引用:
作者: 豆海一霏
303楼的意思是南宁规划建设武呜和六景工业园区是10多年前的事了,当时还没提出“整体向东重点向南”的发展战略,以此为南宁错误向北发展辩护。说实话,老豆知道的南宁在武鸣建有工业区和大学城,其他了解并不多,刚刚从网上搜索发现,仅陆路交通,南宁对武鸣的投入惊人的巨大,除前几年的南宁至武鸣城市大道建成通车之外,近...
|
我说几点:
1.武鸣几十年来一直是南宁往西北的交通要道,南百高速通车以前,南宁百色往来还须经过武鸣。在武鸣的交通项目不只是为武鸣,武鸣只是占了一个路过的便宜。南宁出城的几个方向的高速都计划四改八(南凭因为车流较少除外),扩不扩建要看车流量,往玉林、柳州、百色、北海己进行四改八中,南武高速车流量也很大,多年前就规划要四改八了,现在规划是南宁到河池段四改八。楼主为何在这点上认为是南宁为了武鸣而四改八?还是意识形态作怪嘛,类似的是宾阳,交通更发达,怎么不说是南宁偏爱省里偏爱?有种别过人家地盘啊,飞过去啊?过路武鸣的竟认为是为发展武鸣,暴露得很彻底。
2.轻轨武鸣线是为配合大学城和武鸣副中心而提前规划,插队了七年,南宁的轨交中长期规划中除了武鸣,还有宾阳、横具、扶绥都有规划轨道交通,武鸣只是提前了七年启动而己,为何说是只为武鸣而建?而且,武鸣线的投资,要武鸣以一万多亩城区土地作交换,北站就给了南宁轨交集团1.6万亩地建TOD项目,不但筹集够165亿,将来还有不小的盈利。这说明武鸣线是武鸣自己出钱来建。现在南宁新修的地铁,路过哪个城区,哪个城区就要分担出资比例。城郊线,要所过的县和城区要出钱,没钱的出土地。
3.广西东盟经济开发区是历史积累形成的,前身是成立于1990年的南宁华侨投资区,而南宁华侨投资区脱胎于武鸣华侨农场的东盟华侨们80年代自己建设的工业集中区,几十家企业从小作坊开始发展壮大的,到了1990年出口创汇超3亿元,其中三资企业达30家,成为全国明星华侨农场,当时引起广大的关注。国W燕钱副总铝下来调研,国家侨办下来多次调研,把武鸣华侨农场作为全国华侨农场的改革试点单位。广西方面则迅速在武鸣华侨农场成立省级的南宁华侨投资区,实行特区管理。到2004年改为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目标是建成国家级开发区,经过10年努力,达标后申请国家级,国家申批通过,改名为广西东盟经济开发区。这就是广西东盟开发区的由来,而不是南宁后面有意在这新规划成立一个全新开发区。
广西有22个华侨农场,1980年后下放到地方,不再省财政包干,很多农场经营陷入困境,(华侨农场体制特珠,不属于企业也不属于事业单位,县财政不给他们发工资,农场职工收入完全靠农场)少部分华侨农场摸索改革,此时武鸣华侨农场不能等死,最艰难条件下成立几十家小作坊企业,走得很艰难,到了90年代为了这些企业的发展还欠下了250多万的债务.,当时为什么那么多华侨农场选择躺平,就武鸣华侨农场敢于闯出一条路成就了今天的东盟开发区?还是事在人为嘛
4.南宁市府直属的企业或资产很少很少安排在武鸣,也没往武鸣转移过,大多布局在市区和邕宁县。武鸣很多是区属的多,如1935年战争年代在武鸣建的军用机场和成立的广西航空学校(1994年才停办),1957年在武鸣成立的国家五七干校,1958年成立的武鸣华侨农场,58年成立的广西壮族干部学校(今天的广西民族中专和广西民族高中),六七十年代成立的南宁地区农机学校(1985年搬到南宁),1978年因灵水是全国第三大温泉而建设的国家体委武鸣训练基地,广西交通高级技工学校(在万隆国际那,90年代停办),里建的广西希望高中是2004年广西共青团委成立,等等,都是区直属,而不是南宁投资。
区直属也在宾阳的黎塘布局众多产业。
以上证明楼主对武鸣的意识形态偏见得很严重,被一些底层的豆友带偏了,很多事情没去了解就妄下结论,自我主观意识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