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 豆海一霏
老豆先后在柳州工作、生活18年,在南宁工作、生活20年,可以说对南宁和柳州均有一定的了解。
如果把区府比作一棵大树,南宁不就很像一棵攀附在这棵大树上的寄生树吗?南宁不属于沿海城市,却依赖、仰仗国家和自治区的相关政策,得到了比北海、钦州、防城港这三个真正北部湾沿海城市更为丰厚、更为实在的发展待遇,即除了得到北部湾经济区、西南出海新通道等发展政策外,还有“强首府”政策,依靠行政、教育、卫生等资源和房地产、商业等第三产业以及人口加速聚集,让城市不断扩张,而且这些扩张还在不断持续、加快膨胀之中。
在发展(生长)的方向上,南宁也极其符合其寄生发展的特征,发展的方向不是完全顺应自然天道,向着有利自身生长的方向,而是一边利用国家和自治区给予的发展政策,一边却又不按照政策要求向南向沿海发展,而是向东北的六景甚至反其道的向西北的武鸣发展,大量投入,不惜花费重金在武鸣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和大学城,还打算规划建设南宁-武鸣城市地铁,而在离北部湾最近的南晓、大塘,规划投入与武鸣相比,少之又少,或是只闻雷声不见下雨。寄生的树,就如此对待被寄生大树,难怪广西这棵树无论是得到多少营养(政策),其生长状况总不尽人意。
几年前老豆在思辨就提出南宁应顺应发展潮流向南向海发展的建议,然而所看到的更多是向西(北)方向发展。如果南宁当年能够规划布局,建设南钦防工业经济带和北部湾大学城,加快大塘工业园区与沿海工业园区对接,打造现代工业科研基地,争取更多与沿海工业配套的产业落地,并利用靠近沿海的大学城为南宁和沿海工业输送建设需要的人才,坚定不移的向南向海发展,今天的南宁工业经济就不会有这么多留给柳州等地网友看低看小的口实了。
柳州,必须承认,在改革开放前(尤其是三线建设时期)后,得到国家和自治区扶持,建设成为了广西工业重镇,城市和经济的发展都比较完美理想。从本世纪起,广西为了适应潮流,发展战略重心转向沿海,柳州作为老工业基地自身虽有发展但发展的势头与沿海相比出现适度放缓的态势,然柳州的柳钢、西江造船等企业能够顺应发展潮流,向防城港、钦州发展,也就是向南向海发展。柳州在发展原有并仍可保持优势的汽车、工程机械工业,做好自身工业技术改造的同时,发展第三产业,旅游服务业和城市人居环境都得到了较快发展和提高。柳州,就像一棵坚强的崖柏树,虽然经历过这么多的风风雨雨,依然保持着其固有的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屹立在桂中大地,生生不息,持续发展,得到各地网友的认同。
|
楼主格局低下、胸襟狭窄、眼光短浅。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对问题撇开本质只谈表象,脱离实际哗众取宠,身为司法系统人士,却展示出一个精致利己主义者的现象,真是令人大跌眼镜!
广西区党委和政府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引领广西的发展,把区府比作一棵大树,广西14个城市都攀附在这颗大树上,而并非只是南宁!作为首府,南宁只是广西最高党政机关所在地,你认为这是“寄生”关系吗?!作为资深公务员(尽管你已经退休)本应站在公正立场谈论城市发展,你却以羞辱嘲弄首府为噱头,以至文章沦为地域引战的导火索。
国家关于北部湾城市的政策,并非独指北海、钦州、防城港三个所谓“真正沿海城市”。从2017年以来至今,国家政策所表述的是“北部湾城市群”,包涵了广西、广东、海南的15个北部湾周边市县。并根据重点城市的地缘政治经济特征指定南宁为核心城市,湛江、海口为中心城市。国家政策对北部湾城市群中各主要城市的地缘特长、发展潜能等条件赋予不同的功能和建设布局,为北部湾城市群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避免同质化竞争做出合理定位,并非大锅饭、一刀切。
国家的北部湾城市群政策赋予南宁做强"一核一圈"的规划布局,与赋予北钦防三市做大做强港口航运、发展临港产业的布局有所不同。北部湾的应运崛起,是依托西部出海新通道的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南宁作为广西首府和西部出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和枢纽城市,享受北部湾城市群政策并作为核心城市当之无愧!南宁并无“窃取”给予北部湾三市的政策独肥自己!加上自治区布局、国家认可的“强首府”政策,南宁得到的政策资源的确比区内其他城市多。政治待遇偏高,也是任何一个省会城市所独具的无形资产和综合实力,作为首府的南宁同样受之无愧!!如何用好用活这些政策,才是南宁应该考虑的问题。
南宁拿了政策,却没有向南向海发展,只是你的曲解。
南宁市区的发展规划是整体向东,重点向南。整体向东是因为南宁市东南面有约700平方公里的平地或低矮丘陵,适于南宁市长期的城市发展;重点向南当然是指当前开发建设的五象新区。但是——南宁绝没有什么向东即东融,对接大湾区;向南即向海,与北部湾城市连片这么狂妄浅薄可笑、虚无缥缈的“宏大”规划!以南宁的经济能力,六、七十年都不可能与北部湾城市连成片,哪怕倾全区之力!
六景的南宁工业园区始建于2002年,为安置南宁市内的重、化工业;武鸣的南宁东盟经开区始建于2005年,为吸引东南亚华侨投资,它们都建在南宁辖区范围以内,早于北部湾城市群战略提出之前十多年。你为了防城港的发展,谴责南宁对这两个园区的投资,无异于要求废了这两个园区,转而投向防城港。这想法是不是太损人利己?
武鸣大学城,是自治区于2015年规划。驻南宁的三十几所大学绝大部分都是自治区兴办或者区部合办,南宁市兴办的只有区区几所,自然会有很多学校过去捧场。连财院防城港分校都搬过去了,继而由一个财院与防城港合作联办的“广西财经学院_防城港学院”接替。在此顺便试问:以防城港目前的财力,养一两所大学就很着力了,你还希望防城港有多多的大学,你们真的玩得起吗?
向南向海,是整个广西经济发展战略的大格局。要实现这一战略,其中如何破除行政区域分隔的矛盾和消除本位主义的困难和阻力,考验着广西高层的智慧、能力和决心!
在目前的状态下,唯有自治区国资投入以及由区府出面向外省招商,北部湾城市才有了一些具有规模的产业。如防城港的核电站、盛隆冶金、防钢基地(这是由自治区国资投资并委派其下属企业柳钢对原广西钢铁集团与武钢合作的残局进行整合,崖柏树没有投资和管辖权。中船属下的西江造船亦然,央企的发展方向也轮不到崖柏树插手)。
南宁的确需要向海发展。无奈但目前所能逐步做的,也只有诸如与周边包括北部湾城市同城化发展、申请修建铁路公路网等只要审批通过,筹资就能实现的项目。
最关键最重要的规划,如你所提,南宁从大塘向沿海布局产业经济带。但是相隔六七十公里一直布局到沿海,中间段前不靠海,后不着城,有企业愿意入驻吗?既然不现实,也只能建在南宁辖区内。呵呵,这跟建在武鸣六景有什么区别?要有区别也只是离沿海稍稍近了一点而已,但对钦防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又有多大的支持和助力?!
钦防经济体量小,财力也有限。南宁真正能帮助钦防经济发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投资钦防建立产业,还可以适当转移部分市内企业到钦防。但由于行政区域的隔离,南宁难以实现这类规划!
如何破解这道难题?——只有钦防(或者之一)纳入南宁版图,才能形成双赢局面:一方经济得到发展,增加了GDP、税收和就业机会;另一方GDP和税收却没有损失,因为肉还在同一个锅里……再往下说有“指点江山”的嫌疑,这不是我的强项,就此打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