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密列(BengMealea)是柬埔寨吴哥古迹群中最神秘且原始的寺庙之一,位于暹粒省东部,距离吴哥窟约40公里。它始建于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的高棉帝国时期,由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II)下令建造,最初是供奉印度教湿婆神的圣地。作为吴哥建筑群中第一座完全以沙石为建材的寺庙,崩密列的建造标志着高棉建筑技术的重大突破。其名称“崩密列”在高棉语中意为“荷花池”,暗示了寺庙曾被一池莲花环绕的诗意景象。崩密列不仅是一座建筑废墟,更是高棉文明兴衰的见证。它以残缺的姿态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让每一位来访者在攀爬与凝视中,触摸到时光的重量。正如吴哥研究学者所言:“崩密列的美,在于它定格了吴哥所有辉煌古迹曾遭受的非难,也保留了文明消逝时最本真的模样。”[详细]
7月24日至28日,2025年广西青少年帆船锦标赛在北海市北岸海域举行。来自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等8个地市的36名运动员及领队、教练参加比赛。7月26日,运动员在广西北海市北岸海域进行帆船比赛。李君光摄经过激烈角逐,百色市选手陆实杰包揽男子组水翼帆板级场地赛、帆板级场地赛、水翼帆板级长距离赛、帆板级长距离赛四项冠军;桂林市选手蒋诗琴斩获女子组全部四项桂冠,实现帆板项目“大满贯”;崇左市陈远鹏勇夺男子风筝板双向板级场地赛、水翼板级场地赛、双向板级长距离赛三项冠军;玉林市苏莉荧包揽女子水翼风筝板场地赛与长距离赛双冠。7月26日,运动员在广西北海市北岸海域进行帆船比赛。李君光摄7月26日,运动员在广西北海市北岸海域进行帆船比赛。李君光摄7月26日,运动员在广西北海市北岸海域进行帆船比赛。李君光摄[详细]
2025年广西青少年田径锦标赛[详细]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大芦村,始建于明嘉靖25年(1546年),历经近500年沧桑,有25万平方米的古建筑,10大院落连缀成广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居群。古建筑的铁力木大门,门板历经数百年不腐不蛀。阶前五级石梯铭刻“五进院落”的礼制森严。每一道斑驳都是历史的密语,讲述着老宅的故事。步入老宅别墅,恍入时空迷宫,檐廊纵横迂回,斗底屋暗藏玄机,古代工匠以“外封闭,内回环”的布局,将家族隐私与防御智慧熔精一炉。有305幅明清楹联悬于古居各大门及厅堂,470年间,从这里走出文武生员102人,朝廷命官47人,耕读之魂延续至今。大芦村先后荣获广西楹联第一村、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镇和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称号。[详细]
瑶族的记忆色静顿错文/图刚参加工作,我被分配到了十万大山中的板八乡。那里的集市,就像一幅生动而独特的民俗画卷。每到赶集的日子,一群群、一帮帮的大板瑶和花头瑶等瑶族人便会出现在眼前,衣着令人眼花缭乱很是羡慕。那些大板瑶族姑娘,头顶着层层叠叠犹如盛开的红色花朵般的板花巾,巾罩着头,宛如一片独特的红色云彩。顶板用红布折叠成长方块布层层叠加装订而成,高约一尺左右,层数在80至120层不等,层数越多越显威仪。盖头由红布制成,盖在顶板下方,起到修饰和遮盖的作用。扎带通常为花布材质,用于固定顶板和盖头,同时也起到装饰作用。她们的额头光洁,眼睛却略显浮肿,身上穿着镶嵌红边的黑色布衣裳,一般使用自织自染的黑靛布、红布等作为主要布料,经过染色、晾晒、捶打等工序,使布料柔软平整。那一身装扮透着一种古朴而神秘的气息。独特的高顶头饰是大板瑶民族身份的重要标识,反映了大板瑶人对美的独特追求,将厚重的顶板视为富有和高尚的象征,展示出他们以高为美、以繁为美的审美观念。而花头瑶的女人们则是相对简单,头帕一般为正方形的挑花布,对角系上彩绳可扎于下巴。颜色丰富,多以红、黑等色为基调,上面绣有精美的几何图案、花草图案等。发饰梳头时在头顶挽成椎髻,用如小碗的竹篾罩住,再用粉红绒线缠绕头部约十圈固定,将挑花布盖在罩子上,最后用一股粉红色的毛线从头分往左右两边下垂到腰际,衣着朴素。瑶族大哥们,头捆着黑布条,腰间配着竹笼,竹笼里挂着砍刀,那砍刀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这是他们独特的标志。后来,经过我在工作中的深入了解,知晓了更多关于他们的文化习俗。特别是大板瑶的成年姑娘们都会拔掉自己的眉毛,拔掉上虎牙并镶嵌金牙,这是她们成为结婚生子的女人的标志。而男人们腰间的配刀,并非是一种简单的装饰,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还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这把刀便是他们出入山林、开垦土地的得力助手。时光流转,如今的他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那些曾经鲜明的传统文化习俗,却渐渐只能留存于博物馆之中。当我走进金秀瑶族博物馆,仿佛走进了一个瑶族文化的大观园。全国各地的瑶族服饰一一呈现在眼前,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美,一种震撼心灵的美。那五彩斑斓的服饰,精致的刺绣,独特的款式,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瑶族人民的智慧和对美的独特追求。 瑶族源于中国。原始社会后期,瑶族先民就生息繁衍在黄河流域一带。隋唐时期,瑶族活动于湘、粤、桂交界区域,粤北是瑶族较早时期的聚居地。宋元明清时期,南方瑶族跨越广西、云南边境,不断向东南亚迁徙,走向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国的山地。第二次印支战争(越南战争)爆发以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很多瑶族人作为难民移居美国、法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瑶族因而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民族。瑶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瑶族先民最初为古代“尤”人,“尤”为九黎、三苗之后。在氏族部落时期,瑶族就有“尤”和“绵”的称谓出现。尧舜以后,中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被统称为“蛮”,瑶族先民又被列为“蛮”之集团,为“蛮”族组成部分。隋唐之后,“徭”称出现,瑶族群体开始从“蛮族”和“莫徭”中分化出来,形成民族(部族)实体。至宋朝,瑶族还被称为“山徭”“蛮徭”“山越”等。进入元代,带有歧视和侮辱性的“徭”字开始出现,明清及中华民国时期仍沿用“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瑶”字成为瑶族的统一称呼。美从何处生根发芽?答案是如此清晰。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化传承,才孕育出了这般动人心魄的美。文化传承就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滋润着美,孕育着美。如果我们能够坚定地将这些文化传承下去,那么这种美就将会不断地发扬光大,如同璀璨的星光,永远照亮我们的心灵深处,让我们在现代文明的浪潮中,依然能找到属于民族文化的那片独特而迷人的港湾。[详细]
一句“秀甲天下壮美广西”,“圈粉”无数游客。在这里,你能欣赏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领略唯美浪漫的滨海风景、探寻壮丽雄奇的边关风貌、感受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如何真正融入这份美景?答案就是沿着公路,开启一段别致的旅程。在这里,公路早已超越传统交通属性,成为串联山水人文、激活产业动能的黄金纽带。当前,广西正以“公路+”为基石,以“使用者优先”为理念,在旅游、产业、民生等领域探索深耕,走出了一条独具区域特色的多元化融合发展之路。“公路+旅游”,是路途也是旅途。省道301线桂林全州天湖路段因常年云雾缭绕得名“云端之路”,串联起天湖国家湿地公园、八角寨等核心景区,四季皆景,游客可春赏杜鹃、夏享避暑、秋观层林、冬赏雪景。“公路+产业”,风景路亦是致富路。作为苍梧和昭平之间的重要交通干线,国道355线不仅是连接乡村与外界的纽带,更是当地打造六堡茶生态旅游区,推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公路+N”,多元融合赋能发展。依托沿途德天跨国瀑布、明仕田园等秀美风光,大新德天至宁明花山公路多次承办国际马拉松赛事,实现“一场赛事激活一条公路,一条公路带火一片经济”。“交旅融合”是近年文旅领域的热词,它不是交通和旅游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互动的资源整合,通过二者之间相互促进与相互赋能,达到“1+1>2”的集聚效果。山水相依路相伴,一路风景一路歌。明天(7月28日)起,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党委网信办指导,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西日报传媒集团、自治区公路发展中心、广西旅游发展集团承办的“桂在交旅——山水之间有通途”大型行进式采风活动即将开启。采风团将分别前往桂西南(防城港、崇左、百色)、桂东北(梧州、贺州、桂林),开展为期4天的行进式、体验式、见闻式宣传报道,深入挖掘公路沿线历史文化底蕴,展现串珠成链的旅游资源,推介各地交旅融合创新实践的典型案例,助力广西交通和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请跟我们一起出发吧![详细]
周末从深圳出发,在潮州小住了两晚。两地相距350多公里,虽同属广东,饮食却各具特色。潮州被誉为“世界美食之都”,潮汕美食吸引着八方来客。初识潮汕初到潮州,景象与想象不同:放眼望去,高楼大厦不多见。原来,潮州拥有一座面积约3万平方千米的古城,以其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精美的古建筑群闻名。为了保护这些瑰宝,古城内自然不宜建造高楼。夜逛古城,再次出乎意料:虽非旅游旺季,却游人如织、人山人海。我们一家人在步行街穿行,稍不留神便可能被人群挤散。上网一查方知,潮州古城人气极旺,2024年大年初三单日游客竟高达24万人次,平日里也是熙熙攘攘。我游览过不少古城,像这般热闹的实属少见。潮州为何如此吸引人?我想,独特深厚的潮汕文化应是关键。潮汕既是一个文化区域,也是一个地理概念,涵盖粤东的潮州、汕头、揭阳三市(广义上还包括汕尾,合称潮汕四市)。潮汕人民崇尚文化、重视商业、诚实守信、团结互助,拥有共同的文化认同和强烈的族群归属感。在南宁的街头巷尾,常见“潮汕牛肉火锅”的招牌,这正是潮商遍布全国的写照。声名远扬的“隆江猪脚饭”便源自潮汕揭阳市惠来县的隆江镇,如今已风靡全国。听说即便在广西偏远县城,也有潮汕商会的身影。潮汕人善经商,果然名不虚传。潮汕美食车刚停稳,我们便迫不及待冲向牛肉火锅店。官塘兄弟牛肉火锅,一家始于1969年的老字号,牛肉现切现卖。点上三碟牛肉片、一份牛肉丸、一份牛筋丸、一份炸豆腐,立刻开干。也许是真饿了,更因着实美味,一阵风卷残云,几碟肉菜便一扫而光。此时家人才发觉,个个都已近十成饱。大快朵颐后,大家纷纷发表感言。家中掌勺的夫人率先点评:“牛肉够新鲜,在滚烫的牛骨汤里涮片刻,鲜嫩爽滑,入口即化。”“这家官塘兄弟真牛,56年了还能稳稳拿捏住这么多食客的胃。”我补充道。儿媳妇接着说:“同样是牛肉火锅、牛肉丸,这里的味道就是不一样,是家乡的味道!”身为潮汕人,她对家乡美食赞不绝口。儿子最后总结:“潮汕牛肉火锅选用黄牛,依靠现宰现卖的供应链保证肉质新鲜,达到‘入店肉质仍带体温’的鲜度标准。锅底是清甜的牛骨汤,‘三浸三晾’的汆烫手法最能凸显牛肉本味。如今,这技艺已列入非遗名录。”结账时,四人吃到打饱嗝共花了300余元,还是挺实惠的。潮州还有一道“劲爆”菜——潮汕生腌。所谓生腌,就是将虾、蟹、三文鱼等海鲜,用酒、姜、蒜等调料腌制,冷藏后直接生吃。这道菜可谓生猛够劲,爱好者称其“一口上头”,我却不敢尝试。我一向对生食敬而远之,从不碰鱼生。即便在家乡大苗山,面对腌渍数年的酸肉,别人敢生吃,我也定要烤熟才入口。曾有人说这不吃那不吃是“装”。我不碰生食、不吃内脏、不善饮酒,也被指“装”。其实,业有专攻,食亦有偏好。比如,我能吃馒头、红薯,喝油茶,少有人及。早餐时,我能连吞三个大馒头滴水不沾;天天吃红薯也不腻,夫人曾一次买百斤打折红薯专供我,她自己却一个不碰。喝油茶更是连灌八碗面不改色,若别人不喝,十几碗我也能包场。后来医生提醒大量食用馒头红薯易致肥胖伤身,我才有所收敛。品尝生腌前,我们特意备了肠胃药。所幸家人们肠胃都无异样反应。逛古城时,我们还尝了当地名小吃:蚝烙——新鲜生蚝与鸡蛋同煎,外酥里嫩。爱海鲜者定觉美味,我不爱蚝肉,浅尝辄止;潮汕肠粉——配料与广式略异,更重酱料搭配。薄如蝉翼的米皮裹着鸡蛋、瘦肉、虾仁、生菜,淋上特制酱汁,滑嫩可口。我觉得配料不错,但粉皮太薄,不如南宁卷筒粉饱腹;牛筋丸粿条——即牛筋丸米粉,潮汕的“粿条”与我们广西的“米粉”大同小异,不过我仍觉家乡米粉更合口味。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潮州周末美食之旅,不虚此行。离开时,满脑子仍是潮州佳肴的滋味。[详细]
螺髻九十九里温泉瀑布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荞窝镇,地处螺髻山核心景区,距离西昌市区约45公里,车程1小时。作为国家4A级景区,这里以“世界最大温泉瀑布”“全球唯一可饮用医疗氡温泉”等多项世界纪录闻名,是凉山州三大必游景点之一。世界级温泉奇观温泉瀑布由数十个大小不一的泉眼组成,形成宽达200米、最高落差50米的瀑布群,40℃恒温泉水从半山悬崖飞泻而下,层层叠叠的水帘与石钟乳群交织,宛如仙境。瀑布流经处天然形成数百个水潭,部分需穿越狭小通道或潜水进入,其中“水帘洞”温泉尤为独特——钻进瀑布内侧,帘外水流轰鸣,帘内自成静谧天地,既能感受水流按摩,又可观赏峡谷风光。[详细]
天山天池位于中国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境内,地处博格达峰北麓,是一座以高山湖泊为核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享有“天山明珠”的美誉。天池主景区:八景揽胜:包括石门一线、龙潭碧月、顶天三石等传统八景,以及东小天池(传说西王母沐浴处)、西小天池(玉女潭)等特色水域,瀑布飞泻与湖光山色相映成趣。马牙山石林:海拔3056米的马牙山以风蚀形成的怪石群著称,登顶可俯瞰天池全景与博格达峰雪海。文化地标:西王母祖庙:始建于元代,现存建筑为1999年重建,融合道教文化与西域民俗,相传为西王母居所。历史上,道教全真派丘处机曾在此建铁瓦寺,使其成为新疆道教中心。灯杆山与老君庙:山顶曾立“太平灯”,现为观星赏月胜地,可远眺乌鲁木齐夜景。请看照片:[详细]
7月29日,“桂在交旅——山水之间有通途”大型行进式采风团来到广西和湖南交界处的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重走潇贺古道,探访“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岔山村。采风团来到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重走潇贺古道,探访“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岔山村。邹财麟摄斑驳的古城墙静默伫立,古朴的民居错落有致,古街深巷蜿蜒曲折,石板路已经被无数商旅行人脚步磨得光滑。步入其中,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每一步都能踏响历史的回音。古朴的潇贺古道穿村而过。邹财麟摄先秦时期,秦始皇为统一岭南,于公元前213年在湖南省南部和广西东北部交界区域大规模修筑、拓宽原有民间小道,形成一条起点在湖南道县(古称道州,潇水流域)、终点在广西贺州(贺江流域)的陆路通道,因此得名“潇贺”。这条通道是中原地区经湖南进入岭南腹地(今广西、广东)的关键交通动脉,对接起海上丝绸之路与陆地丝绸之路,承担着至关重要的军事运输和民间商贸功能。作为古道从湖南进入广西的门户,岔山村当之无愧地拥有了“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的称号。古朴的潇贺古道旁,古民居鳞次栉比。邹财麟摄“没想到在这深山古村里藏着这样一座造型精美的桥!”刚进村,采风团成员腾讯新闻编辑黄麟顺便被岔山村村口巍峨古朴的兴隆风雨桥所震撼。眼前,这座横跨溪流、飞檐翘角的木构廊桥,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散发着沉稳厚重的历史气息。岔山村村口巍峨古朴的兴隆风雨桥。郭亚琼摄兴隆风雨桥是岔山村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明代,历经四百余年风雨洗礼依然坚固挺立。古时,这座风雨桥不仅是行人避雨歇脚、商旅往来通行的交通节点,更承载着信息传递、社交集会的功能。如今,它依然是村民通行的要道,每逢重要节庆或举行迎宾大礼时,风雨桥还化身为村中最热闹欢腾的舞台中心,瑶歌悠扬,长鼓舞动,古老的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岔山村村内有古街、古戏台、古城墙等多处古道遗迹。邹财麟摄岔山村被潇贺古道穿村而过,作为潇贺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古道的繁荣给岔山村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目前,村内有还有古街、古戏台、古城墙、登山古道石碑刻等十多处古道遗迹,是潇贺古道文化的“活字典”。岔山村也因其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入选了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第二批“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村落”、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岔山村古民居精致的飞檐翘角。郭亚琼摄然而,随着现代交通方式的变革和古道的沉寂,岔山村连同它所承载的潇贺古道文化等宝贵资源,一度陷入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村庄活力渐失,面临着荒废危机。如何盘活这些沉睡的资源,让古村焕发新生,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部门和村民面前的一道难题。“酒香也怕巷子深。”富川瑶族自治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副县长李德魁感慨道。为了将岔山村的宝贵文旅资源推向更广阔的市场,首要任务便是打通制约发展的交通瓶颈。近年来,富川瑶族自治县相关部门大力完善交通网络,提升通往岔山村的道路等级,建成了直达村口的旅游公路,解决游客“进村难”的问题,为岔山村发展文旅产业奠定了坚实的交通基础。宽阔平坦的公路直达村口,方便村民出行和游客往来。邹财麟摄“我们还重点建设了岔山至福溪公路项目。”李德魁进一步介绍道,“这条公路如同一条丝带,将广西的岔山村、湖南的勾蓝瑶寨、广西的福溪村等几个特色村寨‘串珠成链’,构建了一条跨省域的特色乡村旅游示范带。”这条精心设计的路线有效带动了区域旅游联动和客源共享,显著提升了岔山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使其旅游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带动了岔山村文旅产业。邹财麟摄富阳至桃川公路(X076县道)、岔山至福溪公路……截至目前,富川瑶族自治县已精心打造了12条路网畅连的“旅游快车道”。这些现代化的道路不仅大大提升了居民出行便利程度,更如同强劲的动脉,将游客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个景点,形成了包括古道文化探秘游、慢城生态观光游在内的六大精品旅游线路,成为带动全县乡村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核心引擎。2024年,富川瑶族自治县累计接待游客总数达到793.05万人次,旅游消费77.24亿元,其中,岔山村作为其中的重要节点,年接待游客达60万人次。“交通条件的改善是文旅发展的重要保障。”富川瑶族自治县文旅局旅游产业负责人楼清说,“我们还计划以现有的潇贺古道文化旅游度假区为基础,整合资源,将其升级打造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在富川‘十五五’期间涉及的文化旅游规划中,潇贺古道片区的旅游接驳体系优化已作为一项重要规划被列入其中。”当前,富川瑶族自治县仍在持续做好交通与文旅深度融合的文章,以更畅通、便捷、智慧的现代交通网络为支撑,深度赋能文旅发展,让潇贺古道这颗尘封的明珠,在现代交通的辉映下,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详细]
——近年乡野行踪,随时展现眼前,是何其美妙之事!连续纪事,遂得坚持多年,一而贯之。图片纪事2025:八桂摩旅:七日摩行天角远,归途漫漫暑风催.2025年7月28日,星期一。自7月22-28日,摩旅桂西北,征战七日,今日终于胜利回归,来回车程总计2110公里。行途涉猎景观无数,或优美绝伦,或差强人意。无论美丑妍媸,这段历程,必然刻骨铭心成人生印记。漫漫行途,有快乐,也有艰辛,痛并快乐着,是摩旅永恒的主题。要问此间何滋味,一个字:爽!.正是:七日摩行天角远,归途漫漫暑风催,长游苦乐何须问,快意恣情爽一回。一、行途一瞥(7月22日岑溪至大化)二、行途一瞥(7月23日大化至凌云)1、大化红水河画廊风光2、红水河大化至岩滩江景——图片待续……[详细]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后经历代增修,今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是我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座。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莫高窟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物宝库。在藏经洞中就曾出土了经卷、文书、织绣、画像等5万多件,艺术价值极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