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红豆社区 城市论坛 思辨广西 → 历史的天空--老街的消失
本版版主:老山界 | AF
社区广播站:
  推荐:
太阿剑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33570 黄豆:1
经验:27187
主帖:115回帖:23778
注册时间:2007-11-24
来自:广西南宁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4-05-10 09:50 第221楼  
1926年,黄旭初搬离栖住了十五年的南宁西岸的亭子福建园雷屋,举家迁入南宁城区内,先租住盐埠街,后购得财政厅巷叶宅(即今明德街旭园)。明德街是一条气派的“富人街”、“官员街”。西园园主甄仁溥的合兴建筑公司大楼、高大气派的天主教教堂、主教府公馆、省财政厅、邕宁电报局(广西电政管理局)等诸多“有来头”的楼房,都立在这条街上。如今,明德街早已被拆解得旧迹难寻,只剩下古朴典雅的旭园和邕宁电报局两座老院落还肩并肩立在原地,充当着那段历史的地标。
身为新桂系第三号头面人物的黄旭初,虽然贵为陆军中将,后又加授上将军衔。但他当年赫赫的名声,却与军事没有多大关系。从1931年开始,黄旭初便“弃戎从政”,出任国民政府广西省主席,主政广西长达19年。
民国年间的黄旭初,以精明强干、沉毅敏捷著称。平日里文质彬彬,和蔼可亲,关键时刻却果敢麻利,雷厉风行。每遇战事,李宗仁、白崇禧带兵出征,总是放心地留下黄旭初“看家”。在桂系头领里,黄旭初一直充当着“管家”的角色。民国年间,地处偏僻的广西能在全国获得“模范省”称号,与黄旭初的精明干练是分不开的。
1949年12月,人民解放军大举南下,旭园人去楼空。
寓居香港的黄旭初,在晚年人生去向的选择上同样透着精明。他既拒绝了白崇禧约他去台湾的邀请,又谢绝了李宗仁请他回大陆的召唤,安于平平静静地在香港当寓公,直到1975年11月病故,享年84岁。


太阿剑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33570 黄豆:1
经验:27187
主帖:115回帖:23778
注册时间:2007-11-24
来自:广西南宁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4-05-10 13:48 第222楼  
只有老屋还在叙说昨天的故事


太阿剑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33570 黄豆:1
经验:27187
主帖:115回帖:23778
注册时间:2007-11-24
来自:广西南宁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4-05-10 13:51 第223楼  


太阿剑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33570 黄豆:1
经验:27187
主帖:115回帖:23778
注册时间:2007-11-24
来自:广西南宁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4-05-10 14:22 第224楼  


太阿剑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33570 黄豆:1
经验:27187
主帖:115回帖:23778
注册时间:2007-11-24
来自:广西南宁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4-05-10 16:12 第225楼  
中山路的原型


太阿剑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33570 黄豆:1
经验:27187
主帖:115回帖:23778
注册时间:2007-11-24
来自:广西南宁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4-05-10 16:15 第226楼  
古南门及门楼


太阿剑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33570 黄豆:1
经验:27187
主帖:115回帖:23778
注册时间:2007-11-24
来自:广西南宁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4-05-11 08:26 第227楼  
省立工程专门学校
1921年,全省有工程局规划路政,唯缺工程人才,乃议办一工程讲习所,欲于短期内养成此项人才以资应用。时广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校长兼省工程局长苏鉴轩呈准开办,自兼所长,由各县选送学生70人,于邕垣南门外凌铁附近的四相公庙及古城楼为所址。未几所址迁入南宁商埠局,以一战后收回的德国洋行房产做校舍,更添置新式校舍,及购置机械仪器等,改为省立工程专门学校,为当时全省最高学府之一。初设电机、土木、机械等本科,修业四年,再设工程员特班,修业一年。专授土木工程学,修业三年,设有数学、化学、物理、房屋结构、水利工程、外文等科目。苏兼所长去职后,黄宝贤、李炽南、张汉威等先后接办,1926年高元勋(高伯龙之父)接掌该校。1927年,省府以全省交通建设急需人才,特议决将该校及技术学校合并,改为交通专门学校,转隶建设厅管辖,内设电信、测绘、公路财务、工程管理等科,仍以高元勋为校长。1929年因粤桂战争爆发,该校停办,未毕业的学生,经省府同意于1931年转入广西大学继续学习。1931年冬,省府拟筹办广西师专,以唐现之为主任,以位于南宁商埠局业已停办的广西工专为基础改办,1932年7月,迁桂林南郊良丰西林园,是为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太阿剑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33570 黄豆:1
经验:27187
主帖:115回帖:23778
注册时间:2007-11-24
来自:广西南宁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4-05-12 15:23 第228楼  
初,郡城内水道,原出故掩华门下,折而向东,出黄大塘,屈曲流至东门圩,经长堽村前,合茅、沙二江水,过埌东村,至白石咀,折而南流十余里至竹排冲入河。纡缓停滞,每夏秋霪雨,城中蓄水,恒数月不得洩,居民苦之。德周乃相地勢,非改變水道不可。乃自九成橋改掘水道,出观音阁下,穿城根以达外,今世所谓阴沟口也,沿城根濠畔至南门龙母庙右侧,筑一水口而入河,其势直捷,自此无蓄水之患。事当初议时,有言便者,有言不便者。德周曰:古人所谓民不可与虑始,可与乐成,此类是也。乃毅然为之,城中积淤,始告清洩,自后无水患。

----德周,即潘德周。


太阿剑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33570 黄豆:1
经验:27187
主帖:115回帖:23778
注册时间:2007-11-24
来自:广西南宁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4-05-12 16:11 第229楼  
这应该是“下石牌坊”街的来源



太阿剑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33570 黄豆:1
经验:27187
主帖:115回帖:23778
注册时间:2007-11-24
来自:广西南宁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4-05-12 16:43 第230楼  
原来南宁明清古城是有八个城门的,即:东门(朝天门)、北门(迎恩门)、南门(大南门)、仓西门(镇远门)、镇江门(水闸门)、安塞门、掩华门、新西门(西成门)

其中北门、东门、西门是有子城(月城)的。

示意图

[此帖于 2024-05-15 11:42 被 太阿剑 编辑]
太阿剑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33570 黄豆:1
经验:27187
主帖:115回帖:23778
注册时间:2007-11-24
来自:广西南宁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4-05-13 10:42 第231楼  
共和路中段旧称石牌坊。有上石牌坊和下石牌坊之分。

上石牌坊,和潘家有关。

下石牌坊,和萧云举之女有关。

潘御龍,字建侯,心墟鄉大塘村人,都司克淳子。乾隆元年丙辰科武进士,選授浙江湖協守備,補杭協守備,遷象山協都司,調署福建福寧鎮左營遊擊,晉泉州城守營參將,遷台灣南路營參將,擢長福營副將,補浙江嚴州協副將,署衢嚴楓嶺等處總兵官,辦理皇差二次,蒙國恩賞大緞六疋荷包八箇,年老予告囘籍,建立石坊於北門街以紀恩榮。---注:潘御龙之父潘克淳,康熙41年武举出身,曾任龙凭营都司(武官)

潘德周,潘御龙之子,乾隆四十五年举人,四十六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对于大塘潘氏,出现过不少很有影响力的先祖,如潘御龙、潘德周等。潘御龙,生于康熙丙申年间,二十一岁乾隆丙辰科武进士,官任浙江衢严总兵;潘德周,乾隆庚子科文举人,二十九岁,会试中八十三名文进士,连科及第,皇帝赐建“父子进士”牌坊一座,立于城内北门街潘府。

这大概就是“上石牌坊”街的来历。北门街旧时有潘氏祠,在大书院附近。
太阿剑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33570 黄豆:1
经验:27187
主帖:115回帖:23778
注册时间:2007-11-24
来自:广西南宁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4-05-13 14:55 第232楼  
新闻说南宁将重建乌龙寺,可惜不在原址。
乌龙寺,南宁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地名。和南宁建城有关
-----------------------------------------------------
本帖发自掌上红豆!欢迎手机访问 hd3g.gxnews.com.cn  
太阿剑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33570 黄豆:1
经验:27187
主帖:115回帖:23778
注册时间:2007-11-24
来自:广西南宁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4-05-13 18:33 第233楼  
嘉靖南宁府志地图,乌龙庙(乌龙寺)赫然在列。就在仓西门内,靠墙根。


太阿剑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33570 黄豆:1
经验:27187
主帖:115回帖:23778
注册时间:2007-11-24
来自:广西南宁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4-05-14 13:35 第234楼  
  乌龙寺,在仓西门内。相传宋皇祐年间,筑城屡崩,知邕州刘初夜梦神授以蛇行筑之乃可成。明晨见大乌蛇如龙状绕行于地,遂依迹筑城,果不崩,因建寺以祀之。该寺与关帝庙、白夫人祠一排相连,前临街道,后达城基,内则门巷相通,重檐复室,栋宇宏敞,为邕城诸寺之冠。寺产田一千一百一十五坵,塘一十三张,铺屋八十四间。光绪三十二年成立南宁府中学堂,可容纳学生四百余人。
  按:乌龙寺,宋皇祐三年(1051)建,初为乌龙祠。明万历年间,云南鸡足山大觉寺广映和尚来到邕城,挂锡于乌龙寺。经广映和尚募化修建,发展僧徒,终成邕城一大禅林。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宣化县学务公所将关帝庙、乌龙寺、乌龙祠及祠后的白夫人祠、至富宫、大叶宫等合并修建为南宁府中学堂,其头门即为关帝庙故址。
▲六年(1917年),改为广西省立第一中学。
▲十六年(1927年),因校址面临市场,市声嘈杂,人声鼎沸,有碍教学,故将校址售与广西银行,得款作迁校之资,另于南门外高庙坡(今新民校区址),建成可容纳一千多生的新式校舍。十七年(1928年)入驻。
   ▲同年(1927年),女子部改为广西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省一中女子部1926年设于北门街敷文书院)。
▲十八年(1929年),省一中高中部迁师范街广西省立第三师范校址(今南宁五中处),省立三师并入一中高中部,保留师范科。
▲二十年(1931年),(师范街)高中部改为省立第一高中,(高庙坡)初中部改为省立第一初中,(共和路敷文书院)省立第三女师改为省立第三女中。
▲二十三年(1934年),(师范街)第一高中改名省立南宁高中;(高庙坡)第一初中改名为省立南宁初中;(共和路)第三女中改为省立南宁女中。同年,邕宁县立中学(位于云亭街,始建于1918年)停办,并入高庙坡南宁初中。
▲二十八年(1939年),因日军入侵,迁出。
▲二十九年(1940年),迁回南宁。因师范街原校址已复办师范(省立南武师范学校),南宁高中则改迁河堤路广西省府旧址办学。
▲三十三年(1944年),日军再次入侵,南宁高中迁出,在镇结(今属天等县)与南宁中学(南宁初中当年增设高中部并改名为南宁中学)、南宁女中合并为广西省立第一联合中学。
▲三十四年(1945年),省立第一联中迁回南宁高庙坡复学。
▲三十五年(1946年),联中解体,高中部复名省立南宁高中,驻高庙坡;初中部划归邕宁县,增设高中部后改名邕宁中学,未几又改邕宁县立第一中学,入驻河堤路旧专署(今桃源路小学西侧);初中女生组,增设高级师范班改省立南宁女子师范学校,仍驻共和路南宁女中原址。
▲1950年,南宁高中、邕宁一中、南宁女子师范(初中部),三校合为广西省南宁中学,校址高庙坡(门开经文街)。
▲1953年,广西省南宁中学停招初中,改称广西省南宁高中。
▲1954年,在高庙坡经文街南宁高中校址(今新民校区)成立一所完全中学,名南宁市第二中学;南宁高中大部分迁到埌边村新址,其初中部留给南宁二中。
▲1955年,广西省南宁高中改称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校址埌边村(今青山校区)。

[此帖于 2024-05-15 11:43 被 太阿剑 编辑]
太阿剑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33570 黄豆:1
经验:27187
主帖:115回帖:23778
注册时间:2007-11-24
来自:广西南宁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4-05-14 18:11 第235楼  
  南宁佛寺,早于唐代便有建置了,有记载的叫龙兴寺,即西门外沙街的天宁寺,其故址即现在解放路兴宁区人民政府。该寺当时有无僧徒住持,已不可考。广映老和尚住锡的乌龙寺,建于宋皇祐年间,初为一小祠,经广映和尚苦行力募,寒暑无倦,阖城官绅士庶捐助,扩建,故址在今民生路五洲药房、邮局一带地区。亦即旧时省立第一中学址,一九二八年六月,校长叶光亶于高庙坡建成新校舍后,将乌龙寺旧校舍卖给广西银行。经过这么多年来的岁月推移,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作为南宁佛教开宗的乌龙寺已无从辨认了。

  广映和尚,字水月,原籍云南鸡足山,生于明万历丙午年九月初六日,曾出任武定府总戎,明末署提督总戎。后弃宫出家,削发为僧。至临安遇平禅师,随至水月山听相禅师说法悟道。后乃一瓶一钵,来游粤西,主南宁乌龙寺住锡。于康熙丁巳年(公元一六七七年)三月初八日圆寂,世寿七十有二。原葬于望仙坡之阳。至一九二一年移塔邕宁县盘龙村熊胆渌岭。

  广映和尚是兄妹俩入同时出家的。其妹法名“清泉”。广映和尚在临江街的荒地(当时是坟场空地)营建水月庵,让其妹住锡。

  水月庵庵堂现仍在。原来大正门开向邕江,门墙刻一对联:“日间千人拱手,夜来万盏明灯”,可想见当年庵堂景象。这副对联在清朝被毁,现已无存。原来的正大门已改为后户。现在水月庵大门面向街心,大门、中厅、佛殿皆有楹联。大门口的对联是: 水有杨枝,遍苏人类; 月无尘垢,如见佛心。中厅的对联是: 愿施主自来自往; 恕贫僧无送无迎。大佛殿的对联是: 五蕴皆空,离诸色相; 六根俱静,了却尘缘。据说这些对联,是广映和尚所撰并亲笔书写,后来法裔代代传录下来的。  南宁佛寺,以乌龙寺和水月庵为首,后来因皈依佛徒日众,陆续建成了九庵十八寺。

  九庵是:水月庵,现址临江街;地藏庵,现址北大路;白衣庵,现址壮志路;西竺庵,现址西平桥东端;准提庵,现址北大路;九莲庵,现址共和路;紫竹庵,现址民生路豆腐厂后背;树灵庵,现址维新街;地灵庵,现址凌铁村河边沙场。

  十八寺是:乌龙寺,现址五洲药房、邮局一带;天宁寺,现解放路兴宁区政府;护国寺,现共和路市公安局;崇善寺,现云亭街南宁一中;弘仁寺,现对河平西村;青山寺,现青秀山凤凰岭;锦露寺,现边阳路尾;明秀寺,现友爱路尾;万安寺,现友爱路;秀灵寺,现友爱路左边;宝林寺,现邕宾路四塘;佛圣寺,现邕宾路五塘;飞来寺,现石埠尖岭;福善寺,现明秀乡安吉村;保平寺,现亭子圩外水塘江;罗山寺,现郊区心圩兴九岭;讲古寺,现郊区心圩;清水寺,现石埠上游。各庵寺僧尼,皆广映、清泉法师徒裔。  另外,在市郊还有乌鸦飞不过的和尚田,由僧人自种自收,作修庙拜坟费用。从清初叶至中叶,可说是佛教在南宁的鼎盛时期。在清光绪三十一年,将乌龙寺改设中学堂,并提抄附城寺产,以充学款,各庵寺亦次第改作别用。

  民国元年五月,因官厅禁阻抬城隍神像出游,无赖飞石击伤龚管带(式官称谓)头部之故,寺庙神像,多被督府派兵倒毁,僧众散亡,经典焚烧几尽,惟女尼居处如故。九庵十八寺,至今仅存水月庵一庵而已。  按佛祖心灯第十五世万松法嗣少林祖廷、雷廷,福裕禅师从福字起演派七十字排列,南宁佛教系属曹洞派。七十字排列如下:福慧智子觉,了本园丁悟;周宏普广宗,道庆同玄祖;清静真如海,湛寂高贞素;德衍才延恒,妙体常坚固,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崇祚;里正善禧祥,谨悫愿济度,雪庭为导师,引入归元路。

  万松法嗣从福字为始祖。佛教来邕的开山始祖广映和尚为第十四代。十九世纪末、廿世纪初,被排列于南宁水月庵住锡的海明法师为第廿五代。海明法师字利舟,是如就师伯太的贤徒。她本是邕属那连圩李郁东的掌上明珠,年轻时因思道而决志焚修,于同治年间出家。出家后天天化缘,只吃淡斋,不吃油盐,一世不穿过好衣服,活了九十多岁。

  与海明法师同时住锡于水月庵的海字辈有海安、海印、海针三位法师。海明法师收湛能为徒。海安、海印、海针也分别收湛泓、湛浩、湛滔为徒。湛泓、湛浩、湛滔三位法师在一九二五年红头军攻打南宁时死于兵乱(当时南宁城小,水月庵位于南宁城外)。

湛能法师在解放后的“文革”十年浩劫中横遭折磨,以至咯血,医治无效于一九七一年亡故。她收的徒弟,法名寂定,现仍健在(即本文口述者)。湛泓、湛浩、湛滔分别收的徒弟寂慧、寂开于一九三九年农历七月十六日,日本飞机轰炸水月庵时不幸被炸死。  本来,法裔在南宁已发展到第二十九代贞字辈了,但贞字辈的贞志、贞洁、贞庆等人,已于五六十年代病故。第三十代素字辈法名素徒(俗名联德),是一九五六年在广州南华寺受的戒,已于一九五七年去了香港。目前,住在南宁水月庵的仅有寂定(第二十七代)、淳照、泓朗等三人而已。寂定、淳照、淳朗在一九六六年“文革”破四旧期间被强迫留发改装、改姓改名,现靠政府发给退休金生活。寂定每逢朔望,还义务做佛事。

  逢释迦佛诞(旧历四月初八)、出家(旧历二月初八)、涅槃(二月十五日),成道(十二月初八):和观音圣诞(二月十九)、出家(九月十九)、成道(六月十九)等佛教节日,还有善男信女来水月庵礼佛。素徒去香港之后仍做尼站,经常和淳朗通讯,也曾寄钱寄物接济淳朗(俗名启芬)。一九八三年二月素徒还陪同基伯师(尼姑)和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尼来过南宁,住约十天,才回香港。广州南华法师又杲和尚,南海普陀山仁道法师也曾到过水月庵。

  在南宁,出家的僧、尼,都要行隆重的受戒礼。要做到五戒三皈。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三皈是皈于佛,皈于法,皈于僧,教规教义,等似国法,不得逾越。如果还俗结婚,佛门便不承认为弟子。
太阿剑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33570 黄豆:1
经验:27187
主帖:115回帖:23778
注册时间:2007-11-24
来自:广西南宁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4-05-15 16:04 第236楼  


太阿剑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33570 黄豆:1
经验:27187
主帖:115回帖:23778
注册时间:2007-11-24
来自:广西南宁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4-05-15 16:05 第237楼  


太阿剑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33570 黄豆:1
经验:27187
主帖:115回帖:23778
注册时间:2007-11-24
来自:广西南宁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4-05-15 16:29 第238楼  
古代的时间分为“计时”与“报时”两部分,计时即计算时间,报时即播报时间。我们熟知的日晷、刻漏即是计时器,钟鼓则是报时器。
  从先秦至到唐代,经历上千年的积累,计时与报时所组成的“司辰制度”才日臻完备。到了明代,这套司辰制度由中央都城,逐步向地方普及。随着西方的自鸣钟传入国内,传统的钟鼓报时逐步衰落。至晚清民初,各地兴起了拆除钟鼓楼的浪潮。钟鼓司辰制度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司晨制度,中轴布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掌握时间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快速的让人们了解时间,报时器的选择就成了关键。而在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中,钟、鼓皆为宫廷乐器,早期多用于祭祀,通神通鬼,所以钟、鼓既是乐器,又是礼器。
  钟声清晰悠长、回响有力,鼓声深沉浑厚、音高饱满,二者都有很强的穿透力。这就使得钟、鼓成为最佳的报时器具,所以古代的报时器具都离不开钟和鼓。逐渐形成了“司晨制度”。
  中国司晨制度有三大特点:
  第一,起源早,形成长,普及晚,衰落快。一般认为是起于两汉,兴于隋唐,盛于宋明,衰落于晚清。当时汉代规模较大的古城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制度。到了唐代,早晚会根据钟鼓声开启或关闭城门及宫门。明晚期随着欧洲钟表传入国内,钟鼓报时功能大大减弱,清代中叶以后更进一步走向衰落。民国初年,钟表逐渐的普及和流行,钟鼓楼的实用功能基本消失。
  第二,以皇城宫廷为中心,向四周地方扩散。早期的钟鼓楼分为两类,一类是处于皇城宫廷内,另一类是位于都城中心地区,绾毂东西、呼应南北。皇城内的司晨制度首创于三国时期的曹魏邺城,但开始于隋代,止于明代。都城钟鼓楼汉代已有,迟至元代才形成完整的制度,在明代时将这一制度推广向了全国各地。
  第三,选建钟楼、鼓楼的地方大多是古城的核心区域或中心区域。这是为了让钟鼓之声更好、更快的传达到四方,所以一座古城,钟鼓楼在哪里,中轴线就在哪里。这也使得今日钟鼓楼虽然早已失去报时的功能,但却承载着一座城市的精神与文化。
  除此之外,不同地方的钟鼓楼,其结构与布局也不一样。在结构上,有些属于跨街高楼,有些则是转角楼或城楼。在布局上,有些是钟、鼓分建,有些则是钟、鼓合建。

   南宁钟鼓楼属于钟、鼓合建的跨街式高楼。
太阿剑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33570 黄豆:1
经验:27187
主帖:115回帖:23778
注册时间:2007-11-24
来自:广西南宁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4-05-15 17:33 第239楼  
平楚非楚,正名樵楼
  在王佐铸钟之前,南宁古城有无报时之器呢?在《永乐大典》所收录的《建武志·建武军图》里,我们赫然发现南宋的邕州城防有四个转角,每处转角各建有一座角楼。左下角的角楼上标有“樵楼”二字。


  在历史上,有一种设置在城墙或城门上,用于瞭望警戒的高台建筑,即“谯楼”。谯楼上安放有钟和鼓,在紧急情况下用于向城中报警疏散。此后人们在谯楼里又增加了计时与报时的功能,逐渐就演变为了“樵楼”,又称“鼓角楼”。《建武军图》左下角的“樵楼”,就是宋代邕州城里最早的钟鼓楼。
(注:建武军并不是指某一军队,其前身为唐代的邕州管内经略使,即边防军政长官。后邕管经略使由岭南西道节度使兼任,逐渐成为了唐末割据的藩镇(军镇)势力。唐末至五代十国的藩镇制度,逐渐演变为了宋初的“军州制”,一个军等于一个州或一个府。如平定军即是平定州,建武军即是指邕州。
  元朝统治者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普遍不太重视城防建设。在统一中国后,对很多地方的城池采取粗暴的摧毁、废弃方式。这使得明朝建立后,不得不重新营造各地方的新城池。《永乐大典》中收录的另一幅“南宁府图”,就是明代早期重建南宁后的地图,图中南宁城防格局与南宋有了很大的差别。用树立于城中央的高楼——平楚楼,取代了宋代的角楼。到明中期至清晚期的地图中,平楚楼就一跃升格为了钟鼓楼。

永乐大典所载明朝初年的“南宁府图”,整体城市布局与宋代已有了差别。


  “平楚”之名。明杨慎《升庵诗话·平林:“楚,丛木也;登高望远,见木杪如平地,故云平楚。”平楚即从高处远望,丛林树梢齐平。
  宋代文天祥在《汶阳道中》中写道“平楚渺四極,雪風迷遠天。”清代冯桂芬在 《劝树桑议》中写道“西北諸省千百里,彌望平楚,莫不宜桑。”此处的平楚即宽阔平坦的原野。
  由此可知,平楚楼即是指可登高远眺,四周景象平旷无垠的高楼。其就是明代早期南宁城内用于观察远眺,警戒四方的“谯楼”。之后王佐在平楚楼上悬挂铜钟、添设大鼓,就成为了“樵楼”,即钟鼓楼。

   明清两朝,平楚楼除了继续保留原有作用外,更增加了计时报时、威震四方,教化民众的功能。
太阿剑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33570 黄豆:1
经验:27187
主帖:115回帖:23778
注册时间:2007-11-24
来自:广西南宁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4-05-15 17:51 第240楼  
南宁历代志书、史书对钟鼓楼的描述,多是语焉不详。而对于钟鼓楼的结构、样式、形状,则是在一些老街坊的回忆文章有所提及,十分难得。《明世宗实录》是目前对南宁钟鼓描述较为细致的官方史料。
  “大铜钟高悬钟鼓楼,晨霭发玄妙之音,闻者惊心而善机自动,为宣化一大名胜。其原为钟楼,后添鼓,为钟鼓楼。钟鼓楼之侧为护国寺,楼内有刻漏和钟鼓,用以敲击报时,警戒盗贼,或用于典礼。战时可侦察瞭望,保护城池,抵御外侮。”(《明世宗实录》)


古代刻漏装置图-现代复原的计时刻漏装置,亦是唐代至明代计时的主要方式

综上所述,我们梳理出了南宁钟鼓楼的四大功能:

  第一,南宁钟鼓楼内有完备的报、计时器具,“楼内有刻漏和钟鼓”。钟鼓为报时器,刻漏则为计时器。刻漏以铜为主,由天池、平水、万分三级漏壶组成。漏壶为方斗型,各壶下端中心处设有龙嘴(滴水口),可将上级漏壶的水向下一级流送。收水壶为圆柱形,壶顶部设双龙抱扶箭尺(刻度标尺),箭尺可随壶中水位缓升,每上升一个刻度就带动铙钵击打一下。值班的鼓手听到铙响后就会击鼓定更,敲钟人听到鼓声后撞钟报时。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报时体系。
  第二,南宁钟鼓楼有完备的司晨制度,“晨霭发玄妙之音”。晨指早晨,霭指暮霭、黄昏。晨、昏皆敲钟鼓,并非是此前我们认为的“晨钟暮鼓”或“晨鼓暮钟”,而是“钟鼓和鸣”,每日敲击两次,早一次,晚一次。而每次钟鼓到底敲击几下,则随明清制度而设。除了日常报时计时外,诸如节庆盛典,警戒提醒,疏散集中,都会敲击。
  第三,南宁钟鼓楼有教化之用,“闻者惊心而善机自动”、“警戒盗贼,或用于典礼”。钟鼓楼所处位置在南宁古城的中心区域,聚集有府衙、学政署、育婴堂、魁星楼、文昌阁、护国寺、左江书院、蔚南书院、府县二学等文教之所。每日聆听钟鼓之声,颇有“声闻四达,振兴文教”之意。
  第四,南宁钟鼓楼有军事功能,“战时可侦察瞭望,保护城池,抵御外侮”。据南宁老街坊魏升焜在《钟鼓楼》一文所写,钟鼓楼“高约三丈左右”(如按明代营造尺计算为9.6米)。而当时明洪武元年(1368)南宁整修城墙,高度仅有一丈九尺(6.08米)。到了崇祯九年(1636)南宁再次整修城墙,加高三尺,也仅有二丈二尺(7.04米)。三丈高的钟鼓楼,在当时南宁古城内,可以算得上是鹤立鸡群了,不愧为“宣化一大名胜”。

  钟鼓楼对内防火防盗,对外警戒侦察,其功能犹如近代南宁的望火楼。


最近评论 immor 点评: 应该把镇宁炮台那口钟搬回去才算是圆满 (2024-05-15 23:55)
本版内容仅代表网民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