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从城南到城北 桂林这家柳州螺蛳粉店有人追着这碗粉吃了17年 (您是本帖第32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5)
|
|
头衔:注册会员
:13589 | :0 |
| 经验:7523 |
| 主帖:2825 | 回帖:3907 |
| 注册时间:2009-10-16 |
来自: |
|
位于桂林市区中山北路的“螺满地”螺蛳粉店,是不少市民心目中的宝藏小店。店老板带着柳州的祖传手艺远道而来,精心熬出一锅浓醇鲜香的汤底。正是这口汤,让螺蛳粉特有的“臭”与“香”完美交织,成了许多顾客反复打卡的理由。
推荐理由:粉汤浓郁 辣椒油不辣胃
家住桂林市迴龙小区的肖女士说:我老家是柳州的,这家螺蛳粉的汤藏着桂林很多粉店都吃不到的柳州“老底子味”。汤头一喝就知道是螺蛳骨头汤,很鲜甜,每次吃完粉,都会把汤喝光。他们家的辣椒油也是一绝,闻着就香气扑鼻,吃起来嘴巴辣得过瘾,但胃不会烧得慌。
记者探店:品种丰富 浓汤是灵魂
近日,记者来到“螺满地”。小店虽临街,但不算显眼,稍不留意便可能错过。不过,只要在店门口稍作停留,就能闻到浓郁的螺蛳香味。
店铺由两个小门面组成,其中一间大部分区域为操作间和厨房,另一间则供顾客堂食。记者到店时,有人埋头专注嗦粉,有人边吃粉边追加卤味,氛围充满烟火气。
据了解,店铺营业时间从上午10时到凌晨1时。菜单贴在操作区前,螺蛳粉品类除经典原味外,还有叉烧、干捞、肥肠、螺肉、酸辣炒等多种选择。可添加的卤味配菜也很丰富,卤蛋、鸭脚、猪脚是标配,另有卤鸭肠、卤小肚、豆腐泡等,品类多达20种。
“你家的粉和别家有啥不一样?”当记者问老板莫修凯时,他笑着说:“吃一碗就知道了,吃过的人大多成了回头客。”
莫修凯表示,这份自信,就藏在每一碗精心调配的螺蛳粉里。店里点单量最高的是原味螺蛳粉。听从老板推荐,记者点了一碗一两的原味粉,额外加了鸭脚和豆腐泡,价格为10元出头,性价比颇高。
不一会儿,只见莫修凯熟练地将米粉和空心菜烫软,依次加入酸笋、酸豆角、花生米、腐竹,最后舀上一大勺红得透亮的浓汤,瞬间香气四溢。莫修凯说,店里还有酸萝卜、辣椒醋、紫苏叶等配料可自由添加,吃起来口感更佳。
螺蛳粉上桌后,记者先喝了一口汤,鲜味瞬间让人眼前一亮。汤底既有螺蛳的醇厚,又有大骨的鲜甜。莫修凯告诉记者,这手艺是祖传的,从汤底熬制到红油炼制,每一步都遵循老规矩。据介绍,汤底需用大骨与螺蛳一同熬煮7小时以上,直至螺蛳和大骨的鲜味完全融入汤中。汤底地道醇厚,米粉的嚼劲也恰到好处,搭配脆爽的酸笋,一口粉一口汤,让人根本停不下来。吸满汤汁的豆腐泡,一口咬下便汁水迸发;酥烂的鸭脚轻轻一抿便骨肉分离。吃完粉后,记者额头微微冒汗,十分满足。
小店故事:从南溪山到北极广场 17年守好“老规矩”
莫修凯来自柳州市鹿寨县。他告诉记者,来桂林已有17年,一直经营螺蛳粉店。
谈及“螺满地”这个店名的由来,莫修凯的语气里带着几分亲切的巧思:“以前桂林的乐满地特别火,‘乐满地’用桂柳话读起来,和‘螺满地’的发音很相近,既顺口亲切,也方便顾客记住。”他说,当初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食客们在嗦粉时,能从这熟悉的称呼里,感受到一份接地气的烟火温情。
“我的店最早不是开在这的。”莫修凯一边工作,一边跟记者聊起了小店的故事。
2008年,莫修凯带着一身手艺初到桂林,第一家店选择开在南溪山公园附近。那时螺蛳粉还不像如今这般风靡,但凭借着良好口碑,慢慢积累了一批忠实的顾客。后来因门面拆迁,他于2011年便将店搬到了北极广场。
从最初只有几张桌子的小店,到如今熟客满座的热闹景象,莫修凯始终坚守着一套“老规矩”:汤底必须每天现熬,红油坚持手工制作,就连米粉也是从柳州本地进货,只为保证地道的弹韧嚼劲。曾有供货商劝他改用现成的调料包做汤底,既能节省时间又能降低成本,却被他一口回绝:“手艺是祖宗传下来的,味道绝不能变。我得守好这口原味,不能砸了这份传承。”后来考虑到桂林人口味偏清淡,莫修凯就调整了汤底的咸度,让其更贴合桂林人的味蕾。
如今,每到饭点,来嗦粉的顾客络绎不绝。有附近的居民、上班族,还有不少特意从城南过来的老顾客,他们追着这家店的味道,从南溪山跟到了北极广场。莫修凯感慨道:“只要大家爱吃我做的螺蛳粉,我就会一直做下去,把这份来自柳州的老味道,好好地带给每一位桂林食客。”
来源:桂林晚报(记者 刘琪)
0
[此帖于 2025-11-01 17:26 被 sr2249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