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叶猴。近日,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的白头叶猴,有的在林间觅食,有的在石山边结伴静坐,一派和谐景象。据悉,白头叶猴是世界濒危、中国特有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集中分布在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板利、岜盆、大陵片区。近年来,该保护区不断加大管理和建设力度,提升管护能力,加强白头叶猴栖息地修复,白头叶猴种群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300多只,发展到现在已突破1400只。梁霁鹏黄子婧摄影报道石山上的白头叶猴。白头叶猴妈妈正带着白头叶猴幼仔觅食。白头叶猴正林间觅食。白头叶猴正树丛间活动。白头叶猴幼仔。[详细]
古村变“网红” 在“流下”留下[详细]
林业产业“点绿成金”[详细]
【图文】台山步行街夜景印象到台山不看看台山的夜生活,是不可能的。而一个城市反应夜生活的最好的地方就是步行街,它是一个城市中夜生活最集中人最多的地方。每个城市对步行街的管理要求有所不同,多数城市的步行街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一定的时间段是不能进入的,而有些城市只对机动车进行限制,非机动车是可以进入的,台山步行街就是有些非机动车可以进入(不知具体原因)。(南宁市非机动车若能进入,那么步行街将成为人与非机动车基本同多,将寸步难行)台山的步行街不算很长,大约一公里左右。我们晚上八点多在步行街观赏时,灯火辉煌,人来人往,非常热闹(虽然不及鼎盛时期人挤人(人山人海),但在现阶段也算不错了)。台山的步行街与其他城市多数的步行街一样,黄金店手饰店、时装店、冷饮店、怀旧店及礼拜堂都在其中,而小吃店都基本上在两头。在步行街里,感受最深刻的一句话“除了老板娘不卖,其他都卖(全部清仓)”感受到老板对老板娘的深情及真心。总的感觉,台山的步行街还是值得一游的。此贴是我这次台山游的最后一贴,为此,我认为到侨乡台山,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侨乡的精神?侨乡文化的精髓是什么?侨乡建筑文化又是什么?等几个问题,为此查了相关的资料,解答如下:侨乡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是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精神,是爱国爱乡、恋祖恋乡的情怀。侨乡文化的精髓:自信、开放、包容。侨乡建筑文化:立园、碉楼、骑楼。[详细]
【图文】台山有个美丽的黑沙湾广西北海有个银滩,广西防城有个金滩,而广东台山有个黑沙湾。海滩或白沙、黄沙、黑沙颜色各不相同,环境方位各不一样,形成不一样的美景。黑沙湾的水很清澈,沙滩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在海水里人的脚托起黑沙,脚与沙黑白分明,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在岸堤上朝大海看去,有一个小岛(小排仔、大排岛)在海平面上凸出,使得海景更有特色,更加美丽,是个值得一游的地方。另外,黑沙湾旁有一个核发电站,是广东第三大核发电站。黑沙湾海浴场门票20元,另外存储柜10元,清洗费5元。据网上介绍,黑沙湾位于台山市赤溪半岛铜鼓湾,沙滩长1.5公里,是世界罕有的黑色沙质海滩。黑色的细沙是黝黑的次生矿“海绿石”,经过亿万年的太平洋海浪淘洗,再经过海浪冲刷形成沙滩。沙质非常细密、均匀,沙体内含多种矿物质,其中锰、铁的含量非常高,是世间非常罕有的天然保健强身的沙滩。[详细]
生态动物摄影《好斗的水鸡》无论是水禽及各种鸟类,值得一拍最佳时段分为择偶,配对,育雏,三个阶段性最重要……。动物择偶;选择性决斗,蠃者将获得“芳心”,也许是动物世界中为了繁殖下一代更健壮原因及能保证在孵化期雏鸟安全。配对;人类虽听不懂鸟语,但,肢体语言会告知习惯观察经常守候身边的人…人们已经很早就发现把鸟类配对,求爱方式呈现于诗,画,这种美的进化一直在进行中《视觉·诗·歌艺术》体现,鸟类求爱方式非常的美,“守护爱也非常凶猛”,…所以有了这种美与“凶猛”会让很多人沉迷其中…也许一生追逐…育雏;为了保护及雏鸟安全,宁愿用其自己身体去迎接比自己强大“敌人”仍至舍身“喂狼”,这种“大义与守护”,更是难得的瞬间照片,…[详细]
——记2022年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征宇他从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无数抛来的橄榄枝他不为所动。受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感召,他毅然放弃高薪就业机会,带着“支农爱农”的初心使命,奔赴距离家乡千里之外的广西,成为一名定向选调生。 他就是2022年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征宇。 2020年12月,王征宇来到东兰县武篆镇坤王村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次年8月,主动请缨兼任该村驻村工作队员,走进乡村一线争做志存高远的“跪乳羊”,为乡村振兴注入青年力量。 在深入农田耕地与群众交流中,王征宇发现村里的农产品销售不畅、收益不高,导致村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他带领村“两委”深入东兰、巴马、南宁等多地学习取经,策划推动村集体经济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目前推出的“坤王牌”包装米产品,是坤王村有史以来的第一款有品牌和包装的农产品。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王征宇果断抓住直播带货机遇,把手机当成“新农具”,把直播当成“新农活”。他以田间地头为布景、以绿色生态为卖点,深入挖掘坤王村农产品优势。2021年,王征宇参加“八桂青年有担当,我为广西带货忙”直播活动,取得了销售量第一的成绩,一举打响了“坤王牌”的知名度。他还通过联系后盾帮扶单位、爱心单位采购等方式丰富销售渠道,帮助村民售出农产品10万余元。 王征宇深知,对偏远山区的孩子来说,求学之路是很艰辛的,如何帮助他们,成为他心中放不下的牵挂。2021年以来,他积极协调“双一流”高校学生利用假期时间通过线上授课的方式,为村里儿童提供一对一的功课辅导,通过“坤王村梦想小课堂”为山区儿童插上了梦想的翅膀。 “对我而言,乡村振兴就是一件件具体的小事。小到帮助我们的帮扶户申请补助,或帮助我们的村民直播带货,然而事虽小,不做则不成。”王征宇认为,每当完成一件件“小事”,看到村民质朴笑容的时候,便是他获得感最足的时候。 “众人拾柴火焰高,要不断壮大乡村振兴的队伍,才能形成更大的合力。”王征宇说。平时他抽空参加母校宣讲会、经验分享会等宣传活动,向多名大学生分享自己丰富多彩的驻村生活经历,吸引了更多的学子扎根农村、投身农业、服务农民。 “两年半的驻村时光,我从群众眼中最初的‘陌生人’,变成如今村民的‘小帮手’,我也坚定了今后前行的方向。”坤王村这些年日新月异的变化让王征宇倍感自豪,也坚定了他的信念。他说,今后将继续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做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作者:河池日报社融媒体见习记者罗新岳通讯员韦源[详细]
一群白鹭在红树林中栖息。张国斌摄鸥鹭群飞,成片的红树林在海风中摇曳,这是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的动人景象。该保护区位于广西北海市合浦县沙田半岛东西两侧,是我国首批5个海洋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2021年成为广西首批“两山”理论实践教育基地,有红树林919公顷。“之前这里是一片养殖塘,没有经过处理的养殖尾水直排入海,对红树林及其周边的生态系统有一定影响。经过这几年的保护修复,现在红树林逐渐恢复了往日生机,跳跳鱼、明虾等海洋生物多了起来,我们这些靠海吃海的渔民收入也增加了许多。”合浦县英罗村村民卢先生笑着说道。红树林有“海上森林”“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美誉,有护堤固滩、除碳固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强大功能,但同时红树林生态系统也非常脆弱,一旦遭受破坏,很难重新恢复。在过去,当地因引海水倒灌养殖或围海养殖,排放养殖废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树林生态保护。一边是生态环境,一边是经济效益,如何同时实现红树林保护和养殖业的和谐发展?这是一道亟须解决的难题。“自治区和北海市县有关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采取先急后缓、分期分批、生态补偿的方式,将红树林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分区域逐步推进养殖场清退改造。”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管理人员黄琦介绍,核心区内的养殖场全部清退,实验区内的养殖场进行生态化改造。经过保护区及当地政府的思想动员,通过生态效益补偿的办法,目前共清退养殖塘1956.14亩。“清退后的养殖塘为鸟类提供了栖息地,许多鸟类到保护区来安家,全球濒危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近年来在保护区内出现的次数与频率都增加了,去年冬季一次监测到20只,是保护区也是周边地区的历史最高纪录。”黄琦说。除了养殖场,外来物种入侵对红树林的威胁也不容小觑。以互花米草为例,它会侵占红树林宜林滩涂,蚕食本地红树林的生长空间。互花米草在滩涂上蔓延,会减弱潮汐流,长此以往,滩涂会因长时间板结而导致海生物减少。保护区内的护林员莫积瑞介绍,这几年,合浦县启动红树林营造林项目和修复项目,保护区通过人工刈割等方式清除互花米草等外来植物,并在保持红树林生态系统原生性的同时,加强红树林培育种植,近两年来,保护区红树林自然修复面积达800亩。随着近几年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提升,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现已成为海洋生物的保育场和繁衍基地、候鸟迁徙的安全通道及重要栖息地。截至2022年底,保护区监测记录到的鸟类达239种,约占广西鸟类种类总数的34.79%。保护区其他生物种类约870多种,红树林生态系统长期处于健康状态。为加强红树林和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合浦县在广西率先推行红树林林长制,通过实施《红树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出台《红树林生态资源管护制度》《资源巡护管理制度》,在9个沿海乡镇成立红树林保护站,建立无人机、电子监控系统一体化巡查管护机制,通过网格化管理,全面加强红树林日常管护监测,红树林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近年来,广西合浦县通过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动红树林生态修复和保护,全县红树林面积已由2019年的3126.5公顷增长到2023年的3745.9公顷。(黄子婧林军黄秋荣)[详细]
小龙虾丰收,村民乐开怀。“我们基地引入的都是河里的流动水,水质好,不打药,虾的品质高,订单都忙不过来啦!”宁明县源汁源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谢虎脸上洋溢着喜悦。“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春末时节,天蓝水清,清风徐来,在位于海渊镇蔗园村千亩荷塘基地的千亩荷虾套养基地里,龙虾肥美,荷香满塘,一派丰收景象。“瞧,这一筐至少有48斤,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今年第一批小龙虾就上市了,我们的养殖成功了!”谢虎看着刚刚打捞上来肥硕的小龙虾,高兴得合不拢嘴。谢虎曾在贵港养殖过小龙虾,但是由于各种环境影响,养殖不是很成功。一次偶然让他来到海渊镇发展荷虾套养,没想到很顺利的养殖成功了,他感到很开心。今年以来,海渊镇立足镇域农业发展基础,以发展乡村振兴特色产业为核心,融合打造特色产业,发展以种养结合、以养为主的小龙虾养殖产业。2023年2月份,海渊镇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了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宁明县源汁源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近几年实施的“旱改水”项目基地,以“荷虾共养”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发展反季节小龙虾养殖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3月7日,海渊镇蔗园村千亩荷塘迎来了一批新“房客”—小龙虾。小龙虾可为荷花除草、松土、增肥,荷花为虾供饵、遮阴、避害,两者优势互补,有着绿色种植、生态养殖的效果。小龙虾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在荷花枯萎期没有经济效益的问题。通过“荷虾共养”套养模式,既不影响荷藕长势,也不错过龙虾最佳生长期,实现“一田双收”。“这里气候好,一年四季都可以养小龙虾。到年底时,全国各地没有小龙虾卖了,而我们这里还有卖,年前年后能卖80-100元一斤,利润非常可观。”谢虎说。“目前,基地已经投放有10万斤虾苗,亩产值达8000—10000元左右,主要销往上海等全国各地大城市。下一步,我打算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达8000亩左右。”谢虎信心满满地说。基地辐射带动附近村民前来务工增加收入。海渊镇蔗园村派耀屯村民方明飞一边在基地干活一边跟技术员学习养殖小龙虾技术,他说:“我每天在基地里帮忙养殖小龙虾,一个月工资收入2500元,离家近,照顾家里也方便。我一边务工,一边学习技术,以后也充分利用自己的水田养殖小龙虾。”海渊镇坚持走“党建+荷虾共养+文旅融合”的发展之路,依托水资源丰富的农业发展优势和“旱改水”项目基地优势,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小龙虾产业,打响“荷虾共养”品牌。目前,海渊镇通过套养模式在“旱改水”项目土地放养龙虾已达1000多亩。下半年,计划投放虾苗12万斤,面积2000亩,年底将建成标准虾苗繁育基地1000亩,寄养基地2000亩。同时,带动湖北稻虾综合种养公司“村企联建”,在海渊镇村级集体经济投建厂房建设海渊镇龙虾加工基地。下一步,海渊镇将“荷虾共养、稻虾共生”的产业模式推广到其他村屯,引导村民跟龙头企业购买小龙虾苗回去养殖,公司将保底收购,让农户实现增收致富。(陈桂梅凌冰茹)来源:宁明县委宣传部村民正打捞小龙虾。村民正打捞小龙虾。村民将小龙虾装车准备销售往全国各地。海渊镇蔗园村千亩荷塘基地千亩荷虾套养基地航拍。[详细]
独特的维加斯景观游人如鲫前天,我路过美国拉斯维加斯(简称:维加斯)市区时,不但看见不少独特的景观,还看见这座旅游和娱乐城游人如鲫,而且女士又多。[详细]
晚会现场。李紫晴摄5月7日,百色市德保县燕峒乡兴旺街传统的“三月十八”歌节如期而至,有拔河比赛、“抬阁”游行、民族服秀、古装秀、旗袍秀等活动,同时,还有传统的小壮剧、小品、歌舞等演出。整个活动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突然,耳边传来激动的呐喊声“加油、加油、加油……”在兴旺街篮球场上,正在举行激烈的拔河比赛。队员们用尽全力拉动绳索,努力争取胜利。场边观众兴致勃勃地观看比赛,不时发出阵阵喝彩声,为参赛队伍加油打气。无论胜负,这场比赛都是一次锻炼身体、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增进友谊的难忘经历。随后,父老乡亲最期待的环节——抬阁表演来了。抬阁是燕峒乡兴旺街独有的民间传统艺术,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清嘉庆年间由广东南海传入,融入当地壮乡文化元素,成为粤桂文化交融的“活化石”,它代表着人们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远远望去各具特色的抬阁色彩鲜艳夺目,显得非常壮观。当锣鼓响起,扮演者们开始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双手紧握木杆,脚步有序地前进。在队伍前端,有一位领队手持一面大旗,高高举起,引领着整个队伍前进,他时不时挥动着旗帜,让队伍的节奏更加有序,更加整齐。抬阁随着他们的脚步慢慢拉动,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和欢呼声,整个街道都沸腾了起来。早早在路边等候观看的群众纷纷举起手机来拍摄这一壮观的场景,有些群众还加入队伍中,一起巡街。现场共有6架抬阁,造型分别取意为:金童玉女、云鉴双蝶、游湖观枫、飞鹤呈祥、八戒娶亲、嫦娥奔月。站在架子上的小演员们略施粉黛,身着盖过架子的戏服,挥动着双手凌空起舞,美妙绝伦。整个抬阁活动持续了几个小时,整条街道充满了欢声笑语和喜庆的气氛,人们共同庆祝着这一传统的民俗活动。“这次燕峒乡兴旺街‘三月十八’歌节活动,不仅展示了抬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更重要的是弘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在现代社会,我们越来越需要这些传统文化的力量,来激发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兴旺村党支部书记卢启聪说。“文艺晚会上的舞蹈表演真是太精彩了!”正在观看表演的隔壁村黄大妈边鼓掌边激动地说。传统歌节的最后一弹便是文艺晚会,舞台上,演员们身着明艳的表演服,全神贯注地表演着,他们的表演充满了激情和生命力,每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节奏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观众不断地喝彩和鼓掌,为演员们的表演点赞,整个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和热情。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让饱含文化精髓的非遗重焕魅力,也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李紫晴、黄小丽、刘新荣黄少将摄影报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