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䴙䴘为爱而舞!》在湖畔的晨曦中,䴙䴘们翩翩起舞,宛如水上的芭蕾舞者。它们的羽翼在晨光中闪烁,类似银色的精灵在湖面起舞。每一次的舞蹈,䴙䴘们展翅高飞,溅起水花犹如舞台上的璀璨光点。它们的舞蹈轻盈而优美,仿佛述说着一段激荡心弦的爱情故事。湖水是他们的舞台,微风是他们的伴奏,溪水的湖面是他们的舞池。䴙䴘们各自翩翩起舞,仿佛在讲述一场深情的对白。她们的舞姿中昭示着一种纯粹而美好的爱,是对生命的热爱,是对赋予的感激。每一次翩翩起舞,䴙䴘们都在诉说着一个为爱而舞的故事。这是一场自然的,没有灯光的扩展,只有清晨的阳光和湖水的映衬。䴙䴘们在水中舞舞台动,为爱而舞,演绎着一幕幕美丽而感人的画面。他们的舞蹈,相似爱情的交响曲,静谧而动人。[详细]
11月23日,冬日的暖阳洒满大地。在宁明县明江镇双龙村黑皮冬瓜种植基地,一个个硕大锃亮的冬瓜成排地悬挂在竹架上。瓜农们不停地来回穿梭,忙碌地采收、搬运、装车黑皮冬瓜,田间地头一派丰收的农忙景象。“这瓜长得真俊,一个瓜不少于40斤,还挺沉的咧!”宁明县城中镇凤凰村的黄秀莲半蹲拼尽力气,“嘿呦!”一声一下子把大冬瓜从瓜地上扛到了肩上,一边笑呵呵地说。瓜地里,工人们分工明确,身强力壮的男人在货车上装车,女人们在瓜地里采摘,随后将采摘的大冬瓜搬运到准备运往山东的货车上。“今年冬瓜行情还不错,平均每斤收购价格在1元左右,比去年略高。”宁明县桂湘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旦宣语表示。明江镇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非常适合种植黑皮冬瓜。2022年1月开始,旦宣语发现种植黑皮大冬瓜“钱”景好,就跟村民流转了300亩土地,种起了黑皮大冬瓜。该基地通过流转土地和提供就业岗位等多种方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相关产业,实现土地增效,农民增收,进一步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筑牢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与传统种植方法不同的是,旦宣语种植的冬瓜都是被吊着长大的,个头大、品相好。“传统冬瓜种植一亩地只能种400株左右,冬瓜吊起来能种到700余株。并且冬瓜被吊起,不会接触地面,既有利于冬瓜采光,又避免了冬瓜‘白肚皮’现象的产生,结出的瓜营养成分高,口感好。”旦宣语说。据旦宣语介绍,冬瓜亩产达2万多斤,亩产值2万元左右。而且,冬瓜种植周期短,4个月即可成熟,瓜肉细腻嫩白,味道鲜甜可口,储藏时间长,耐运输,深受采购商和消费者喜爱,主要销往山东、黑龙江、广东等地。种植黑皮冬瓜是一项辛苦繁重的工作,从冬瓜的播种育苗、整地定植、肥水管理、搭架整蔓、扭秧搬运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每天有80至100余名村民来基地帮助打理冬瓜。旦宣语表示,明年将扩大规模种植。“一天只需要做工8个小时,每月收入2500元左右,工作轻松又赚钱。”明江镇双龙村村民刘敏雄高兴地说。近年来,明江镇立足实际,充分利用土地流转优势,以“政府+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等发展模式,积极引进种植大户或公司到村里发展蔬菜、水果等种植以及特色养殖业,有效促进产业基地以短养长、效益加倍,带动村民持续稳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宁明县种植黑皮冬瓜680亩,产量3400吨,产值3400万元,辐射带动200多名村民增收致富。(陈桂梅梁文高)来源:宁明县委宣传部明江黑皮冬瓜丰收。[详细]
时至初冬,漫步于东兰县武篆镇那烈村的阡陌,依然可感丰收的喜悦——在村部两旁阔达50亩的鱼稻共生综合体中,10万尾“稻花鱼”翻腾响动,村民们抢抓晴好天气,放水起网,擒获肥美鱼儿。 “现场的收购商和网上长长的订单都在等着呢!开塘第一天,我们就收了5000多公斤、售了2500多公斤,挣了5万元以上!”那烈村党总支书记黄文甫乐呵呵地说,售完这10万尾鱼,预计可为村集体带来3万元的收益。村民们抢抓晴好天气网鱼 放在几年前,这样的光景,黄文甫不仅不敢想,还要首先烦恼光靠种粮,如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青壮劳动力外流,如何保证闲田不荒等问题。 作为武篆镇的6个红军村之一,除了红色资源,那烈村最不缺的,就是广袤无垠的田野。这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坐落着393户人家,全村交通便利,气候适宜,拥有平整耕地680余亩。然而,由于产业单薄,村集体经济发展动能不足。俯瞰坐落于绿水青山间的那烈村 2021年,政策的东风吹到了这片田野上,武篆镇以东里村、巴学村为核心区,积极创建“红色甜源”田园综合体,项目辐射至中和、上圩、那烈等村。 抓住这一有利机遇,那烈村主动求变,动员全村393户群众流转520亩土地,租给村里发展产业。 黄文甫向村民们算了一笔账:一亩土地仅种子、化肥、农药的成本就要大几百元,如果再加上耕地、播种、灌溉、施肥、打药的劳力和花费,一年到头结余不多。但把土地以每年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给村里,用工时一天又能挣得近百块钱,一年下来的收入比种田要稳得多。 对于农田这样“坐地生金”的种法,村民们个个举手表示支持。那烈村美丽的村容村貌。韦婉灵摄 2022年8月,东兰县供销社在那烈村落地了以农产品种植为主,田园观光旅游为辅的现代农文旅全产业链示范项目,作为“大管家”为村里统一采购农资、提供技术和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带领那烈村走上联农、带农、益农的共富路径。由此,那烈村掀起了小田并大田、风风火火搞生产的热潮。中秋、国庆佳节期间举办的“鱼肥稻香说丰年”活动3天内吸引游客1万人次。 “今年4月,供销社在村里围田养鱼,我帮忙割草喂鱼,每个月能挣3500元。”那烈村那烈屯队长罗辉说,自己就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没有出过远门打工,本以为年近花甲,自己要随装修队奔于生计,但村里有了产业之后,他既就近照顾了家里,又鼓起了口袋。集中发放2023年上半年劳务费。 除了养鱼,项目投产以来,东兰县供销社还在那烈村陆续发展了460亩墨米、200亩白菜苔、100亩玉米、50亩猫豆、30亩辣椒等产业。2023年,带动群众就近就业6000人次以上,发放劳务费60多万元,为那烈村带来12万元的集体经济收益。村民们在收割墨米。 “土地流转给村里发展产业以后,在家的劳动力还是一样到田间地头干活,不同的是,以前大家下地,求的是能有一个好收成,现在大家下地,挣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工资,而且不用担心撂荒问题。集体经济增加了,我们也有资金开展村内的事务,一举多得。”黄文甫说。 业兴、人和、村美,如今的那烈村,广袤的田野间处处焕发生机。带着丰收的喜悦,该村将紧随县供销社的步伐,稳步推进新一年的“共富计划”,在这片满载希望的田野上,躬身耕耘、合理轮作,确保耕地全年不荒闲,联农带农巧生金。作者:河池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黄荞丹通讯员牙文静韦玉梅[详细]
群众展示采收好的木耳近日,融水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苗美家园食用菌产业基地迎来了木耳大丰收。一排排菌棒摆放整齐,一朵朵健硕肥大的木耳,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在采摘、装筐,一派丰收的忙碌景象。据悉,为提高搬迁群众致富能力,融水结合安置点产业发展情况,投资186.4万元建设食用菌产业基地,统筹农业产业技术,采取“公司+村集体经济+基地+脱贫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产业饭”。2023年,该基地木耳年产值约为100万元,带动就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脱贫户20余人就近就业,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覃美摄影报道[详细]
桂花·吴刚和桂花酒的传说![详细]
防城区做大油茶产业促群众增收[详细]
眼下,正是火龙果成熟收获的季节。11月30日,宁明县亭亮镇那潭村浦完屯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的火龙果陆续进入采摘期,碧绿青翠的枝叶间掩映着一颗颗红彤彤的火龙果,成熟的果实色泽鲜艳、体型饱满,甚是喜人。基地工作人员观看轨道运输机运输火龙果。“哒哒哒,哒哒哒……”伴随着机器马达的轰鸣声,果园内数条不锈钢轨道从山腰直达山顶上的货车通道,一辆满载火龙果的单轨“小火车”缓缓行驶在火龙果基地内。工人们将现摘的火龙果打包放入货箱内,只需将“小火车”设为前进档,便可自动将火龙果平稳送达山顶等待装车,现场呈现出一派热闹红火的景象。丘陵地区适宜火龙果种植,但丘陵地形坡度起伏较大,爬坡上坎多,以前采摘火龙果完全靠人力来运输。在基地内务工的冯彩云说:“以前没有这个轨道运输机我们搬运火龙果很辛苦,也不方便,如今‘小火车’代替人工劳动,我们轻松了很多。”工作人员搬运火龙果到轨道运输机准备运输。今年,得益于山地果园机械化建设项目安装的丘陵地区火龙果轨道运输机技术,现在载重达500斤的单轨“小火车”在山地里如履平地、来去自如。最沉重的运输环节交给了轨道运输机,让农人们告别了“肩挑背扛”的传统运输方式,十分省力、省时。宁明县泽民火龙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陆海明说:“基地火龙果总面积360余亩,基本是建立在丘陵地带,目前轨道运输机技术的示范覆盖面积达90亩,现在采果、施肥等用工量跟以前对比,能节约大概30%的人工。下一步基地打算投入无人机植保技术,成本估计能节省60%以上。”工人正在果园内采摘火龙果。收获的火龙果准备搬运装车。火龙果坐上“小火车”,果农有了好帮手,成功解决了果农运输难题。火龙果收获时节,单轨运输车能帮助果农将采摘下来的水果轻松运送至大路旁;果树管护时节,也能帮助果农运送肥料。丘陵地区火龙果轨道运输机技术的投入使用,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助推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让果农们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马永翔陈怡)来源:宁明县委宣传部[详细]
南宁三街两巷非遗传承人[详细]
以“绿”生“金”生态美[详细]
近日,在南宁良庆大桥南岸附近的湿地里栖息着一只美洲红鹮。它浑身羽毛颜色似火焰,呈亮丽的鲜红色,也被誉为“世界上颜色最红”的鸟类,在我国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每天都能吸引全国各地数百名鸟类摄影爱好者在此静静守候。美洲红鹮的一举一动也都牵引着鸟类摄影爱好者的心,摄影师们架着“长枪短炮”轮番对着这只“世界上颜色最红”的鸟频频按动快门。美洲红鹮在捕食泥鳅。雷琦竣摄美洲红鹮在捕食螃蟹。雷琦竣摄美洲红鹮在和白鹭抢食。雷琦竣摄美洲红鹮在空中飞翔。雷琦竣摄美洲红鹮和其他鸟类和谐相处。雷琦竣摄摄影爱好者们在拍摄美洲红鹮。人民网雷琦竣摄据了解,这只美洲红鹮今年8月底就曾在南宁顶蛳山出没,如今在南宁良庆大桥南岸附近的湿地里落脚。美洲红鹮在我国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由于自然环境和人工饲养环境差异极大,因此驯养和繁殖难度较高,成功率极低。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雷琦竣)[详细]
打卡《梦华录》拍摄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