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到五一,大雨小雨雷雨阵雨下个不停,想到处走走拍拍,然而天公总不作美,无奈,带着相机随便上山行下,偶然看到雨天下的水珠倒也不错,心突然间一动,拿出相机拍了一组微距,倒也觉得挺合眼缘的,现放上来与朋友们共享,同时,更希望朋友们不管天气怎么样,一定要保持一种好心情![详细]
打起陀螺唱起歌,三月三我与菜蛋曾经有个约会图文/仙姿绰绰“打起陀螺唱起歌”——2014’防城港市边境三月三民间文化旅游节已经过去二十多天了,估计再没有人发这个专题的帖了,但我总觉得余兴还未消散,甚至多少还有点遗憾。说起与菜蛋的约会,还得从那个晚上说起。晚饭后,拿起手机玩起了微信录音,并把录音发给了菜蛋:“菜蛋,菜蛋!听到请回答。”想不到菜蛋马上回答:“仙姿,什么事?”嘿嘿,微信录音这第一次真能玩转了,爽!我说:“三月三,去吗?”菜蛋说:“想去。”我说:“想去就去呗!有什么好多想的?”就这样,我和他约好去凑三月三的热闹,不见不散。随着日子的临近,我的心早就飞到峒中镇江口村三月三的现场了。听千百合说,那条路很烂,坐小车很颠簸的,那坐大车吧。电话打给金刀,回答说:开心摄影负责安排车辆。4月2日,我起了个大早,到防城影剧院上了开心摄影安排的大巴车,车上除了几个红豆网友外,还有一帮仙女般的美女演员,很快易某人也上了车。易某人见我就先打招呼,然后找个偏点的座位坐下,面上露出了不好意思的表情。这很使我纳闷,当年我发了一个帖子叫《安花名》,那个帖子人气很旺,易某人非常积极顶帖,后来他居然怂恿我发《讲牛话》的帖。我想,我又没读过牛津大学(牛精大学),怎么敢发那样的帖子?谁知易某人趁着酒兴壮胆,当晚就发了《讲牛话》,过后竟说:《讲牛话》和《安花名》是姐妹篇,让我哭笑不得。这样的牛人,见到几个美女,就这么害羞,好像说不过去,该有别的原因吧?后来才知道其中缘由,原来是易某人当了个医疗组的副组长,他害怕如烟佬等网友拿他在网上开涮:“一个从兽医转变为人医的传奇故事。”所以,担心如烟佬等网友发觉他的出现。防城到峒中,路程不算远,失修的沿边公路崎岖不平,大车小车都要走四个小时左右。四个小时,说长不短,就这样昏昏沉沉地摇啊摇,摇到了江口。江口,人越聚越多,“江口”快成“海口”了!停在公路上的汽车排着几公里的长队,稍后到来的如烟佬、往事如歌等背着沉重的摄影包徒步走了三公里多,真够呛!起程前一天就与菜蛋失联了,包括电话、短信、微信均无回应。在现场,我想从茫茫人海中把菜蛋捞出来,但那只能是徒劳无功了。活动现场,一片忙碌。有许多工作人员我都认得,如金刀、开心摄影、蝴蝶岛、山竹桔、三江春水、说笑人生、千百合、绵绵春雨、情怀依旧、人民大众、大漠刀客2、幸福人儿、老支书、金旦、阿静、平旺农民伯伯、爱在流浪、流沙河、等等。为了让菜蛋好找,我就在表演节目的舞台边和打陀螺比赛场这两个地方待着,因此,拍的照片虽然内容局限,而却有连贯性。三月三活动就像大家感受到的那样,高潮迭起,让人大开眼界,耳目一新,皆大欢喜。但直到活动结束,菜蛋还未出现,令我多少有点遗憾。回来的路还是那样的摇啊摇,昏睡中耳边仿佛听到了儿时的顺口溜:“三月三,四月四,食了黄瓜……。”[详细]
玉林城区闹市中心有一条水上的街市位于龙船一带只要老天下雨必定是大水满街前几天(26日)的一场暴雨让龙船堪似威尼斯水上城市一般媲美请看[详细]
来宾“惊现”某飞机残骸[详细]
2014广西凌云清明茶市精彩剪影[详细]
野人谷景区位于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的那楼村,与越南相邻,距防城港市62公里,距东兴市22公里,距那良镇仅3公里。景区集漂流、野战、野人部落(江山木锣)等游玩项目于一身,要说一样,它的地理位置一样,要说不一样,今年景区新增加和完善了很多旅游设施,比如笨猪跳水、比如织布坊、农具坊,鳄鱼坊等等,等等......景区内山高林密,奇山秀水,山花烂漫,环境清幽,犹如人间仙景,世外桃园一般。野人谷漂流属于溪河自助探险河流,位于北仑河的第一大支流河上,以山河雄峻、溪水湍急而闻名,全程有32个滩,128个跌水区,最大落差2米。炎炎夏日似火烧,野禾稻田半枯焦......山泉淙淙,凉风习习,挑战你的勇气,体验你的激情,让你享尽探险征服之乐趣。这就是狂野之谷,这就是野人谷。野人也有爱情。敌人的首级。大门口。剽悍吧?拂一滴圣水,平安吉祥。漂流的人儿。江山木锣前的合影。景区大门。点燃激情。迎客。狂欢的夜晚。[详细]
周日贺江游纪实照片![详细]
春晚节目组《开心麻花》[详细]
图为笔者最近发现的大宁镇同保村廖家大院经常到贺州的乡村走一走,就会发现各式各样的老房子,它们不仅保留着与当地环境协调的建筑风格,而且数量大,保存完好,历史的痕迹历历在目。特别是贺州以姓别命名的别宅大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较为有名的诸如八步莲塘的江家大屋、昭平黄姚的郭家大院、富川秀水的毛家状元大院、钟山县龙道的陶氏大屋、平桂龙井的张家大院;当然还有更多鲜少为人知的大院,如八步区贺街的蒋家大院、仁义的陶家大院、铺门镇黎家大院、桂岭镇的于氏围屋,信都的柳家大院、大宁的廖家大院、南乡壮族的覃家老屋;平桂管理区鹅塘镇周家大宅、富川深坡的蒋氏祖屋、昭平县樟木林乡的叶家围屋、钟山玉坡村的廖氏祖屋……几乎每个县每个乡镇都有这样那样的别宅大院,这些零落在乡野的古屋,因为有着沉醉千年的记忆,牵引着善感的人们,抚今追昔。贺州历史悠久,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已经有人类聚居.从考古发掘表明,先秦时期贺州经济发达,青铜冶炼铸造技术高,以致形成了沙田青铜文化区,其中潇贺古道交通线是沟通岭南与中原地区的要道,从秦朝到南唐开元年间,兴盛达千年之久。目前能考究到贺州的这些古建筑、古民居的大概是在宋朝。南宋的地理学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卷四》中说,宋代广西民居共有四种形式:富家大室、土墼房(俗称土坯房、泥砖房等)、篱笆房和栅房(又称杆栏式)。目前这四种形制的民居在贺州留存的传统民居中还都能找到。从旧石器时代到如今的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考察贺州人居住变化的民居状况还是留给专家或是后人去评判吧。笔者只是想说,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如今仍然尚存的这些别宅大院大多建在明清时期,这些形式各异的古民居体现出了贺州是一个中原文化、百越文化、湘楚文化等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多语言文化、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反而特殊的历史文化也造就了贺州如此众多的别宅大院。贺州别宅大院的建筑风格基本上传承了客家建筑、岭南建筑风格中的“清水砖瓦、小青瓦、建筑彩画”等文化特征,但又各具特色。三进式民居特色。位于临贺故城中的蒋家大院大体风格就是如此,临街的门楼宽约3米,高4米左右,两扇普通木门,对着正门有木屏墙隔开遮挡视线,绕过屏墙后可见一个3米多宽,30余米狭长的天井,河卵石铺的石花天井十分美观,这个狭长的天井实际上是一条通道,同时供则门进入主屋和房屋采光。通道一则另外还有2个小门楼,2个小门楼连着3座大屋。临街的一座为头座(主屋),主屋一座5间,正中间为大厅,地面铺四方青砖,正厅安装有神龛、神台、八仙台,是待客、红白喜事、祭祀的主场所。两边侧间共有8个房间,房间虽然多,但都有一定的采光空间,厢房与主屋有一定的距离,供主屋的房间采光。二座与头座面积同样,只是屋的高度低一些,中间有一正方形天井,6米见方,铺大青石,石条镶边,头座与二座都有一面可以拆卸移走的落地木板屏门,屏门雕龙刻凤,中间也是一个大厅,是人们聚集的场所。三座与二座的建筑结构完全一样。整个蒋家大院共有一个门楼进入,内有2个小门楼,3座大屋,1个通道式天井,2个正方形大天井,24个房间,3个大厅,还有多间厢房,占地面积3368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368平方米,在贺州的别宅大院堪称为最大。当然在大院建筑中,也有许多二进式的。如钟山县白马古村至今保存的30多座古民居中,基本上是二进式或三进式的院落,进大门是小厅,再进去是天井,天井两旁有厨房或蓄存杂物的房。再进去是正厅,正厅两旁有主房和客房。天井大都有8平方米左右,形成“四水归堂”的建筑格局,体现“四方聚财”的民间建筑理念。 变异干栏式。如钟山县回龙镇龙道古村的陶氏大屋即有南越土著民族特点,也有中原汉民族建筑特征。它依岭就势分为两个地平面,前一个平面比后一个平面低120—200厘米,为走廊、猪牛栏房和天井三个部分,后一个平面为三间过主屋,由设于第一平面天井旁石梯而上通;主屋两旁为房,正间为厅,为两层建筑;厨房设于前一平面猪牛房上的二楼(板楼),各民居以U字型档风墙为主,正门刻以石刻对联,字体基本为正楷,但书法各有不相同,雕刻形式有阴刻、阳刻、双线刻,有平底、园底、尖底;对联没有横批,横额都雕饰八卦图和龙头花草图案,对联上下两头雕刻花草装饰,部分对联全雕饰花边。三间两廊式。这种风格大都建于清末时期,代表作是八步区桂岭镇大庆村凤凰寨的姚家大院。它的宅院为单坡顶、三间两廊建筑格式,高约6米,每单元面积约200平方米。外墙和厅青砖包墙到顶,而房内墙却是用泥砖筑砌,这就是桂东地区农村最常见、最传统的“金包银”砌法。三间两廊,顾名思义,即是上屋三间,中间为厅,厅堂多数设有神龛,神龛上放置祖先牌,供供奉祖先和会客用;两旁为房,为主人和家人居所;房与下间厢房形成了两条走廊。厅前为天井,天井两边是厢房,一般作客房供接待客人或作厨房所用。两厢房连接,中间是重门,没有下三间。天井用小河卵石铺就形成“双金钱”式的花纹,颇有特色。天井和重门外屋檐下用石灰粉白,上绘一幅幅以传统吉祥物麒麟、凤凰、喜鹊、鹤、鹿、松、梅、菊等为主题的壁画和字幅,古色古香、高贵典雅,文化艺术氛围特别浓厚。从重门出,门口左侧建一小厅,供堆放杂物和放置禽舍所用,小厅前或挖井,供一家人日常提供用水。右侧建一过厅,左厅和右厅用一堵墙相连。墙脊多为鱼脊形,也有少数为冠形。出重门往右经过厅即是大门,大门屋檐下仍绘有壁画和字幅。如从大门而入,即是典型的二进二横式建筑结构。棋盘形围屋式。代表作是昭平县樟木林乡新华村叶家大屋,此屋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目前贺州建筑占地面积最大的客家围屋,也是贺州市独一无二的棋盘形围屋。石城围屋座落于田垌中央,座东向西,背靠海拔800米以上的连绵群山。左右及后墙都是用半米见方的大石块砌成的,成为一个人工的石城。围屋结合了地方特点,一是三面墙用大青石块浆砌成两米多高的石墙并建成厢房。二是在围墙内建造两排距离相等、横竖一致的瓦房,每间瓦房均为“上五下五”结构。整座围屋现有15个天井,20个厅,200多个房间。三是在围屋在中轴线中心正面墙体建一座大门,正面两边离侧墙7.35米处各有一个中门,这样将石墙四面连结成封闭式围屋。整座围屋面积达5500多平方米。贺州大宅别院的围屋建设风格与四川羌族的碉楼、福建的客家土楼、广东江门的近代碉楼同称为我国四大奇特民居。当然这种风格在贺州很多,如有江南“紫禁城”之美称的莲塘江家大屋、有“四方营”之美称的桂岭于氏围屋、有“欧式围屋”之称的仁义镇陶家大院等等,都可以说明贺州围屋建筑风格各异,独具特色,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同时又兼备欧洲浪漫情调,在这全国是少见的。诸不知,贺州的临贺古城、八步旧城、昭平黄姚古镇、富川福溪古寨、平桂龙井古村、钟山大田、白马和龙团古村……又何处不保留着有价值的深宅大院,等着我们去挖掘、去保护!可惜的是,在贺州乡间,许多有价值的祖屋或别宅大院都已经破烂不堪,正面临着消失境地。笔者以为,理解古村落中的别宅大院就可以理解贺州文化的民族密码和历史细节,读懂别宅大院就可以读懂贺州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让我们用足够的时间去研究、去实地体验,弄明白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选址构思与结构设计的含义。而如果仓促拆除,我们贺州就永远失去了对这段历史文化的传承。从大院里面看到的炮楼炮楼正面大高处看到的大院一部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