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进冬的格桑花[详细]
南宁的绿色名片青秀山[详细]
农历正月十四,本人跟随昭平贝氏经济文化联谊会一行回黄姚镇中洞村参加“迎王爷”活动,并记录了改好的的精彩瞬间。。。。。。据了解,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是中洞村三山国王出游的日子,这种出游活动意在祈福。出游开始时,要先给三王爷用柚子叶水擦身(出游结束后还要再用柚子树叶水擦一次),这些工作由三王庙看守完成。给神像沐浴完毕,出游开始(时间大约是上午10点钟)。神旗(也叫庙旗,约十面)——跳鼓队——谭公爷——大王爷——二王爷——三王爷。在三王爷的后面,还有两尊神像也一同出游,传说他们是三王爷的结拜兄弟,叫志辉神和木坑神。排在大王爷前面的是谭公爷,是本地村民信奉的一位仙,在中洞村的细石山上建有一庙宇供奉。为何要排在大王爷的前面,当地人的解释为:谭公爷是仙,而大王爷是神,仙比神要高一个等级,故出游时课公爷的塑像要排在大王爷的前面。每一尊神像是坐着神轿出游的。神轿很像我们现在使用的有扶手的单人沙发,两边各穿上一根杉木,一人前一人后抬在肩上。每尊神像的后面各跟有一顶浪伞,红色,制作华丽,很像皇帝出行时的华盖。夜晚,神轿两边还各插有一盏灯。木坑神排在最后。摘下来的是舞狮队和八音队以及跟随出游戏的信众。有跳鼓的人要求在三王庙集中,但也可以在半途中加入,根据普查对象叙述和现场观察,跳鼓有特定的步伐和鼓点,有人统一指挥,场面和声势很壮观。“三王爷出游”的时间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的上午开始至正月十五的晚上结束,正月十五晚上的人数最多,活动也达到了高潮。结束后,人们将神像抬回原处,再用柚子叶水给神像擦身,给神像上香后才离去。目前,该活动主要传承人是贝新田(男,1951年出生,汉族,小学文化,中洞寨人,2006年担任主缘)。该活动在2007年入录《昭平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12月入录《贺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
宜州,是刘三姐的故乡。这里山淸水秀,宜州的下枧河是传说中刘三姐的出生地。这里有诸多刘三姐遗迹,砍柴的山崖上插着她的扁担,垂挂着她的白手帕,在西岸有她当年的对歌台,特别是流河寨,可以向游客亲身感受到壮家姑娘的热情和能歌善舞。不讲了啰,上图先。[详细]
娘子舞龙也潇洒、惹人醉“龙”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舞龙的创造和流传是全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一部分,为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所喜爱。舞龙,是一种中国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每逢喜庆节日,都会舞龙。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民俗文化。在“女汉子”的舞耍下,两条金光灿灿的金龙时而扶摇直上,时而俯冲向下…2月21日,梧州市政广场,长洲女子舞龙队正在表演舞龙闹元宵。她们分别手持一条金黄色、一条红色的游龙勃发生机,龙头悄然上扬,尾巴不停摆动,龙身也不断在半空中做出不同动作,一会游龙戏珠、一会盘龙卧旋、一会跃身钻龙,活灵活现的姿态,现场好不热闹,吸引了不少市民停留观看。舞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间艺术活动,因为力量要求较高,长期以来基本属于男性艺术活动。女子舞龙,似乎是旧时代的一种禁忌,甚至当舞龙的队伍远远过来时,作为女子,应当闪避三分。过去受传统观念的制约,舞龙主要由男子来完成。舞龙表演需要强大的体力支撑,这对于女子来说是一项挑战。“本来举着‘大龙’跑来跑去就很耗体力了,再加上一些难度比较大的动作,对体力的要求就更高了。为更好地丰富和传承舞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梧州女性风采,为梧州舞龙表演锦上添花。长洲20名妇女队员打破传统观念的约束,刻苦学习、钻研、排练,终于将龙舞出乡村,舞出广场。一支女子舞龙队,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劲头,舞出了文明和谐乡村的灿烂生活。女子舞龙表演除了具备传统龙舞的阳刚之劲外,还带着一分女子特有的柔美灵动之感,展现出金龙新时代女性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巾帼不让须眉舞得生龙活虎一般,这些个娘子真不错龙飞凤舞!好啊!耍着“龙珠”,戏着“大龙”舞出游龙流云生风、灵动飘逸。[详细]
到广场玩太极——来吧[详细]
虞山公园的无名未开花[详细]
弥漫着湿气云雾的对岸[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