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灵山“小七孔”[详细]
2014年8月,宁明网民“静居思雨”在崇左论坛上发帖“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讲述了他和一个朋友进入西藏的历程,此后,其它论坛也都陆陆续续有进藏的帖文,无一例外都描述了西藏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独一无二的美景,精彩纷呈的帖文帖图深深感染了我。正当我蠢蠢欲动的时候,来自西藏旅游的负面新闻又层出不穷,诸如“泥石流灾害”、“交通事故”、“高原反应”······等等,而自己也正处于奔六的年龄,再加上一身病痛,恐怕难以实现我的“西藏梦”。正当我举棋不定的时候,母校南宁师专筹办毕业35周年同学聚会,通过交流,得知同班同学也有进藏的计划,而且同学的交通工具也比较先进。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我下决心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此次进藏,起于7月23日,止于8月10日,历时19天,行程上万公里,我们跨高山,过草原,走戈壁,越沙漠,虽历尽艰难险阻,但也饱尝了一路壮美独特的风光。本人将陆续将此次进藏的收获跟大家分享,今天先跟大家分享8月2日进入珠峰大本营的见闻:[详细]
<一日游户外徒步探险运动、第四十篇>头一天,前往流河村聚餐,回程看着有多余的时间,就到周边的河道走一走、看一看,一看之下吓一跳,这个月份还是属于枯水期,哪来那么多的流量水在河道里奔驰,而且还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当时处在一头雾水,很想探个究竟,后来听到朋友催着回城,也不多想,留个悬念,以后一定会搞清楚的。当晚,郁闷中、群友讲明天去那徒步,各抒己见一翻,我也讲了我的去玩地点,之后群主讲,那就去流河吧,约半个钟、群主就拿到一个徒步方案出来,呈放在群里谈论,初步方案是沿河两岸行进到达河边。第二日,我们坐上了三合车,在流河村河边下车,下车后,经罗拉提议,沿河往下游串一串,不一会大家就开始沿河穿插竹林之中,由于河道弯曲,河边的泥土松软,又横七竖八的躺着枯竹,约走了20来分钟,其实我们还是在原地打转转,没走出多远,就离刚下车的位置间隔几十米远。沿河步行的方案,也算告一段落、行不通,等回到刚下车的位置,看见几个女徒步队员也来这一带采摘野菜和徒步游玩,就这么一会,大家一起边走边聊天,就讲到前面养殖场养有“中华鲟”,对于流河村地界,包括我和领队、还有几位队员,都是第一次来此地游玩,生疏是肯定、每走一步都叫见招拆招。所谓探路也就是这么回事。不一会,就看到一张大网围着一个鱼池,当天我们进到里面的养鱼池实地参观了一下,大鱼网的半山腰,有一个村庄,看见一条引水渠道从中穿村而过。在养鱼池参观了几个水池后,听讲这里不有“中华鲟”,就都灰溜溜的退出了养殖场,当时出了养殖场的门口,就听到奔腾不息的哗哗的水声,也没很在意、只想快一些找到“中华鲟”养殖场,等真的到达中华鲟鱼场、大门又是紧闭的,只能隔着铁丝网望见里面几个小鱼池有鱼在游动,那几位女徒步队员,今天是来捡野菜的,看着她们捡野菜的身影,不多说就此分道扬镳,感谢她们一路的引领。后来,我们的领队突然跳起,讲这一带应该还有一个电站,其实我们出到第一个养殖场的大门,正对面就是电站房,可惜个个队员浑浑噩噩,后经询问一位过路的村民,经其指点,不一会就回到电站的机房。一切还是懵懂中,开始发挥我们的特长,寻根刨底之路。水源的出口找到了,入口在那呢,还是这一带还有一个大型水库藏在山里面,翻看地图、不远处确实有一个水库,带着众多疑问,开始我们的强项,再做一次穿山豹,寻找我们心中的谜底。向山里行进,不多久,我们就爬上了电站后山的山顶,之后一路向着电站方向移动,找到了电站的引水入口,跟之前参观“龙皇桥水电站”的模式一致,没什么特别之处。对着电站入水口一番咔嚓之后,我们继续沿着水渠边行进,路遇几颗低矮的松树,松球状甚可爱,走了一大会儿功夫,眼前映入一个大水池子,其实也就一潭碧水,就感觉这个池子的水面略比福龙拉见村的水池稍微大一点,之后就是绕着走了一圈,个人认为吧、这里可算宜州最美的风景了。我们在这里停留了一刻钟,游玩观景的兴致也到了离开之时。之后我们继续沿河岸边行进、往河的下游探一探,美景肯定是不会出现了,当时有那么一小段路踩着松针的路面行进,景致又是另一番、可谓百家争鸣。当初的发掘之旅,现在也到了松口之时,我们的小团体,曾经围绕着这个一潭碧水小景色,也发表了每个人的各抒己见和见解,对着这一方碧水,对爱户外的我们来讲,初见才会生欢喜,多见两次后,怕也会不过如此了。自2019年3月3日,这次徒步游玩之后,总想写一些什么,想来想去还是写一写我们徒步穿越看到的一些景。这几天写了下枧河流域的徒步路线,把方方面面都汇总了,特别是天河、天桥、流河,最让我记挂,流河就发表这篇《流河的巨能量,发掘之旅》所谓巨能量、仅仅是一个题目,没什么巨大能量,但是说到小能量,我可以信口开河说一些,在此,我把它公布天下了,我也就变成了炒作的罪人。去那里找我这样的癫子呢。这个一潭碧水的出水口,它原来只是在山脚、默默无闻、源源不断的输送水源,宜山县志也有提到这个流河名称的来源,就是出自这个一潭碧水的出水口,哗哗的水就这么白白的流进了龙江河,后来,经过设计,把这个出水口用夯土的方法,把水蓄高几十米、利用水渠的引流、建造了一个小型水利发电站,估计是宜山县排上名次的老水电站。这个一潭碧水在蓄高水位后,还对周边几个大型养殖场输出干净的水源来养鱼。另外好像还修建了两条水利渠道灌溉农田。出于好奇,这些水源不得充分利用,让其最后白白流进龙江河,感到惋惜。至少利用几个落差,多建一些“水轮泵”把水源引到天桥村一带灌溉,也可功德圆满。再则,也可多建造几个游泳池,他们可都是真正的干净水源,比河水干净多了。每天就这么任着巨吨水质任其东流、懊恼。想到了《西游记》有一个流沙河,我们这里有一个流河,只可惜它不是西天取经的主干道上![详细]
小沙江避暑养生花絮——第二天周日,我打算去花瑶后面蔬菜基地那条路走走,不进蔬菜基地,继续往前,反正这条路人迹罕至,甚至可以说一个人也没有,就是偶尔有汽车摩托车,一个小时不超过三辆,走起来很爽。今天走的是花瑶大门,这里正在施工,搅拌水泥流出来的浆水在路上积了厚厚一层沙子,看上去很稳固,没成想一踩上去,坏了,下面全是淤积的水泥,一下两脚泥,真是哭笑不得。没办法,挣扎着往前走,泥沙在拖鞋内硌脚,就当脚底按摩了。这个状态根本走不快,好在我知道前方两百米处有小溪可以洗脚——这里路两边也有水沟,但都是淤泥。这算是开门黑吧。好容易到了前面小溪边,将脚与鞋洗干净了,继续上路,好在穿的是拖鞋,旅游鞋就只能回家了。走到花瑶中心牌子处,看山上有一群人在摆架势,拿出相机来拍了一张,就听到有人喊我,还以为是哪个花瑶妹子呢,可惜定睛一看,原来是欧阳先生。欧阳先生今天陪师傅来这上面拍照,我不便久留,告别后踏上蔬菜基地的路。[详细]
《古中国被“隆里古城”唤醒了》异椰编辑7月18日,去贵州江口县亚木沟看了看,夜宿云信汽车旅馆。19日驱程300公里,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了松从高速入锦屏县隆里乡吃午饭。停妥走出车门,瞧见‘青阳古城门’,穿越‘城门洞’宛如进入时空隧道,里面是个‘微缩版古中华’。【公元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桢为镇压古州吴勉起义,调集江南九省官军,在隆里设千户所,同时兴建古城,隶属湖广都司五开卫,1000余名官兵受命屯垦戍边镇守于此,永乐年间再次修筑古城堡。】古城近似长方形,城周三里三分,城墙高一丈二尺,壕深一丈,东南西北各设炮台一座。全城设东南西北四道城门,东门为清阳门,又名戌门,门上建有三层高戌楼。城墙上设有跑马道,城壁设有“天灯座”,用以传递讯息。明朝全国实行卫所兵制,卫所约五千六百人,其长官为卫指挥使。卫下辖五个千户所,每千户为一千一百二十人,设千户负责统领,军户实行世袭制。隆里古城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军事屯堡,仍然生活有760余户,3280余人。【隆里古城有72姓,72口水井。据口碑传,旧时的隆里,“城内三千七、城外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72口水井分布于各街巷和宅院。】在一片化外之地,异域风俗里,其屯内通行自己的军话。结庐而居,自相通婚,传承汉家血脉,在这文明孤岛里,保持400百前老祖宗的生活习惯,活脱脱一个古中华。大门上挂有标志着屋主籍贯、身份的匾额,如“关西第”、“科甲第”、“洛阳第”等。隆里古城中有龙王、所王、西王、魏王四支王姓,分别来自江西、安徽、山西,郡口均称”三槐“王氏。其先祖王佑官至监察使员外郎。因其在庭中植三株槐树,遂称”三槐“王氏,称“三槐第”。古城中的宗祠都是明清时期的风格,均始建于清代,现在保留的有:江氏宗祠、龙王氏宗祠、所王氏宗祠、西王氏宗祠、陈氏宗祠五座。祠堂门口的牌坊就是一座雕绘精美的大壁画,每座家祠的门口以牌楼的对联均有二至三幅,记述了该族迁徙的历史和对子孙后代的教诲。2015年锦屏县投入1亿多元对古城特色民居进行立面修缮、街面铺装及环境整治、龙标书院等古迹修复梵净。这是全国少有,未被商业氛围污染,活得纯粹的古迹。问过老板娘,确是汉家血统,午饭的菜,15元一碟。饭毕准备前往下一站,柳州融水留宿。景区引导屯民后裔,小姑娘们穿着汉服。早前城门角拍摄,红锦汉服女孩,害羞退闪。此时侧面走来,俩个古典美人胚子,七、八岁的女生,眼见她们优雅而过。相机豪无准备,其实,中国的名导演们也全然不知,这里是中国“古典活体博物馆”。7月18日,去贵州江口县亚木沟看了看,7月18日,去贵州江口县亚木沟看了看,7月19日,进入隆里车道,7月19日,看见隆里古城,延陵吴姓古城门顶[详细]
荷兰 博物馆里的小学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