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墩苗压担,让村级后备人才破土成才 (您是本帖第18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0)
|
头衔:注册会员
:37 | :0 |
经验:20 |
主帖:9 | 回帖:9 |
注册时间:2025-03-20 |
来自: |
|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地纷纷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一批有理想、有知识的大学毕业生积极响应,投身乡村建设。人才库的建立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如何让这些“好苗子”真正在乡村沃土中扎下根、长成材,已成为当前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若备而不用、育而不当,不仅会造成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更将挫伤青年才俊报效乡梓的热忱。唯有精心培育、大胆使用、科学管理,方能使后备人才库从“物理聚合”升华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化学反应”能量源。、
精准滴灌,实施个性化培育,是促进后备人才蜕变的基石。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农村工作经验,应结合其专业背景与村庄实际需求,明确培养方向与路径。积极推行“导师帮带”制度,选派经验丰富的乡镇干部、优秀村支书或本土乡贤作为导师,“手把手”传授群众工作方法、矛盾纠纷调解技巧和乡村产业发展经验。强化实践淬炼,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项目建设、应急处理等一线吃劲岗位,让他们在直面挑战、解决问题的实战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放手使用,提供干事创业舞台,是激发后备人才潜能的核心。树立“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的动态管理思维。对经过实践考验、表现突出、群众认可的优秀后备人才,及时通过合法程序,大胆选拔到村“两委”班子,或推荐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中锻炼。鼓励他们领办项目、牵头发展特色产业、负责乡村文化建设等具体事务,让他们真正在实战中释放创新活力、实现个人价值。
科学考评,健全以待遇激励为核心的保障机制,是确保后备人才留得住、干得好的压舱石。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固然重要,但没有坚实的物质保障,一切便如同空中楼阁。建立“基础补贴+绩效奖励+专项激励” 的结构化薪酬体系,使其劳动价值得到实在的物质回报。例如,设立产业发展奖励基金,对其成功领办、引进或做优做强集体经济项目,并产生显著效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或按一定比例分红,让他们的智慧和汗水能直接转化为实际的收获。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