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从深圳出发,在潮州小住了两晚。两地相距350多公里,虽同属广东,饮食却各具特色。潮州被誉为“世界美食之都”,潮汕美食吸引着八方来客。
初识潮汕
初到潮州,景象与想象不同:放眼望去,高楼大厦不多见。原来,潮州拥有一座面积约3万平方千米的古城,以其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精美的古建筑群闻名。为了保护这些瑰宝,古城内自然不宜建造高楼。
夜逛古城,再次出乎意料:虽非旅游旺季,却游人如织、人山人海。我们一家人在步行街穿行,稍不留神便可能被人群挤散。
上网一查方知,潮州古城人气极旺,2024年大年初三单日游客竟高达24万人次,平日里也是熙熙攘攘。我游览过不少古城,像这般热闹的实属少见。
潮州为何如此吸引人?我想,独特深厚的潮汕文化应是关键。
潮汕既是一个文化区域,也是一个地理概念,涵盖粤东的潮州、汕头、揭阳三市(广义上还包括汕尾,合称潮汕四市)。潮汕人民崇尚文化、重视商业、诚实守信、团结互助,拥有共同的文化认同和强烈的族群归属感。
在南宁的街头巷尾,常见“潮汕牛肉火锅”的招牌,这正是潮商遍布全国的写照。声名远扬的“隆江猪脚饭”便源自潮汕揭阳市惠来县的隆江镇,如今已风靡全国。听说即便在广西偏远县城,也有潮汕商会的身影。潮汕人善经商,果然名不虚传。
潮汕美食
车刚停稳,我们便迫不及待冲向牛肉火锅店。官塘兄弟牛肉火锅,一家始于1969年的老字号,牛肉现切现卖。点上三碟牛肉片、一份牛肉丸、一份牛筋丸、一份炸豆腐,立刻开干。也许是真饿了,更因着实美味,一阵风卷残云,几碟肉菜便一扫而光。此时家人才发觉,个个都已近十成饱。大快朵颐后,大家纷纷发表感言。
家中掌勺的夫人率先点评:“牛肉够新鲜,在滚烫的牛骨汤里涮片刻,鲜嫩爽滑,入口即化。”
“这家官塘兄弟真牛,56年了还能稳稳拿捏住这么多食客的胃。”我补充道。
儿媳妇接着说:“同样是牛肉火锅、牛肉丸,这里的味道就是不一样,是家乡的味道!”身为潮汕人,她对家乡美食赞不绝口。
儿子最后总结:“潮汕牛肉火锅选用黄牛,依靠现宰现卖的供应链保证肉质新鲜,达到‘入店肉质仍带体温’的鲜度标准。锅底是清甜的牛骨汤,‘三浸三晾’的汆烫手法最能凸显牛肉本味。如今,这技艺已列入非遗名录。”
结账时,四人吃到打饱嗝共花了300余元,还是挺实惠的。
潮州还有一道“劲爆”菜——潮汕生腌。所谓生腌,就是将虾、蟹、三文鱼等海鲜,用酒、姜、蒜等调料腌制,冷藏后直接生吃。
这道菜可谓生猛够劲,爱好者称其“一口上头”,我却不敢尝试。
我一向对生食敬而远之,从不碰鱼生。即便在家乡大苗山,面对腌渍数年的酸肉,别人敢生吃,我也定要烤熟才入口。
曾有人说这不吃那不吃是“装”。我不碰生食、不吃内脏、不善饮酒,也被指“装”。其实,业有专攻,食亦有偏好。比如,我能吃馒头、红薯,喝油茶,少有人及。早餐时,我能连吞三个大馒头滴水不沾;天天吃红薯也不腻,夫人曾一次买百斤打折红薯专供我,她自己却一个不碰。喝油茶更是连灌八碗面不改色,若别人不喝,十几碗我也能包场。
后来医生提醒大量食用馒头红薯易致肥胖伤身,我才有所收敛。
品尝生腌前,我们特意备了肠胃药。所幸家人们肠胃都无异样反应。
逛古城时,我们还尝了当地名小吃:蚝烙——新鲜生蚝与鸡蛋同煎,外酥里嫩。爱海鲜者定觉美味,我不爱蚝肉,浅尝辄止;潮汕肠粉——配料与广式略异,更重酱料搭配。薄如蝉翼的米皮裹着鸡蛋、瘦肉、虾仁、生菜,淋上特制酱汁,滑嫩可口。我觉得配料不错,但粉皮太薄,不如南宁卷筒粉饱腹;牛筋丸粿条——即牛筋丸米粉,潮汕的“粿条”与我们广西的“米粉”大同小异,不过我仍觉家乡米粉更合口味。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潮州周末美食之旅,不虚此行。离开时,满脑子仍是潮州佳肴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