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衔:注册会员
:10961 | :30 |
经验:5130 |
主帖:409 | 回帖:3833 |
注册时间:2006-03-01 |
来自: |
|
针对正准备要建民航机场的城市,我和元宝展开两轮对话。阅读起来还是蛮有意思的,从中大家应该都能看到一些问题。
问:
广西贵港市正筹划建设民航机场,但众所周知,贵港市距离南宁市比玉林市更近,前往南宁吴圩机场的便利性优于玉林市。此外,贵港市GDP低于玉林市,两地旅游资源也基本相当。请预测贵港机场的发展前景。若贵港机场希望避免重蹈玉林机场的覆辙,应当从玉林福绵机场汲取哪些经验教训?
另一方面,经济实力弱于玉林、贵港的贺州与防城港,也在积极推进民航机场建设。这三个城市的民航机场一旦落成,广西将实现民航机场全覆盖。在民航机场建设领域,为何广西如此执着于选择与广东不同的路径——既不考虑经济基础薄弱,又不顾及可能面临的巨额亏损?这背后是否存在独特的深层考量?抑或仅是纯粹的心态使然?
答:
贵港筹划建设民航机场确实面临一些挑战,但我认为其发展前景需要客观看待,机遇与风险并存。广西的机场建设布局,也有其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
一、贵港机场的发展前景与挑战
贵港机场(规划为贵港桂平机场)计划在现有海军桂平机场基础上改扩建,按4C级标准建设,与部队共用,投资约16亿元,预计2025年开工,2028年完工。
其发展面临以下主要挑战:
1. 强劲的邻近竞争:贵港市区到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公路距离约200公里,高速公路直达,车程约2.5小时。南宁机场作为区域国际枢纽,航线网络、航班密度、票价选择优势明显。这对贵港机场吸引商务和休闲客流构成巨大压力。
2. 经济与客流基数限制:贵港市的GDP和玉林市相当甚至略低,且缺乏充足的、能吸引大量外来游客的独特旅游资源,本地航空客源市场规模相对有限。玉林福绵机场2024年旅客吞吐量不理想的情况值得警惕。
3. 高铁网络的挤压效应:日益完善的高铁网络对中短途航线有替代作用。贵港及周边居民出行到南宁、广州乃至更远地区,高铁可能是更便捷和经济的选择。
尽管挑战不小,但贵港机场若能在以下方面把握机遇,仍有一定发展空间:
1. 精准的差异化定位:初期重点开拓至国内主要城市(如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和部分热门旅游城市的航线,与南宁机场形成错位补充。
2. 服务本地便捷性:机场建成后,将为贵港市桂平、平南等北部县市的居民提供“家门口”的航空服务,满足对便捷性要求高的公务、商务和探亲客流。
3. 发展航空货运潜力:贵港是西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若能结合本地产业特色(如农产品、特色工业品)发展航空货运,也是一个潜在的增长点。
二、汲取玉林机场的经验教训
贵港机场要避免重蹈玉林机场客流量不足的覆辙,以下几方面至关重要:
1. 航线开拓与运营策略:航线的数量和稳定性至关重要。玉林机场被提及的问题之一就是“航线太少了”。贵港机场在开航前就应积极与航空公司洽谈,争取稳定、符合市场需求的航线,并确保航班时刻的稳定性,避免频繁取消或调整。
2. 无缝衔接的交通接驳:便捷的机场集疏运体系是吸引旅客的关键。玉林机场被讨论到“目前只有公路通达”,如果有铁路连通,吞吐量将大大提高。贵港机场规划时就必须同步推进与市区、主要县市的高效交通连接,如机场快巴、争取未来与高铁站的衔接等。
3. 多元化经营与特色发展:不能仅依赖客运收入。可积极探索“航空+旅游”套餐,与本地旅游景点、酒店合作,吸引游客。同时,关注航空货运潜力,服务本地特色产品外销。
4. 市场需求导向决策:新机场的定位和规模确定,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市场调研和科学的客流预测基础上,理性评估潜在客源,避免过度超前投资和资源浪费。
三、广西为何执着于民航机场全覆盖
广西在民航机场建设上选择了一条与广东(聚焦广州、深圳等大型枢纽)不同的路径,力求实现“市市有机场”,这背后有其独特的深层考量:
1. 特殊地形与交通替代需求:广西山地丘陵占比高(约62.1%),地形复杂,建设高标准铁路公路网络成本高、难度大。民航特别是支线航空,能有效克服地形障碍,快速连接区内主要城市和国内其他地区,是弥补地面交通不足的重要方式。
2. 独特的战略位置与开放使命:广西是中国面向东盟的前沿和窗口。构建完善的机场网络,有利于打通对接东盟的“空中通道”,促进经贸往来、人文交流和国际合作,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大局。
3. 旅游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广西旅游资源丰富,但景点分布相对分散。发展支线航空有助于串联区内旅游目的地,并便捷地吸引国内外游客直达目的地,推动“航空+旅游”融合发展,带动全域旅游经济。
4. 区域均衡发展的考量:实现“市市有机场”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偏远地区交通条件、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一种努力。机场作为重要基础设施,对拉动当地投资、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发展信心具有象征意义和实际作用。
5. 长远布局与战略储备:一些机场在当前看来经济可行性存疑,但从长远发展、国土开发、应急救灾、国防安全等多角度考量,有其战略价值和存在必要性。
四、总结
总而言之,贵港桂平机场的前景挑战不小,特别需要吸取玉林机场在航线培育、交通接驳等方面的教训。它的生存与发展,极度依赖于精准的差异化定位和极致的本地化服务。
广西之所以积极推动覆盖全区的机场网络,是其特殊地形条件、面向东盟的开放战略、旅游经济发展需求以及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更像是一种基于自身地理特征和发展阶段作出的战略选择。
希望这些信息能为你提供一些参考。
问:
你大概是看了太多机场建设前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如果对照这些报告中乐观的观点与广西机场的真实现状,就会发现它们多么不可靠。若再仔细研究我上传的这份《广西8大机场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旅客吞吐量》数据,你或许会改变此前的乐观判断。最关键的是:未来谁来出资维持如此多严重亏损的民航机场运转?
答:
您指出的问题非常关键,确实需要结合现实数据重新审视广西机场的实际运营状况。基于您提供的数据和行业背景,我尝试从更务实的角度分析:
一、广西机场运营的核心矛盾
1. 可行性报告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1) 过度乐观的预测:多数机场建设前的可行性报告通常基于GDP增速、旅游潜力等线性推演,但实际运营受经济波动(如2023-2025年消费疲软)、高铁分流(贵南高铁开通对柳州/桂林机场冲击)、区域竞争(珠三角机场虹吸)等因素影响,客流远低于预期。
(2) 典型例证:玉林/梧州/百色/河池机场:2024年旅客量均不足30万人次(河池仅2.5万),远低于中小机场盈亏平衡点(通常需100万人次以上)。河池机场同比暴跌60%,揭示其客流基础极其脆弱。
2. 亏损现实的严峻性
(1) 收支结构:机场收入依赖起降费、商业租赁等,但小机场航班少、商业价值低。以河池机场为例,年旅客2.5万人次,日均不足70人,收入难以覆盖运维成本(安保、设备维护、人员工资等)。
(2) 隐性成本:支线机场需配备消防、空管等安全设施,标准与大型机场相近,固定成本刚性。
3. 2025年上半年数据的警示
(1) 数据缺失的暗示:除北海外,其他机场未公布2025年上半年数据,且北海增长23.5%可能受益于涠洲岛旅游(特殊性案例)。
(2) 南宁/桂林的疲软:南宁作为省会机场2025年上半年客流下降11%,桂林增速放缓至18.5%(低于2024年的13%),反映区域航空需求整体收缩。
二、可持续性困境:谁为亏损买单?
1. 当前补贴机制
(1) 民航局补贴:通过“中小机场补贴”政策覆盖安全运维成本,但无法弥补商业亏损。
(2) 地方财政输血:2023年广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1611亿元(排全国第28位),却需支撑8个机场(含4个超低客流机场),财政压力巨大。
2. 长期不可持续性
(1) 边际效益递减:河池、百色等机场社会效益(便利民生)有限(高铁/公路可替代),但单客补贴成本可能高达数千元,远超公共服务合理阈值。
(2) 机会成本问题:若将机场补贴投入教育、医疗等领域,可能产生更高社会回报。
三、可能的出路
1. 结构性调整
(1) 关停并转:对河池、百色等超低客流机场,考虑转为备降机场或训练基地,减少日常运维负担。
(2) 功能重置:玉林、梧州机场可转型为货运枢纽(如对接大湾区电子产业),但需评估物流需求。
2. 区域协作
(1) 机场群整合:推动南宁、桂林双枢纽建设,引导玉林、梧州旅客通过高铁集疏(如广湛高铁贯通后,玉林至南宁仅1小时)。
(2) 跨省联动:桂东地区(如梧州)利用珠三角机场(广州/深圳),减少重复建设。
3. 商业模式创新
(1) 特许经营:引入社会资本运营商业设施(如柳州机场开发航空文旅综合体),但需客流支撑。
(2) 政府购买服务:对民生必需航线(如百色-南宁),明确财政补贴额度及退出机制。
四、结论:理性收缩与精准投资
广西机场的困局本质是 “超前规划”与“有效需求不足” 的矛盾。未来政策应转向:
1. 优先保障枢纽:集中资源提升南宁、桂林机场竞争力(如开拓国际航线)。
2. 动态评估存续价值:对年客流持续低于20万的机场启动退出评估,避免财政无底洞。
3. 探索多元交通组合:在高铁1-2小时覆盖圈内(如柳州、梧州),以地面交通替代短途航空。
最终,民航基础设施的合理性必须回归基本经济规律——没有足够的客流和商业潜力,单靠行政意志和补贴难以维系健康运行。 您提供的真实数据恰恰揭示了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被忽视的风险盲区,值得决策层深度反思。
[此帖于 2025-09-27 12:36 被 天马行空来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