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河源头是一股长年不涸的山溪,山溪从大瑶山脚流出,在绿色的田野间迂回曲折,渐流渐长,终成小河。河面不宽,河水不深,除非下大雨水涨,平时连小孩子都可以涉水而过。河的两岸长着一丛丛刺竹,长年青翠。弯弯的小河,迎风摇曳的翠竹,在河边劳作的人们,合成了一幅美仑美奂的乡村风景画。夏天的河是最令孩子们向往的地方。眼巴巴等着放了暑假,村里的孩子们就欢呼雀跃扑进河里玩水。玩得兴起,常常忘了回家,直到大人拿着细竹鞭赶来,怒吼着小孩的名字要往死里打,才赶快拎着衣服往家里跑。小河里的鱼很多。在河里玩水的时候,时常有小鱼窜来窜去,有时候碰到孩子们赤裸的屁股和小鸡鸡,痒得他们放声大笑。我也是他们中的一个,经常在河里碰到鱼。有一次在小河中玩水时,突然觉得脚下踩着什么东西,蹲下去用手一摸,果然是一条不大的鱼,它的头卡在两块石头下面的空隙间,只有尾巴露在外面。我抓住鱼尾往外一扯,鱼扯出来了,但它一个扭动,便摆脱了我的掌控,不知道溜到了哪里。当时我们只抓鱼,至于虾子螃蟹,我们是没有兴趣的。因为虾子螃蟹的壳太硬,也没有多少肉,就是拿来炒酸也没什么味道。最好玩的还是在河边挖鱼窟。所谓鱼窟,就是在河边找一处稍稍隐蔽的地方,挖一个河水平面以下70公分左右的深坑,再挖一个口子与河水相通,坑里面放进石头和猪骨头,石头上铺上稻草和树枝,就成鱼窟了。做鱼窟主要是诱捕塘角鱼,因为塘角鱼有在水下洞穴里群居的习惯,又喜欢啃吃猪骨头。一两个月之后就可以开窟,开窟时先把鱼窟的口子堵住,用水瓢把水舀干,满窟的塘角鱼无处藏匿,摇头晃脑“吱吱”叫着乱窜。我曾经挖过一个鱼窟,隐藏得很好,没被人发现,到开窟的时候,足足捕获了半桶的塘角鱼。有一个好玩的故事,说的是父子俩去挖鱼窟,父亲早上吃的早餐是红薯,消化不好,不经意间放了一个屁。儿子有些痴呆,头脑不清醒,少了那么一条筋,听到屁响开口便骂:“是哪个野崽放的屁?臭死了!”父亲哭笑不得,对儿子说:“崽啊,现在只有我们俩在这,放屁的不是你就是我,你说还能有谁?今天这事过去就过去了,千万不要到外面乱说让别人笑话,记得啊!”回家后,其父实在忍不住把这事告诉了妻子,妻子马上找来儿子教育了一通,儿子觉得很奇怪,便追问母亲:“妈你怎么知道今天的事?当时在场的只有我和老爸,而且老爸交待我千万不能说出去,到底是哪个野崽告诉你的?”夫妻对望,摇头无语。在家乡的河边还有一个传说,当地一个才子才华超群,但生性风流。一日才子策马河边踏青,看到几名女子挽着裤脚在河中水浅处洗衣服,一时兴起便出口戏谑:“玉笋插银河,河水荡清波,再行三五步,水泡子孙窝!”众女子听之大怒,纷纷掷之以石头,吓得才子落荒而逃,成为一段笑话。听说这些年来河水越来越小了。某一天河道中突然传来一声闷响,有如地裂,村民们人心惶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俄而发现河水渐渐下泄,几个钟头内竟然全部流干。村民顺着河道走,终于发现了一个直径有三米左右的大窟窿,深不见底,原来是地陷,河水都流到窟窿里去了。后来村民们往窟窿里填了几百方土石,又在上面垫上塑料薄膜,才恢复了原样。久不回家,现在不知道家乡的河是否还有水?水中是否还有欢快游动的小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