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图库

唱着康定情歌去找四姑娘

唱着康定情歌去找四姑娘[详细]

金秋稻田“丰”景如画

学生到稻田基地开展研学活动。何广应摄又到一年丰收时节,广西贵港市港北稻田里的稻谷已陆续成熟,微风轻拂,金黄色的稻田层层叠叠,一浪接着一浪,美不胜收。连日来,港北区的稻农们抢抓农时,组织收割机加紧收割,确保成熟一片、收割一片、颗粒归仓。据统计,港北区今年晚稻种植13.89万亩,产量预计达5.6万吨。(王勇苏蕊花蒙钊钧摄影报道)[详细]

“土货”出山拓新路 产业振兴有奔头

今年以来,广西河池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切实在乡村振兴工作上发力,立足帮扶村特色产业发展,牵好产业振兴“牛鼻子”,因地制宜帮助发展特色产业,帮助村民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图为葡萄园中的葡萄。覃春娥摄河池烟草领导班子成员率队深入豪洞村,为发展产业进行摸底调研,为帮扶村产业发展准确把脉,切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落地见效,确保帮扶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助推乡村发展、群众致富。他们坚持“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思路,调研组深入豪洞村开展走访调研,立足该村原有特点和资源优势,积极运用“集体经济+基地+农户”的模式,助力村集体经济紫秋刺葡萄及村内环江庆丰水果种植合作社九万李、蜂糖李的管护工作,把花经济、果效益与乡村游、周边游相结合。同时,因地制宜、因材施策,在资源调度、项目对接、产品销售、消费帮扶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助力帮扶联系村产业发展。他们重点围绕打造豪洞村特色产业紫秋刺葡萄、九万李和蜂糖李品牌效应,加大村级产业道路硬化资金、葡萄管护资金帮扶力度。图为村民自行采摘葡萄。覃春娥摄近两年来,河池烟草配合村“两委”策划实施了明伦镇豪洞村东伞屯通屯路防护栏安装、明伦镇豪洞村村级集体经济紫秋葡萄产业示范基地道路硬化工程等项目,合计投资金额80余万元。“‘产业路’让农用车开到田间地头,葡萄管护方便多了。”葡萄园负责人王想英说道,“现在合作社带动村民种植紫秋刺葡萄135亩,共计吸纳社员10人,季节性用工达120余人。”“今年紫秋刺葡萄到位,预计在9月上市,产值大约在200万元。”河池烟草驻豪洞村第一书记莫可介绍道,除了紫秋刺葡萄,蜂糖李也是当地发展的特色水果,今年豪洞村种植了550亩蜂糖李,产量40万斤左右,有效助推乡村经济发展,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图为村民在搬运葡萄装车。潘棉纯摄“土货”出山蹚富路。一直以来,河池烟草发挥组织优势,优化农产品采购方式,通过企业购买、职工认购、以购代捐等方式,采购地方帮扶产品32.2万元左右,帮扶干部自费认购对口帮扶户农产品,发动机关职工认购豪洞村群众种养殖及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种养殖农副产品合计1.2万元,用实际行动助力地方乡村产业振兴和群众增产增收。同时,他们还借助微信等平台大力宣传帮扶村农产品,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消费帮扶,提升群众自我发展、提升稳定增收能力,为实现乡村振兴持续加力。图为农户正在采摘李子。何瑞雯摄图为农户正在给李子装车。潘棉纯摄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河池烟草将着力推动帮扶村级特色产业的发展,打造“一村一品”,探索“一村一品+农民合作社+电商”等新型产业模式,探索特色南瓜种植、引进麻竹种植等,促进村级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覃春娥)[详细]

航拍防城港市那梭南山

航拍防城港市那梭南山[详细]

河池936名追梦少年走上“科技赛场”

 “在韦思扬、覃灏宁两名同学密切配合下,我发出去的‘子弹’准确击中了目标,我们都特别地开心。”金城江区第二小学四(4)班韦竣熙高兴地说。  10月15日,河池市2023年青少年科技运动会精彩开幕,来自全市11个县(区)58所中小学的936名青少年学生,齐心协力走上“科技赛场”同台竞技,他们在“抛石机攻城”“鸡蛋撞地球”“水火箭比高”“铁丝陀螺比久”“纸桥承重”“落体缓降”等八个比赛项目中,连创佳绩,展现青少年学生敢于追梦、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参赛学生进行“纸桥承重”比赛。金城江区实验小学学生进行“落体缓降”比赛。参赛学生展示制作完成的“水火箭”。  铁丝陀螺——旋转的梦想  本次运动会的“铁丝陀螺比久”比赛项目共有144名选手参加,该项目是对青少年们的思维方式、制作工艺、操作技巧等的综合检验。  在制作环节,学生们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根据学习和掌握的科学知识,发扬匠心精神,精心制作。宜州区第一小学学生进行“铁丝陀螺比久”比赛。  宜州区第一小学是“铁丝陀螺比久”项目的传统强队,多年来,在广西优秀科技辅导员王健敏老师的带领下,该校从广西第二届科技运动会开始,连续六届代表河池参加“铁丝陀螺比久”项目比赛,年年都荣获一等奖,也是本次运动会的夺冠热门。经过激烈的角逐,宜州区第一小学五(8)班李昊奇等同学组成的比赛队一路过关斩将,收获一等奖。“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最终取得一等奖的成绩,延续了我校在这个传统项目中的优势。”李昊奇兴奋不已。  抛石机攻城——技巧的比拼  集科学性与数学工具性于一体的“抛石机攻城”比赛项目共有138名选手参加,该项目是利用杠杆原理,一端装有重物,而另一端装有待发射的“子弹”,发射前,需先将装有重物的一端用绞盘、滑轮或直接用人力拉下,而附有重物的另一端也在此时上升,放好“子弹”后放开绳索,让重物的一端落下,“子弹”也顺势抛出,击中目标者获得相应积分,考验着参赛选手制作“抛石机”的技巧和水平。金城江区第四小学的学生在一起制作抛石机。  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金城江区第四小学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教师团队和选拔学生团队,参赛选手坚持每天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加强训练,主要对抛石机的制作速度、制作工艺及精准度进行提高,最后派出由四(3)班张依佳、韦艳珍、温欣冉三名同学组成的女队和五(6)班周嘉琪、莫柏圣、翁子胤三名同学组成的男队参赛,在比赛中表现出色。金城江区第二小学学生参加“抛石机攻城”比赛。  比赛中最后出场的金城江区第二小学四(4)班韦思扬、韦竣熙、覃灏宁三名同学组成的参赛队成为最大亮点,处于射手位置的韦竣熙精准发射,连续击中目标,喝彩声不断。“在科技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校选择从适合青少年学生学习的项目入手,在学生们的心中植下科技的种子和勇攀科学高峰的梦想,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让学生们在钻研科学知识的征程上不断追梦。”金城江区第二小学校长黄燕深有感触地说。参赛学生为“水火箭”添加“助推力剂”。参赛学生进行“水火箭比高”比赛。  市科协主席黄雷表示,本次青少年科技运动会通过独特新颖的竞赛形式和科学严谨的项目设计,将科技探究、实践学习与才艺竞技巧妙融合,充分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展现丰富的科技内涵、检验和提升同学们的科技素养,促进全市科学与技术教育质量提升和创新发展。作者:河池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高东风罗予馨通讯员梅琳[详细]

“环广西”第五赛段在柳发车

“环广西”第五赛段在柳发车[详细]

企沙半岛游客人气旺

企沙半岛游客人气旺[详细]

百年龙窑薪相传

“噼啪、噼啪……”下午4时20余分,在广西南宁市宾阳县邹圩镇红陶制品示范基地的一间制陶作坊里,清脆而有节奏的炼泥声不断传出。炼泥是红陶制作的一个关键环节。“炼泥可以使黏土变得更加均匀、致密、柔软,易于塑造,避免在成型和烧制过程中产生气泡和开裂。小小的陶罐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多地期待。”颜阿姨看向作坊外的空地上晾晒着的成型陶罐,嘴角是藏不住的喜悦。基地里,和颜阿姨一样的制陶的村民不少,通过红陶的制作和销售,当地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这是近年来宾阳县邹圩镇大力推进红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红陶产业的成果。制陶艺人在制作红陶。黄子婧摄传承保护,让百年红陶重焕活力邹圩镇制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鼎盛时期邹圩镇有近400人从事红陶生产,年总产量69万件,主要销往广西区内、广东、贵州、云南等地。邹圩红陶技艺传承数百年,发展有起有伏。进入20世纪后,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塑料、金属制造的生活用品批量生产,占据了很大市场,陶瓷用品需求量降低,邹圩镇的陶器生产进入低谷。“当时真的太难了,一大片的泥池荒废,村里只有几位老人还坚持在空闲时制作陶罐,年轻人也都跑到外面务工了。”回忆起当年,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宾阳邹圩陶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下窑村红陶产业带头人颜长希满是感慨。红陶展示。彭楚雯摄如何让百年红陶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在做好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基础上,唯有创新才有出路。围绕市场和用户需求,产品多样化、个性化、年轻化和艺术化,是邹圩红陶必须走的路。”邹圩镇人民政府镇长郑少微表示。自2013年起,邹圩镇多次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到当地指导,为红陶技艺注入新鲜血液。从传统的坛坛罐罐到陶瓷电茶壶、陶瓷电饭锅、茶具、编织陶艺、花瓶……红陶产品的样式得到不断更新。此外,该镇还鼓励老陶工回乡创业,多次选派艺人到广西大学、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高校学习培训,动员他们参与各类比赛,以赛提技,培养了颜长希、梁寿刚、颜广光等3名红陶制作非遗传承人。2016年,邹圩陶器制作技艺列入广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邹圩红陶发展踏出标志性的前进步伐。把握机遇,促进产业再上新台阶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新转机出现。邹圩镇抓住机遇,规划建设红陶小镇,规划范围北起该镇新窑村,南至下窑村,总面积2.7平方公里。项目得到了宾阳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邹圩镇红陶制品示范基地航拍图。人民网谭江波摄2021年,宾阳县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建设,邹圩镇通过整合各项资金,在下窑村打造红陶制品示范基地。截至目前,该基地已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主要用于红陶展示馆建设、龙窑修复、厂房修复、其他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等。作为红陶产业核心区,下窑村迎来华丽蜕变,村内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一批龙窑、厂房得以修复,建成集历史文化、产品展示、研学培训、制作体验等为一体的红陶展示馆。“目前我们融合文旅发展,还在基地建设了独具特色的主题民宿,以吸引和承接更多的游客,带动乡村经济。”邹圩镇党委副书记思安雄如是说。据介绍,红陶制品示范基地全部建成使用后,预计将辐射带动2000多名群众就近就业,同时可为当地村集体经济增收近50万元。“以高质量建设红陶小镇为最终目标,以红陶产业为抓手,通过下窑村示范基地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将乡村振兴工作向纵深发展,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振兴。”邹圩镇党委书记郑茗对红陶发展的方向有着清晰认知。方向清晰,邹圩红陶发展步伐更加坚定。产业富民,推进乡村振兴步行于红陶制品示范基地,每隔几步便能看到不同的作坊内,制陶艺人正俯坐着对高速旋转的拉坯机上的泥块进行娴熟捏塑,制坯、晾坯、抛光……一个个造型别致的红陶罐经过多个环节工序后诞生。如今的下窑村重新掀起了“制陶热”,以前趋于荒废的龙窑,现在也开启了连轴转的模式。“以前半年开不了一次窑,现在平均40天就出一窑,一条龙窑可烧制一千多个红陶制品。”颜长希介绍。下窑村每烧一窑红陶制品收入可达6万-7万元,其中最大的阶梯窑可达10万元,前不久又新建成了一座龙窑,产能将进一步提高。颜长希在制作红陶。黄日强摄改变从2021年谈起。两年前,为整合力量扩大红陶产业规模,作为邹圩社区干部,颜长希牵头成立了下窑村陶艺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规范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构建从生产到市场的产业体系。合作社成立后,积极参加各种展销活动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邹圩红陶,吸引一批企业上门合作,达成长期稳定订单。其中与梧州六堡茶企业签订10年协议,每年提供20万个红陶茶叶罐,销售额超过300万元。“现在合作社有本地制陶艺人40余人,全靠村民自己还无法满足订单的需要,所以我们在外邀请了20名制陶艺人进驻基地作业,才完成了订单需求。”颜长希说。订单的持续稳定增长,让下窑村群众看到了希望,老艺人们纷纷重新启动泥池窑炉,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纷纷返乡加入制陶队伍。生产的六堡茶罐。黄日强摄颜长希的儿子颜广光也是其中一员,如今的他跟着父亲学习手艺,努力接过发展的接力棒。“邹圩红陶为柴火烧制,牌子在、品质在、优势也在,要把大家的兴趣‘燃’起来,才能把产业做成规模。”颜广光介绍,“订单会优先给加入合作社的陶户,保证他们工作稳定、收入逐步提高。”年过七旬的李士丰,制陶手艺已闲置多年,合作社成立后,他主动加入并从事陶罐的抛光工作,平均月收入有4000多元。无独有偶,制陶艺人颜长智也通过加入合作社生产红陶实现了年收入约10万元,并得到前往景德镇参加陶艺培训的机会,技艺得到快速提高,被评为广西优秀匠人,生活也越过越有滋味……产业兴旺则乡村兴旺。“下一步,我们将强化组织保障,形成合力,加大技术投入,特别在一些关键环节实现自动化,提升产能和品质。以产业带动,吸引人才聚集,以红色文化为底色,以红陶文化为特色,带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富裕文明,力争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郑茗如是说。(黄子婧、蒙焕章、彭楚雯)[详细]

野拍喜戏追逐小翠鸟

野拍喜戏追逐小翠鸟[详细]

白鹭的故事

白鹭的故事色静顿错文/图我家乡有“白鹭之乡”的美称。小时候由于缺少食物,我经常到田间地头,水沟泥坑去捉鸟摸鱼,其中那颈长脚高,修长身体的白鹭便成为我和小朋友们攻击最多的目标。看到它透着阳光展开大双翅,我们都会群起追击,嬉戏开心,人鹭共舞,地天地共欢。时光流逝,曾伴我度过快乐童年的“牛屎鹤”以成为一种生态好坏的标识,也成为我镜头里的主角。[详细]

乡村“丰”景图

乡村“丰”景图[详细]

文明新风拂丹桂

干净整洁的道路,井井有条的院落,内容丰富的红色文化长廊、民族团结长廊……走进大化瑶族自治县古河乡丹桂村,处处都是新样貌。村民们惬意地围坐在家门口拉家常,孩子们在广场上嬉戏玩闹,向上向善、和谐有序的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建设美丽乡村,该村通过设立家庭道德信用档案、道德积分、村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让乡风民风好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富”起来,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同时,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结合“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谋划开展一批群众乐于参与、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如今,村里铺张浪费、聚众赌博等陈规陋习逐渐减少,村风民风有了明显改善。  “以前,我们村的老百姓腰包鼓了,就去喝酒、赌钱,还喜欢攀比。现在村里倡导移风易俗,组织跳广场舞、唱红歌,大家都很喜欢参加这类活动。”村民覃利美说。  今年49岁的韦秋疑居住在丹桂村白山屯,她不仅是村里的党总支部书记,也是村里移风易俗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她唯一的女儿结婚时,她谢绝了彩礼和礼金,只是准备了两桌可口饭菜,叫上一家人吃一顿简单的家常饭,就算是庆祝女儿、女婿新婚了。记者问她会不会觉得这样简单的婚礼显得很寒酸,她说:“虽然结婚是人生大事,但是大操大办也没有必要。婚姻是两口子过日子,我把办婚宴的钱拿给两个孩子去奋斗,这难道不更有意义吗?”  像韦秋疑这样践行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时常被村里邀请在群众会、板凳会中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对移风易俗的看法和做法,带动更多的人破除陈规陋习,培育良好家风。  “我们通过广泛宣传,让老百姓从思想上认识到了薄养厚葬、滥办酒席、酗酒、赌博的危害。同时,在全村13个屯成立红白喜事服务中心,实行酒席报备审批制度;成立歌舞队、篮球队,丰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评选好人好事、好公婆、好媳妇、好儿女,树立典型标杆,让精神文明之花在丹桂大地绚丽绽放。”丹桂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兴旺说。作者:河池日报社融媒体见习记者李诗宇[详细]

走进金城江区“竹海风情”田园综合体

绿水清波,青山碧野,微风徐徐,竹海风情。走进金城江区拔贡镇下桥长寿养生谷景区,在炎炎夏日,寻找一方清凉天地。在铺设好的水泥硬化路两旁,竹林错落布置,相互呼应,似在夹道欢迎;“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林中几张白椅,一张圆形桌子,约三五好友在此乘凉避暑,谈古论今,或乘一叶扁舟,于江中撒网捕鱼,划船戏水,别有一番诗情画意。竹海风情。  下桥长寿养生谷景区是金城江区“竹海风情”田园综合体的组成部分,该田园综合体位于拔贡镇坡降社区和下桥村内,涉及上田、福腊、敢降等14个自然屯。金城江区田园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是‘竹海风情’田园综合体的发展理念。”下桥长寿养生谷漂流。  金城江区是大西南出海的重要门户和商品流通集散地,境内交通四通八达,是桂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拔贡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一个资源丰富、无工业污染的农业乡镇,这里青山环绕、河如玉带、风光旖旎。依托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竹海风情”田园综合体应运而生。  该田园综合体以田园综合体综合服务中心、龙江河生态景观带、特色农业体验区、滨水乡村休闲娱乐区、现代农业田园风光观赏区“一心一带三区”的建设布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遵循“三生同步”“三产融合”、农文旅“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原则,统筹推进现代农业、乡村文旅、山水景观、田园风光四大产品业态发展,打造特色田园综合体。云绕竹海水起雾。  金城江区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覃晓云介绍:“在‘竹海风情’田园综合体内,游客可以采摘果蔬、观光钓鱼,或者是来上一场浪漫诗意的漂流。游客们到达服务中心后,有专车接送往起漂点,景区内准备了6人座和8人座的漂流艇,游客们顺流而下,一路风景,赏心悦目。”  一直以来,金城江区致力于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最大限度保障游客体验,积极推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票务咨询、休闲娱乐、康养度假、文化展示与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综合服务中心。竹竿舞起游客乐。  “现在我在游客服务中心工作,一个月能稳定赚到2000多块钱,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在提到田园综合体建设后的新变化,下桥村福腊屯村民陆庆养高兴得合不拢嘴。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金城江区还不忘发挥综合体的辐射带动作用。此前,由于年龄偏大,又没有技术傍身,陆庆养只能从事小规模的农业种植,田园综合体建设后,陆庆养抓住机会,成为游客服务中心的一员,他说:“在旅游旺季,服务中心还会设置保洁员、秩序员、安全员等临时岗位,吸收周边村民前来就业。个别心思活络的村民摆起小摊,吆喝售卖河鱼、蔬菜等农特产品。”优质蔬菜育苗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金城江区“竹海风情”田园综合体2022年接待旅游9.1万人,年营业收入152.4万元,其中农产品销售收入42.1万元,直接带动农户30多户。稻菜产业示范区水稻收割作业。  金城江区田园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农业产业要形成规模、形成品牌效应,才能更好地实现增收。”为此,金城江区引进企业投资运营,建成广西四星级拔贡稻菜产业示范区,通过示范引领,发展壮大本地优势特色的精品蔬菜、鲟鱼、食用菌等产业,重点建设蔬菜育苗大棚、果蔬冷链配送分拣中心。2021年5月,主导产品甜菜心、大米分别获得“舌尖客”和“力拓正稻”富硒农产品认定。群众也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带动发展等方式获得了产业发展红利。优质蔬菜育苗基地。丰收的喜悦。  小小方寸地,致富聚宝盆。在打造规模产业的同时,金城江区还利用自有院落空间发展庭院特色加工、特色养殖等产业,拓展庭院经济增值增效空间,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2022年,下桥村部分村民通过养殖菜牛,收入超过2万元,最高可达6万元。果蔬冷链分拣中心——蔬菜挑拣、打包、装车。  “这是一场文化盛宴,我在此体验到了不一样的民族风情。”柳州游客黄先生这样说。今年三月三期间,2023年首场“河池网红歌圩”在金城江区“竹海风情”田园综合体内激情开唱,巴马“瑶哥王子”康凡、“广西山歌王”覃作光、金城江“音乐才子”罗锋俊等河池本土知名度较高的网络红人,以及国家一级导演钟卫平前来赶歌圩,现场热闹非凡。金城江区拔贡下桥竹海风情文化旅游节。  依托喀斯特风光、特色农业资源和壮族的姆洛甲文化、三月三文化等民俗文化,金城江区积极培育农事体验节庆、民族节庆品牌和文化体验项目,重点打造农民丰收节、特色美食节等项目,推动了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曲古筝迎宾客。  农融文旅添神笔,绘出振兴好风景。下一步,金城江区将再接再厉,推动特色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据了解,“竹海风情”田园综合体项目总投资1.55亿元,共规划37个子项目,建设期限为2022—2024年,目前子项目已竣工25个,已完成投资1.29亿元,剩余项目建设正有序进行。  (图片由金城江区委宣传部、区田园综合体创建办公室提供)作者:河池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欧浩坚通讯员梁利妮韦艳[详细]

罗城:金秋收获季 田野“丰”景美

秋日田园“丰”景图时下,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5.87万亩晚稻全面进入成熟收获期,各地农民抢抓农时,有序开展秋收活动,金色的稻田与忙碌的农民、青翠的山峦、四通八达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民居等交相辉映,绘就了一幅幅美丽的秋日田园“丰”景图。近年来,罗城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落实农民种粮等农业补贴,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推进水稻稳定生产,带动农户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廖光福韦如代摄影报道[详细]

龙脊梯田迎来最佳观景期

金秋十月,桂林的龙脊梯田迎来了最佳观赏期,阳光下,稻田金光灿灿。据悉,稻田将在10月29日收割![详细]

江南区:向日葵花海美如画

南宁市江南区:向日葵花海美如画近日,南宁市江南公园的向日葵花海迎来盛花期。一株株向日葵迎着阳光绽放笑脸,孕育勃勃生机,吸引众多市民前来观赏。据悉,此片向日葵海共有8000多株,栽种面积1000多平方米,主要分布于公园湖边与旧火车头铁轨边。公园里,市民们三五成群,穿戴艳丽的服饰,迎着惬意的秋风,或俯身轻嗅、或侧身合拍,享受着这片金黄的秋日美景。光影交织、捕捉瞬间,摄影爱好者抓拍定格下一幅幅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好画面。生机盎然的向日葵与具有年代感的火车铁轨古今交汇,刻画出属于江南的独特魅力。李芊、傅永顺、叶心怡摄影报道[详细]

都康田园,美景醉人

都康田园,美景醉人[详细]

民族与时尚交融 “贺州之夜”

民俗文化表演。何善权摄10月18日晚,“贺州之夜”设计师珠宝时装原创作品集中发布时尚大秀活动在广西东融石材碳酸钙交易中心举行,一件件绚丽多彩、精美绝伦的珠宝时装设计作品在T台上不断呈现,为观众献上了一场民族与时尚交融的文化视觉盛宴。黄金珠宝行业是一个历史悠久、充满着奢华、高端感的行业,在多元化和不断创新的市场氛围中,黄金珠宝行业依然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和发展势头,其独特的品质和文化内涵,高贵、华美的品质,一直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青睐。在2023中国广西贺州·珠宝创新创意大会期间,通过组织开展“贺州之夜”设计师珠宝时装原创作品集中发布会时尚大秀,充分展现了贺州黄金珠宝产业水平、贺州市风土人情和民族特色,有力推动了人文艺术思想交流、高校产融贸旅研结合成果展示。(冯肖慧何善权摄影报道)[详细]

徜徉在长寿之乡巴马的山水之间

长寿之乡巴马久负盛名,长寿秘诀之一就是得益于地理环境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有时间路过就顺便逛逛,体验一下长寿之乡的感受。这是巴马县的母亲河、长寿河---盘阳河。盘阳河源出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乡吉屯,流域几乎为喀斯特岩溶地形,富含对人体健康长寿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生活在这一带的长寿老人数量及密度世上少有,故又得名长寿河。碧绿如玉如镜的河水、远处此起彼伏的青山、近处的秀竹翠木,形成一派诗意的田园风光!这个依山傍水的村子就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乡平安村巴盘屯,据说整个村屯常驻人口500多人里,就有百岁以上老人7名,长寿比例相当高。村子后山悬崖上,两个巨型石刻字非常醒目,一个是“寿”字,另一个是在“福”字中间有个“寿”字,寓意“寿在福中”。村里民居沿河而建,背靠峻峭陡立的秀丽群峰,面临清澈诱人的盘阳河一字排开。[详细]

爱上南宁的新疆兄弟

爱上南宁的新疆兄弟[详细]

百对老人集体金婚银婚纪念婚礼

百对老人集体金婚银婚纪念婚礼[详细]

茶旅融合添富路

三江布央生态茶园。三江县委宣传部供图金秋时节,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布央村仙人山茶园云雾缭绕、霞光绚烂,村民及游客在层层叠叠的茶园内采茶观光,穿梭人影、迷人风光与特色廊亭交相辉映,美不胜收。近年来,布央村创新推行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资金变股金“三变”改革,让村民以自然资源、土地、现金入股,将全村3900余亩生态茶园成功打造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并开发茶园观光、茶园研学、茶园民宿等特色旅游项目,使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带动村民走出一条茶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子。龚普康黄子婧摄影报道俯拍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布央村仙人山茶园。[详细]

全国钓手共聚抛竿

参赛选手鱼获展示。刘冰摄10月14日—15日,2023年全国钓鱼公开赛·万峰湖“红绸杯”西林站预选赛举行,吸引了全国各地钓友和游客慕名前来。本次钓鱼大赛总奖金高达30万元,设总成绩奖和单尾重特别奖。其中,比赛团体总成绩取前36名,团体总成绩第一名可获得10万元大奖,团体总成绩前5名个人选手,获得年度全国总决赛资格,单尾重特别奖前三名,可获得4000元至2000元奖金。(王勇)风景秀美的万峰湖。王勇摄[详细]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