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辉煌“十四五” 壮美新答卷丨“颜”“质”双升 书写海洋生态文明“广西经验” (您是本帖第13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2)
|
|
头衔:注册会员
:14837 | :12 |
| 经验:5640 |
| 主帖:1458 | 回帖:1450 |
| 注册时间:2023-02-13 |
来自: |
|
11月24日,68岁的钦州市犀牛脚镇居民林晓如常到犀丽湾散步。站在修好的防波堤旁,他指向水线处区域感慨道:“那时沙滩窄得像条带子,游客踩的不是沙,多是硌脚的贝壳和碎石!”他脚下延伸的抛石沙坝,正是治愈这片海岸创伤的关键。
3年前,这片海湾还是另一番令人揪心的景象。由于直面北部湾开阔海域,常年受风暴潮与海浪侵蚀,犀丽湾水土流失严重,岸段多处崩塌,防护林根基裸露,海岸抵御风险能力锐减。
沙滩修复后。(钦州市海洋局供图)
修复后的滨海绿道。(自治区海洋局供图)
改变始于2022年。
在自治区海洋局的指导下,钦州市创新采用“生态保护修复+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依托中央财政并引入社会资本,累计建设抛石沙坝200米、整治滩面82.72公顷,系统构建起沙滩、护坡、防护林等海岸综合防护体系。
犀丽湾生态修复配套引进的文旅产业。(自治区海洋局供图)
“沙滩—护坡—防护林”滨海综合沙滩防护体系。(钦州市海洋局供图)
“修复工程的核心是在2.5千米的岸线上补沙约30万立方米,平均向海拓宽沙滩50米至80米。”项目建设单位广西长航绿色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邵克晨介绍。经过系统修复,沙滩平均波高衰减率达63.38%,绿化覆盖率超过80%。生态修复不仅改善了环境,更催生了发展机遇,犀丽湾区域形成了集生态景观、休闲健身、防风固沙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沙滩森林公园,带动2000多名当地群众就业。
犀丽湾的“涅槃重生”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认可。今年6月,在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上,犀丽湾生态保护修复案例作为唯一的海岸线修复案例,入选全球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优秀案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创新实践,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的“广西智慧”。
广西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蓝图远不止于一湾一岸。修复犀丽湾2.8千米砂质岸线,仅是“十四五”期间广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效的一个缩影,红树林保护早已成为广西海洋生态保护的一张亮丽名片。
犀丽湾2.8公里的绵长海岸似弯月。班正伟 摄
作为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区,广西红树林总面积达1.08万公顷,居全国第二,拥有全国连片面积最大的天然红海榄林、城市红树林和沙生红树林。2020年以来,全区累计营造红树林1100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3370公顷、治理互花米草约1400公顷。其中,北海冯家江流域红树林和海岸带综合治理项目,成功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典型案例。
不仅如此,广西还在生态价值转化上先行先试:率先开展红树林树木价值核算研究,制定相关标准;支持红树林研究中心突破虾塘蓝碳生态农场关键技术;推进蓝碳核算试点。2023年9月,广西首单红树林蓝碳项目——孔雀湾项目在北部湾产权交易所成功挂牌成交,标志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迈出实质性步伐。
“十四五”以来,广西坚持陆海统筹,发布全国首个地方标准《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估技术规程》,构建以海岸带、海岛链和自然保护地为支撑的“一带一链多点”海洋生态安全格局,全力守护北部湾“美丽海湾”。
为确保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精准落地、长效运行,全区布设海洋生态预警监测站位286个,覆盖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河口等9类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累计上报监测数据4.1万条。同时,投资近10亿元建设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实现对全区沿海12海里实时观测,建成覆盖14280平方公里海域的海洋观测网络,填补了广西90%海域无观测能力的空白,项目体量居全国第二。
“十四五”期间,广西累计投资近40亿元,实施了10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涵盖入海河口、红树林、珊瑚礁等,整治岸线195公里,修复滨海湿地3280.9公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果屡获国际认可:防城港市西湾红沙环海堤建设入选全球八大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案例;在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中荣获6个奖项。钦州市海湾生态减灾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发布的第二批《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
第二批《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发布。(钦州市海洋局供图)
如今,在钦州市三娘湾、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测到的中华白海豚合计超470头,在北海市涠洲岛海域识别布氏鲸数量超过70头,呈现“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独特海滨景象。
“广西正持续发力,致力于以高品质生态资源支撑高质量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共赢,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提供了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文明‘广西经验’。”自治区海洋局局长谢瑾瑜表示。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