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平陆运河风物志丨龙武往事知多少 (您是本帖第137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2)
|
头衔:注册会员
:13118 | :9 |
经验:5354 |
主帖:1316 | 回帖:1309 |
注册时间:2023-02-13 |
来自: |
|
这是一段百多年前的创业往事。
1880年,灵山县大塘村乡绅劳员外,带领4个儿子在灵山首开规模化种植荔枝先河。他们在龙武石山下开辟荔枝园,这里南临钦江,土地平整开阔,得天独厚。劳氏父子从岭南各地引种优质品种,荔枝园渐成气候。1900年,4兄弟在荔枝园兴建新居,历时21年方告落成,这就是龙武庄园,又称“新大塘”。
龙武山庄。记者 周军 摄
龙武庄园以规模宏大、建筑精良闻名,是民国时期灵山“四大塘”(四座富甲一方的大庄园)之一。近日,记者来到这所百年庄园探访,迎接我们的是年过七旬的颜宏业。
颜宏业的父亲曾是龙武庄园雇工,她和丈夫自2008年以来一直看守庄园,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以前大门是传统的‘拖栊’,门板用的是进口铁木,一扇有250公斤重;前院两边各有一座法式小洋楼……”随着老人的回忆,一座精心建造、中西合璧的庄园浮现在眼前。
据说,当年劳氏兄弟不仅从广州请人设计图纸,对建筑过程更是精益求精。他们招聘工匠,要求“慢工出细活”,每天磨砖超过10块的一律落选。庄园借鉴客家围屋布局,从空中俯瞰,犹如一个方正的“回”字,坐落在郁郁葱葱的荔枝林中,依山傍水,环境十分优美。
龙武庄园外观雄浑霸气。记者 周军 摄
参观龙武庄园,首先被其雄浑霸气的外观所震慑。其外墙高达7.8米,四角各有一座10多米高的碉楼,不仅密布枪眼,顶层还设计有“凸鼓”,可向左右和下方射击。庄园内部则设计巧妙,分为“四进三大院四廊”,院中有院,层次分明,既有雕饰华美的传统厅堂,也有新潮的西式小洋楼,体现了当时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龙武庄园外墙高达7.8米。记者 周军 摄
历史风云曾在龙武庄园烙下红色印记。1940年,时任中共灵山县特支书记罗英化名住进庄园,以家庭教师身份为掩护,创立了灵山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大塘支部。
动荡年代,坚如城堡的庄园也未能幸免,一度成为仓库、学校、医院、工厂,所幸总体格局及主要建筑基本保存完整。颜宏业说,这些年慕名来访的游客不少,甚至有来自欧美的游客,并吸引了影视剧来此取景。
记者走进庄园深处探访,只见半人高的野草在院落肆意生长,部分房屋已出现破损,露出砖木结构。而保存完整的青砖廊柱、院墙、梁枋等,仍可见材料之精良、工艺之精湛,令人追忆昔日繁华。
据介绍,2017年,龙武庄园成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起,有关部门对庄园进行整体修缮,一期工程投入800万元,完成了外墙、碉楼及东西两廊部分房屋的维修;二期工程已通过自治区审批,计划投入2000万元,对庄园本体其余部分进行修复。
龙武农场里的百年荔枝园,一棵荔枝树上有30多个荔枝品种。记者 周军 摄
与饱经沧桑的庄园相比,环绕四周的荔枝园则显得生机勃勃,“灵山百年荔枝示范园”的红色招牌格外醒目。荔枝季已过,漫步园中,一株果实累累的荔枝树格外显眼。龙武农场工会主席韦俱宗告诉记者,这叫“1树30荔”,一棵树嫁接了30种荔枝,因而挂果期特别长。其中作为母树的百年香荔,正是劳氏父子所种。
1980年,灵山县以龙武庄园为基础,整合资源建设龙武农场,劳氏留下的300多株百年老树,成为宝贵遗产。农场充分利用这些老树资源,不断选育、改良荔枝品种并扩大种植,所种桂味、香荔先后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银奖,“龙武”牌鲜食荔枝成为广西首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荔枝。
百年荔枝园中的培育大棚。记者 周军 摄
经过40多年经营,龙武农场果园发展到1.15万亩,收集荔枝品种400多种,被誉为灵山优质荔枝的博物园。近年来,农场更积极探索智慧农业,实施农文旅多元化发展,百年基业不断焕新。
发生在龙武的过往,不论是庄园的兴衰,还是农场的奋斗,都是这片土地沧桑变化的见证。古老的庄园和欣欣向荣的农场,共同构成独特资源,灵山县亦以此打造生态观光旅游区,使之成为平陆运河文旅带的一颗明珠。相信运河的建设,以及运河文旅规划的不断深化,将为龙武故事注入更多时代新意,并延伸出新的脉络,呈现出更鲜活的面貌。
报纸版面截图。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