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从田间戏台到校园课堂,在每一曲悠扬间传承非遗之光 (您是本帖第17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2)
|
头衔:注册会员
:12483 | :9 |
经验:5274 |
主帖:1277 | 回帖:1270 |
注册时间:2023-02-13 |
来自: |
|
五月的桂东,骄阳炙烤着大地。在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中心学校的楼道里,孩子们的身影如雀鸟般欢腾聚集,循着悠扬的曲调奔向非遗活动室。
不足30平方米的教室里,仅有三台老式吊扇在头顶吱呀作响,但也挡不住十几双渴求的目光。六旬老人吴少贤手持折扇,轻吟着采茶调:“八月里八月花,十八姑娘摘棉花……”婉转的旋律裹着质朴的歌词,在闷热的空气里荡开一片清凉。
吴少贤正在教学生演采茶戏。
“采茶戏是我的根。”65岁的吴少贤抚着泛黄的戏本感慨。4岁听戏、5岁哼调,天赋让她自幼与采茶戏结缘。18岁高中毕业时,村中老艺人一句“年轻人该把文化传下去”的嘱托,加上父亲的鼓励,让她毅然投身采茶戏的文化传承。此后四十余载,她既是舞台上的“百变角儿”,亦是幕后的文化“拾荒者”,与贺街镇新村寨采茶戏队走遍白沙村,抢救整理濒临失传的唱段与史料。
作为清末传入八步、融合茶农劳作与爱情故事的独特剧种,八步采茶戏以桂东方言为韵,舞步轻盈似采茶扑蝶,唱腔活泼别于桂南桂北。2016年,八步采茶戏被列入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而吴少贤的名字也与这项“桂东文化活化石”紧紧相系。
然而,讲台与戏台,不可得兼。“教书时不敢唱戏,怕人说‘不务正业’。”提及职业生涯的遗憾,吴少贤笑容微涩。身为公办教师,她将采茶戏深藏心底三十余年,直至2015年退休才重拾戏服。为精进技艺,她多次参加自治区举办的培训班,碎步旋抛愈发灵动,将采茶女的热忱与茶农的淳朴表演得入木三分。
2021年,她带着更深的使命感回归校园——为贺街中心校编排采茶戏节目,次年正式加入“戏曲进校园”项目。每周两节课,她教孩子扎马步、耍花扇、走台步,将《红色基因代代传》等新编戏目融入历史教育。尽管练功艰苦,仍有20余名学生坚持至今。
“唱着词,就像触摸到了历史。”四年级学生罗雨桥已跟随吴少贤学戏四年,她最爱戏中的英雄故事。如今,贺街镇中心学校的大课间常飘荡着采茶小调,扇子舞成了校园一景。吴少贤的教学不仅传艺,更传递文化认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眼里的光让我相信采茶戏不会消失。”
窗外,贺江水奔流不息。即将举行的贺街浮山歌节牵动吴少贤的心,她今年将会利用这一各村艺人登台以采茶戏赛歌的机会,宣传乡风文明,宣传禁毒禁赌,宣传夏日防溺水。
从田间戏台到校园课堂,从一个人的坚守到一群孩子的追随,再到一个乡镇的文明。吴少贤用半生诠释了“传承”的重量。当非遗不再只是陈列馆的标本,而化作少年口中的歌谣,或许这便是文化生命力最美的模样。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