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话题】您真的知道“刘三姐”吗? 三月三,档案为您揭秘“歌仙”传奇 (您是本帖第73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2)
|
头衔:注册会员
:48715 | :38 |
经验:11469 |
主帖:3418 | 回帖:6603 |
注册时间:2007-11-05 |
来自:广西南宁 |
|
“唱山歌咧,这边唱来那边和……”随着农历“三月三”到来,广西又成为歌的海洋。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黄婉秋回信中指出,电影《刘三姐》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根植于广西的山山水水,契合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和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自治区档案馆正在筹划举办“民族瑰宝 千年记忆”——“刘三姐”文化档案资料展,全面展现历届自治区党委、政府精心培育“刘三姐”文化名片的成果。
让我们走进档案,走进跨越时空的山水传奇,追寻“刘三姐”的千年风华。
溯源·文化基因
从唐代“歌仙”到现代文化符号
“那是我最喜欢的一件展品。”谢中国指着一本残缺不全的古籍《旧小说》说,这是他搜集到的年代最老的文献,1914年印刷。书中不但记载“善歌自刘三妹始也”,还有刘三妹对歌化为石头的爱情故事。
谢中国是一名研究“刘三姐”文化的学者,也是我国首座“刘三姐”主题博物馆创办者之一。当得知自治区档案馆计划举办“刘三姐”文化档案资料展时,他主动提供了一批包括《旧小说》在内的珍贵“刘三姐”档案资料和藏品。
有关“刘三姐”的传说,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相传,她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从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以歌代言,美名远扬,因擅长编唱山歌而被誉为“歌仙”。自南宋起,有关她的传说与文献逐渐增多,壮族史诗《布洛陀》等珍贵文献,均有记载,并以“嘹三妹”“刘三妹”“刘三娘”等多种称呼流传。
1925年,广西象县(今象州县)学者刘策奇依据柳州及象州一带的传说,撰写《刘三姐》一文发表于北京大学的《歌谣》周刊上,首次从“学术”上正式提出了“刘三姐”这一称谓。
自此,“刘三姐”逐渐普及并沿用至今,成为广泛认可的广西文化符号。
“‘刘三姐’形象能跨越千年成为民族文化符号,原因是她对自由、平等、真善美的追求,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人心所向,所以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谢中国表示。
“刘三姐”文化符号的形成,是广西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深度互动、共创共享的文明实践。其演进轨迹清晰呈现出“多元共生—互鉴交融—一体升华”的内在逻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跨越千年的文化纽带。
破圈·经典蝶变
一部彩调剧如何掀起全民山歌运动
“这张照片,非常珍贵,它见证了‘刘三姐’的荣光。”自治区档案馆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从一个档案袋里,拿出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说。
这是1962年毛泽东主席接见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与会代表的照片,照片中毛主席面带微笑,与在彩调剧《刘三姐》中饰演“刘三姐”的傅锦华等代表亲切握手。照片背后,记载着以“刘三姐”文化符号为鲜明特征的新中国民族文化建设广西篇章。
1962年,毛泽东主席接见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与会代表并与傅锦华(前排左二)亲切握手。自治区档案馆 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