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红豆社区 城市论坛 南宁论坛 → 别了,渡船~你好,大桥!来宾这...
本版版主:锂曦月
社区广播站:
  推荐:
  标题: 别了,渡船~你好,大桥!来宾这里藏着两岸的梦 (您是本帖第48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1)
早餐可乐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10149 黄豆:7
经验:4998
主帖:1139回帖:1132
注册时间:2023-02-13
来自:
  回复  引用  悄悄话 评价  收藏  编辑 看楼主  [更多功能] 发表于 2025-02-22 14:11 第1楼  
|帮助|
一条河

隔两岸

却隔不断世代相连的情谊

一座桥

接两岸

连接了过去与未来

红水河,静静流淌,在忻城县新圩乡与红渡镇划下一道天然的界限。两岸居民,世代以渡船作为出行的交通工具,过着“隔河相望,渡河相逢”的生活。然而,这一切,被一座桥彻底改变。



武忻高速2024年12月26日全线通车,一路“靓”景等你来赏!



▲新圩红水河特大桥。(航拍)

在新圩乡渡口,唐玉梅是位十里八乡熟知的“船娘”。上个月,南方小年这天,她来到红水河边的渡口,和陪伴了她40多年的渡船告别。

新圩红水河特大桥的“姐妹桥”——连接线桥建成后,渡船正式停运,唐玉梅也随之退休了。她笑着说:“桥通了,我的船停了,但心里很高兴。”



▲唐玉梅在岸边端详陪伴了她几十年的渡船。

“我们家族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摆渡了,八十年代我到新圩乡后就和丈夫一起开船。”唐玉梅说,她和家人用渡船维系了两岸群众的交往交融。

“那时渡船生意红火,乘客络绎不绝。”唐玉梅说,高峰期时,一天要运几百人过河。



▲唐玉梅在渡船上打扫卫生。

四十年来,唐玉梅的渡船在政府扶持下不断更新,并获得持续油费补贴,始终保持低廉“渡费”,不间断服务两岸群众,成为百姓心中的惠民之舟。

唐玉梅笑着说:“一辈子都在开船,如今退休了。武忻高速也通车了,我打算到外面走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过去,渡船方便了两岸村民的来往,然而,渡船受天气、水流影响大,且耗时耗力;开车绕行则需多走50分钟的路程。一座桥,成为两岸群众几代人的梦想。



▲2024年12月26日连接线桥通车后,当地群众上桥体验通行。冯俊铭 摄

武忻高速在设计初期,当地政府就与上级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增设了与新圩红水河特大桥结构相同的连接线桥——“姐妹桥”,采用双车道二级公路标准。此桥通车后,沿线居民5分钟即可免费畅行两岸,终结了当地世代无桥的历史。

罗婷婷是古房村的村民,1996年嫁到新圩街。2000年,她和丈夫在街上开了一家商店。在桥开通前,回娘家对于罗婷婷来说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

“过去回娘家,都要先坐船,再走上半个小时的路。”罗婷婷回忆道。而现在,她只需骑电动车过桥,10多分钟就能到家。



▲罗婷婷在商店销售商品。

桥建成后,罗婷婷回家路程缩短,商店顾客逐渐增多。现在,对岸的村民过桥赶集、买东西的次数愈加频繁,罗婷婷的商店生意因此变得更加红火。

“以前这里没有桥,只能靠渡船往返两岸,确实很不方便。现在桥修好了,来往于两岸非常便利,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好了。”罗婷婷笑着说。

新圩红水河特大桥的建成通车,缩短了两岸居民的出行时间,使得经济交流更加紧密频繁,当地群众生活品质也随之大幅提升。

这座桥,跨越了地理天堑,架起了城乡融合发展的通道,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记录了社会的进步,让两岸群众“桥”见了希望。


领然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41903 黄豆:51
经验:13394
主帖:293回帖:11323
注册时间:2006-03-23
来自:珠江流域上下游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5-02-23 13:35 第2楼  
看不到图片
本版内容仅代表网民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