匍匐在湿地、溪边、山坡叶,如草的品格花,蜜蜂不为你冲动果,却闪烁着生命的亮度熟了红了三月坡鲜红接近初升的太阳粉红似熟女的乳晕无核的香甜倾情溢出隐约仙姿雅致灼目在故乡的某个意境里映衬村庄的静谧丰润春心搅乱了一潭溪水乡愁诱拐不了你跳下枝头童心舒张摘下一颗二颗尝尝,舌尖沾染胭脂火焰咀嚼,回味童年的简单、快乐[详细]
人间四月天,说的是人间最美好的时光在四月。活着的,饱含春暖花开的欣喜,死去的,灵魂也出来兜游。四月总有这么几天,生者为死人忙活,那就是清明。四月美好也沉重,思忖沉重,就是提醒记住过去,要好好地活着,不负先人。四月确实不错,活着确实美好。人如此,花草果木亦如此,别的暂且不说,就说桑树,因为四月雨水充足阳光显露,它选择此时果实挂红,忙着向季节展示自身的美丽和坦诚,自有它的道理。但也有人说"桑","丧"同音,丧字延伸联想有丧命、丧失、丧事、丧葬等等不吉利的词汇,桑果初红清明时有不吉利之意。没办法,世间多八卦,不信的就一笑而过,信者那就遵循前不栽桑,后不栽柳,以免心挂挂,疑虑不安。卑人不竟不信此等歪说,反而对“桑”情有独钟。回乡扫墓,一路垂云阴万里,阡陌青青浓,时时见桑树,我家老叔连坡种的桑园散发出一股清新的香气。一丛丛、一簇簇的桑果挂满树梢枝节,果实似玛瑙球珍珠链,南风吹过忽闪忽闪,阳光下珠珠怀春明眸。诗人滴泪写桑椹,千百年来田园诗词中写桑树、桑叶、桑果的不乏名句,“桑梓”二字搭在一起就是故乡的代名词,桑梓之地,父母之邦,活着的必恭敬之,逝去的会心生记忆。狗在深深巷里吠,鸡在桑树枝上啼。正因山坡上,池塘边,房前屋后,杂树丛中到处都能看到桑树的身影,它所构成的田园风光,绿油油郁葱葱的风采,才有“谁不说自己家乡好!”的千古传唱。一条条桑梓路,令多少人对故乡魂牵梦绕。我想,在乡村长大的孩子,心里都会有一段对桑树的美好记忆。桑树矮小却枝叶繁茂,冬天叶落尽,早春绿凝碧,爬桑树摘桑叶,从家里养蚕的簸箕里,偷拿几条丝蚕自个养着,瞧蚕虫慢啃桑叶,看作茧自缚,守望蚕的一生丝尽身亡,这样一个过程,比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更为深刻。说到养蚕抽丝,又有诗曰,“尝闻养蚕妇,未晓上桑树,下树畏蚕饥,儿啼亦不顾”,这是乡村妇女用桑叶辛勤养蚕的真实写照。以前乡下人结婚成家,送一床丝蚊帐是最拿得出手的礼物,丝蚊帐,大架床,生贵子,丝蚊帐下恩爱夫妻期盼的就是子孙满堂。我结婚的时候,母亲送的礼物,不是名贵的绫罗绸缎,按乡下习俗也送我一床丝蚊帐。我知道有母亲的丝蚊帐罩着,会睡得安稳踏实。但有点遗憾,在城里生活没那多生贵子的大架床,一直没用上。丝蚊帐已由白变黄,绉折见蚕斑,但为了记住母亲这份爱,时至今日这床丝蚊帐仍然珍藏着。四月桑果曾是童年最甜美的零食,今日酸酸甜甜的桑果在舌尖上咀嚼,故乡的印记在脑海里越来越清晰,桑叶的绿丰富了我的心境,孕怀的果实浩浩荡荡,由青变红再变黑变紫,继续向我讲述着一粒粒饱满的故事......[详细]
三月三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作为广西南宁人的我,长这么大,今年是第一次过三月三。感谢某人,为我报名了红豆社区采风团;感谢红豆社区,带我参与了采风行。真是高兴,这次采风行,为我的民族课题研究提供了不少的宝贵资料;真是高兴,这次采风行,让我认识许多超能力的“豆友”,真是高兴,这次采风行让我见识从未见过的民俗活动:陀螺赛、敬拦路酒、对山歌、打尺、打狗、、、、、、但是更为高兴的是我有还懂得了原来瑶族也有分支:大板瑶和花头瑶。相信每个女子都是爱美之人,大板瑶的女子们也不例外,她们追求自然美和服饰美。她们是一个把美写在头上的民族,以鲜艳夺目的红布折叠作为帽子,配以鲜艳的花布作为帽披;他们的服饰主要以黑色棉布为底色,衣服与袖口、均镶有白布和红布边;两边衣襟,配上缝有色彩斑谰图案的花边;裤为中脚长裤,也绣以红、蓝、白、黄、绿的花边图案。大板瑶的女人以红色为美,她们的服饰图案表达了喜庆、吉祥、丰收的美好祝愿,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大板瑶的婚俗饶有情趣,到了婚礼这一天,在迎亲和送亲途中,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要打伞,据说是为了辟邪。听当地的人介绍,婚礼时衣着的多少来显示家庭的贫富,所以大板瑶人结婚时把自己全部衣服穿在身上,来表示家庭的实力。怪不得在大板瑶婚俗展示上,我见到腼腆矜持的新娘子在众人面前一层一层的往身上穿衣服,原来她是在告诉人们,她们家是土豪、是富二代、、、、、、“花头瑶”至今仍保留着古老、淳朴的民族风情,独特的生活习俗及其服饰文化,无不蕴含着“花头瑶”同胞的勤劳与智慧。怪不得,我第一眼见到花头瑶美女穿的服饰和头上戴的头饰就喜欢得不得了,真的是太美了,花头瑶族妇女的头饰是妆扮的重要部分,头饰中妆戴的一块白边刺绣挑花方帕而得名。花头瑶的服装以红黑色为基调,瑶族妇女以红色丝带扎头发,然后包上花头巾,并有数条红丝带顺着头巾飘下,风情万种,真不愧为“花衣斑斓”之称。 打起陀螺,唱起山歌,传承和弘扬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而我,更期待著过第二个三月三,过更多的三月三、、、、、、热情的大板瑶阿姆,大家有没有看到亮点呢?花头瑶美女的迎宾队黑眼睛姚亮和他的团队在向当地民协赠送礼物---马尾绣花头瑶“歌后”,是不是很有范?陀螺比赛进行时。花头瑶的少男少女花头瑶新娘神人阿拉和美女的合影,他们手上的民族娃娃是送给越南友人的礼物。[详细]
轻舞飞扬pk春花烂漫[详细]
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摇衍镜酣。出自:《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萧令得潭字韵》年代:唐作者:张说转眼,三月三又到了,当天有幸跟着社区大部队参加了板八江口举办的民间节日盛会。人间芳菲的四月天,可以说是到了最美的季节。春暖花开,枝头添绿;草木葱茏。景色最是旖旎,踏青正当时。在这春色融融,风和日丽的季节,让我们不妨背起行囊,踏上征旅。一路上郁郁葱葱,鸟语花香,不时可见绿树掩映的大山沟中涌起一层层大雾,云蒸霞蔚佷是赏心悦目。我们一路跋山涉水,走个五十六个弯终于来地目的地。但见搭起了简易的舞台,挂起了欢庆的灯笼,一排排瑶族姑娘手托美酒喜迎来宾。想不到组织者居然披荆斩棘清理出一块竹林地,还有一条涓涓流淌的溪水,叮叮咚咚,象是在情歌对唱,也象是在诉说永远不停的思念。小溪上还搭建了几条竹栈桥,好让瑶族同胞们站在上面对歌。野趣虽人工营造,但不失真实朴素,大家漫步在这乡间小路上,但见路边竹林一对对瑶族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时不时高歌几句,时而低声呤唱。荒芦从生的小道外直通一条大河床,那里卵石杂陈,大大小小布满了河床。一阵鞭炮声响过,一队穿着盛装,撑着红雨伞的迎亲队伍缓缓走来,一瞬间,仿佛回到了从前.......这次活动取得异常成功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支持和主办方及工作人员的努力,这里我认为最值得表扬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民协会员说笑人生,他从早上一开始就到处寻找陀螺参赛队员,不停地喊叫,直到活动结束,电视台录制完,声嘶力竭他还不停的解说和指导,真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实在人。另一个人就是奉仰崇先生,他是防城港民间艺术家协会的创始人,发掘和培养了不少民协会员及真正的艺术家。当天他也是时刻在现场不懈地讲解当地风俗民情和本次的节目及內容。不管是领导还是嘉宾和一般群众他都是有问必答,中午饭也顾不得吃,一直陪着电视台录制节目,最后到打狗和枮板陀螺特别录制时他一直在讲解直到大合影还和邓经天在指挥群众演员,真不失为一个好领导,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有他在民协必定会更加强盛,影响巨大。[详细]
清明节扫墓祭祖,说不累也累,说累也不累。累,是因为“清明时节雨纷纷”以致人们跋涉艰辛筋骨劳累,说不累,是因为踏足万木吐绿、百花怒放的山野,感受着天地间无限的勃勃生机,更有洁净的乡间空气涤荡着我们常年浸泡在城市尘埃里的肺腑,令人感到无比的心清气爽。[详细]
4月2日,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盛大节日。我们观赏完上午在三江县城的全国牛王争霸赛之后,又驱车到著名的程阳风雨桥,侗族历史悠久,文化古朴灿烂,民族风情浓郁。侗族的寨子,别具一格,与众不同。大多数的侗寨修在河溪两旁,跨水而居,因此,凡侗族人聚居中地区,有河必有桥,桥上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以下是程阳风雨桥的剪影。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风雨桥傍马安寨的各族群众摆起了“百家宴”,款待我们从远道而来的客人。吃“转转菜”、喝“转转酒”,数百人齐聚马安寨共品侗家美食,在欢快祥和的气氛里喜迎"三月三"节。[详细]
怒放的紫荆--寒山水库[详细]
金海公园杜鹃花怒放灿烂可以[详细]
夜幕下的梧州----《鸳鸯江畔迷人之夜》[详细]
三月三这一天,我跟着队伍尾巴到了“世外桃源”。所谓的“世外桃源”,其实是一处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景区。位于阳朔县的白沙镇。景区以湖泊、水路为主,以壮乡、侗乡及其它少数民族风情表演为辅。时值季春,景区湖水碧波荡漾,水路两岸垂柳依依,一派山水、田园风光。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意境,宛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世外桃源”很美,但那一天的天气一点也不美。大雨小雨轮着下,太阳藏在乌云中。片是拍了,但无光影,效果不佳,只能作为旅途纪实。[详细]
农历二月二十七日是贺州市富川县古城镇塘贝村何氏宗亲的大花炮节。本帖用图片记录了2014年度盛况,非常感谢塘贝村村民的出彩表演及热情款待。[详细]
触目惊心的广平沿线抽沙现象(有图有真相)[详细]
柳州 美丽紫藤花开时[详细]
昨日农历二月二十七,是富川瑶族自治县古城镇塘贝村民间花炮节。当天的活动有:百米长桌宴,村里70岁以上的寿星和嘉宾共进午餐;龙狮、腰鼓表演、文艺演出;最为激烈的要数抢花炮活动。整个塘贝村沉浸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传说:明朝年间,何氏秀才上京赶考北渡洞庭湖时,忽然一根闪光浮木拦在船头挡住去路。他感到奇怪,八百里洞庭何来此木?心想莫非是神灵显意,天赐吉祥。于是双膝跪拜三叩首曰:“你若是神,待我赶考归来为你塑像建立寺庙,请在此等候”。浮木立即离船而去,何秀才顺利进京中举榜名。回乡再渡洞庭湖时,浮木果然原地等候。举人心中大喜,请来帮工,将其打捞上船,带回家乡,雕成木偶,骑上高头白马,手握宝剑,三位朝官排立左右,放于(山头加四加土)子庙中,威风凛凛,但不知神灵姓氏名谁,发难之时,每天总听见一鸟在寺庙上空叫,细听得:“白马相公,李太郎君”,举人明白其意,天助我也,由此得名。再言,缘何将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七日定为传统大花炮节?原来,秀才京城高中,衣锦还乡,路见乡民在田间地头耕种,并以敲打铜盘驱赶啄食鸟雀,好不辛苦。举人想到京城燃放炮竹之威,何不以此驱赶。于是与乡民合计,巧用土炮驱雀,炮鸣鸟惊,远走高飞,不敢下地啄食庄稼,迎来五谷丰登好年景。此后乡民为了纪念这位举人的功德,把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七日定为花炮节,昔日还在正月初八从庙中接回相公回村祭祀,请来村中德高望重的者,当场祭拜,祭文中有道是:“起,跪,明星复位,洞庭显意,白马相公,李太郎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