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图库

今早洪峰过境,柳江暴涨。

今早洪峰过境,柳江暴涨。[详细]

信都八景之五指山

信都八景之五指山[详细]

窑埠古镇休闲拍

窑埠古镇休闲拍[详细]

绿色出行

绿色出行[详细]

路边的野花....

路边的野花....[详细]

火龙果采摘

火龙果采摘[详细]

今天的柳州(图)

今天的柳州(图)[详细]

西林那劳岑氏古建筑群

西林那劳岑氏古建筑群随拍[详细]

刚开的彩色绣球花

刚开的彩色绣球花[详细]

后面的山不见了

后面的山不见了[详细]

雨夜初晴,与花相遇

雨夜初晴,与花相遇[详细]

旗袍美眉

旗袍美眉[详细]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详细]

桂味荔枝开摘

可以亲临灵山,感受灵气十足的灵山秀水,平生第一次品尝到贡品桂味荔枝,才知道,荔枝里有一个品种叫桂味,才知道,原来在灵山,有着天下第一美味的极品桂味,量少极致,清香脆嫩甜润可口,很难可以在市场上买到真品当地灵山产的桂味,也难怪每一年的桂味开摘时节,当地都要有着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以迎来正式的桂味开摘。而挂满红荔的桂味树,基本上早早的就已被客户指定定购号稳了。有幸跟随着广西新闻网红豆社区的脚步,亲临桂味的开摘现场,感受开摘时节的灵气和喜气,还有当地美丽的荔枝宝贝现场助兴开摘,品尝鸿运当头的极品桂味,不虚此行,心满意足,尽兴而归。开摘仪式上清新丽致的荔枝宝贝到场助兴[详细]

江南新地标:江南万达

江南新地标:江南万达[详细]

印象灵山

灵山,因为《西游记》缘故,我印象中的灵山是一个佛教圣地,那里云牵雾绕,佛乐飘飘,仙鹤呈祥,亭台楼阁如海市蜃楼般欲隐欲现,端的是人间圣地,佛教天堂。第一次接触灵山缘于钦坛版主牛爷,2009年莫邪因某事出差灵山,牛爷伸出援助之手并盛情款待,令莫邪感怀难忘!当时的我们仅是普通的豆友,彼此间并不认识更无深交,能提供一些信息资料通的帮助也属难能可贵了,更何况盛情款待!此乃灵山热情好客之秉性也!(注:这——迟交的作业,详细内容敬请关注后面更新部分!:rolleyes:[详细]

今晚玉林美极了

今晚玉林美极了[详细]

广西民间高人牛刀小试

2017年6月27日,广西民协会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班在防城港市深航国际酒店隆重开班。出席开班仪式的领导有:中国民协副主席、广西文联巡视员、广西民协主席韦苏文,中共防城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伟东,广西民协专职副主席覃悦坤,广西民协副主席黄赠荣,防城港市文联副主席莫俊荣,广西民协秘书长严琴等。学习时间为三天,广西民协会员参加者达130多人。民间自古出高人,藏龙卧虎的广西民协,27日晚,相聚一堂的他们利用会间空隙进行联欢;我市文联副主席莫俊荣风趣、幽默、文采飞扬的脱口秀主持了这场联欢,广西区民间艺人纷纷登台演出;130多名来自全区各地的民协会员,个个都是身怀绝技高人、有些还是中华文化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人;精彩节目博得掌声阵阵…联欢晚会,我市关工委主任、原人大副主任、市民协名誉主席麦主席也到场联欢指导。下图是当晚联欢活动的精彩节目部份照片。[详细]

融水抗洪一线

融水抗洪一线[详细]

西江日出

西江日出[详细]

柳州卡乐星球

柳州卡乐星球[详细]

唱支山歌给党听

2017年6月29日来宾市庆祝建党96周的主题晚会"唱支山歌给党听"在大剧院举行,用<序.星火>拉开序幕、〈你们的青春我们的信仰〉、〈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嫁〉、〈青春舞曲〉、〈梦想启航〉相继登场,歌曲联唱、〈党旗下的一颗红星〉、〈走进新农村〉、〈再唱山歌给党听〉、〈原则〉也表演精彩,来宾市著名女歌手莫彩虹的一曲〈节日的歌〉让晚会推上高潮,〈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河西同心文艺队的舞蹈也表演不错,最后在〈走向辉煌〉结束了整台晚会。下面上些拍到的节目剧照与大家分享。[详细]

夕阳无限好,猜这是哪?

夕阳无限好,猜这是哪?[详细]

正本清源话那嘟嗬

正本清源话那嘟嗬那嘟嗬是流传于广西防城港市那良、板八中越边镜一带的民间“乐器”,为什么在乐器上加双引号,这因为到底是乐器还是法器,或者两者兼有之,这还有得探讨与研究。那嘟嗬流传的范围较小,其产生、用途,属于哪个民族文化等都缺乏相关的记载,甚至群众间口头承传的信息也极少,带有神秘色彩的那嘟嗬吸引了不少民间文艺家的兴趣和研究,自然产生了不同的猜测与说法,本人自小与那嘟嗬有着不懈之缘,经深入研究提出如下看法。那嘟嗬形象小喇叭,用当地产的一种叫薄竹和雷古叶制作而成,工艺较为简单,吹起来有三个音调,分别为“那”“嘟”“嗬”,吹出来的响声,有些数公里远都可听到。三四十年前,把玩的群体主要是放牛的大伯和放牛娃,瑶、壮、汉族都有人把玩。我爷爷那一代,六爷韦家陆是制作和吹那嘟嗬的绝顶高手,如果他说是第二,没人敢说第一。对那嘟嗬最早的记忆当属我五岁多的时候,跟随六爷去放牛,记得有一天,六爷带我上到与滩散交界的隘口,六爷从“网综”(一种编织袋子)拿出几个饭团和一小块肉,还有些香纸钱,还有三张现在所说的“符”贴在石头根处,口里叽叽咕咕说着什么,时不时拿起那嘟嗬向着滩散越南那边吹,“嗬”“嘟嗬”“那嘟嗬”响彻云霄,与当今所见到的道公师傅佬做法事吹牛角一模一样。我好奇问六爷在做什么,慈祥的六爷告诉我,他在驱赶牛瘟神,不让它来浸害我们的牛,那年代,牛可是农家的命根子。从这经历及流传于放牛人群体,通过吹那嘟嗬保护耕牛的民俗,足以证明那嘟嗬主要是用于驱赶牛瘟神的一种法器,如同好些民族民俗节日活动吹牛角一样。那嘟嗬到底是来源于当地的瑶族还是壮族或是汉族,由于汉族人到这地方时间较短,加上周围其他地方并没广泛流传,可将来源于汉族排除在外。余下瑶族和壮族,我的看法是比较倾向于壮族,原因在:壮族在此定居比瑶族长得多,加上瑶族人当初是刀耕火种,坡地水田较少,用牛较少。另外,“那”在壮族语中是田的意思,“嗬”、“嘟嗬”是耕田驶牛时吆喝牛的声音基本一样。不排除那嘟嗬的声调源于耕田驶牛,最少也可侧面证明与牛有关。随着社会的进步,耕牛已逐步被机械取代,加上科学上的防疫措施,当地人的信仰也逐步改变,之前作为法器的那嘟嗬观念也退出了历史,而其作为乐器逐步转为主要,但由于传统的那嘟嗬单调较少,很难吹出一首乐曲,现在有些民间艺人开始将那嘟嗬进行探索改进,也取得一定的效果,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那嘟嗬将成为新的乐器而面世。相片来自山风阵阵的马甲皮鞋笠帽提供[详细]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