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塘、陆屋两地相隔百里,却因盐业相牵千年。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粤西游记》记述,他在游历至横州,经陈步江(平塘江)时,兴叹“钦州盐俱从此出”。“实际上,古盐道也是自汉代以来,商人从中原经钦江出交阯(今越南河内)的内河通道。”吴小玲说。
那么,古盐道源头在哪?南朝齐时(479-502年),钦州已开始产盐。南宋时,广南西路就有7个盐场,其中白皮盐场主要在今钦南区犀牛脚镇的沙角、船厂一带,元明时期,盐场范围进一步扩大。位于北部湾畔的犀牛脚镇,原有盐田上万亩,如今还留有古时制盐的厂房、盐仓,以及半没于海水中的废弃盐码头。
“现在晒制海盐的盐田还有2200多亩,其余的已由管理部门外包,用于培育虾苗。”犀牛脚盐场副场长苏树权略有遗憾地说,海盐晒制,全凭天公作美。因今年七八月雨水多,记者踏访时,已看不到盐田如镜、盐花绽放的瑰丽景象。
“以前,常有10吨级的大船停靠码头,盐工们肩挑背扛装卸四五天,才能将船舱装满。船出海转钦江,便可达钦州盐埠街。”盐场工人文传贵说。
民国《钦县志》记:“各盐场先由海舶运至钦尖山下,再过驳船转运,熟盐斤数过秤,照数纳税。”钦尖山,即今天的钦南区尖山镇,钦州盐埠街便位于此。
“盐埠街的遗迹依旧可寻。”钦州博物馆副馆长田心带领记者,沿钦江的一条支流,探寻至盐埠街码头遗址。“以前这一片商贾云集,卸盐、分仓、挑盐之声此起彼伏,是食盐交易和转运的枢纽之地。盐船乘涨潮而来,待退潮顺流而去。”田心言语间,似乎穿透了那段历史。
从钦州盐仓码头溯钦江而上,便是陆屋码头。陆屋码头位于今灵山县陆屋圩一街,与广府会馆隔街相望。旧时,会馆门前是广场,热闹得很。而今,广场上早已建起民居,码头也被一块块郁郁葱葱的菜地覆盖。
“在盐业鼎盛时期,钦州的戴西记、黄均全、荣益盐庄等近个10盐行都在陆屋、沙坪等地开设有分店。”吴小玲说,挑盐工们每日挑盐数千担。
“食盐曾是陆屋码头最大宗的水运生意。无数盐船在此卸货,由挑盐工将盐搬运至二街的盐仓。”年逾古稀的李业华老人,是广府会馆人的后裔,其父是盐商,家中曾雇佣多名挑盐工。他家的商号“南成昌”曾享誉一方。
“盐运管理非常严苛,设有专门管理运输机构,其长官人称‘花把总’,专管盐大印。”李业华说,每担盐上岸,必经“花把总”加盖鲜红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