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破除基层“鞭打快牛”让实干者有奔头 (您是本帖第39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0)
|
|
头衔:注册会员
:1527 | :0 |
| 经验:940 |
| 主帖:442 | 回帖:458 |
| 注册时间:2020-09-10 |
来自: |
|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快牛”式干部则是打通这一公里的“主力军”。他们能力突出、责任心强,疫情防控中冲在一线排查,乡村振兴里带头发展产业,矛盾调解时主动靠前化解——可不少“快牛”却陷入“越能干越加码”的困境,任务层层叠加、压力不断累积,看似是组织的“重用”,实则是对其才干与精力的过度透支。长此以往,“快牛”的热情会被消磨,甚至滋生“藏拙”心态,若“干得多错得多、少干少错”成为职场潜规则,劣币驱逐良币,“快牛”变“慢牛”,基层工作的活力与效能必将大打折扣。
本该被褒奖的“快牛”为何屡遭“鞭打”?核心症结在于基层治理中的三重短板。一是任务分配缺乏科学性,部分上级部门习惯“谁能干找谁”,忽视干部的岗位分工与负荷上限,既不考量“快牛”已承担的工作量,也不评估新增任务的难度,导致“快牛”疲于奔命,“慢牛”闲坐观望,形成“忙闲不均”的失衡格局。二是激励机制存在缺位,“快牛”的额外付出常被视为“理所当然”,评优评先时难占优势,晋升发展中缺乏倾斜,反而不如“会汇报、少干事”的“慢牛”吃得开,这种“实干不实惠、担当无回报”的不公,让“快牛”寒心又乏力。三是减负政策落实不到位,报表台账、会议检查占用大量时间,“快牛”既要应对繁重业务,又要应付各类形式主义任务,精力被严重分散,难以聚焦为民办实事的核心工作。
破除“鞭打快牛”困局,关键要拿出“硬举措”,让实干者真正有奔头。首先,要建立“精准化”任务分配机制,结合干部的能力特长、岗位职责与当前负荷,制定清晰的任务清单,明确权责边界,避免“一人包揽、众人旁观”,确保“人岗相适、劳责对等”。其次,要完善“多元化”激励体系,将工作实绩与评优晋升、待遇保障直接挂钩,不仅要在物质上给予奖励,更要在精神上给予肯定,让“快牛”的付出被看见、被认可,激发其持续干事的动力。最后,要持续为基层“减负松绑”,坚决砍掉不必要的报表、会议与检查,让“快牛”能卸下包袱,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
“快牛”是基层发展的宝贵财富,唯有破除“鞭打”困境,用科学的机制、公平的环境、温暖的关怀为其保驾护航,才能让“快牛”始终保持奔跑的热情,带动更多干部争当“实干家”,凝聚起基层发展的强大合力,让党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地生根、惠及民生。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