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红豆社区 城市论坛 贺州论坛 → 国庆回乡见闻:车轮丈量故乡
本版版主:不醉不归30 | 东方幻龙 | 桂东一剑客 | 兮丁
社区广播站:
  推荐:
  标题: 国庆回乡见闻:车轮丈量故乡 (您是本帖第7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0)
clairerer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3 黄豆:0
经验:2
主帖:1回帖:1
注册时间:2025-11-01
来自:
  回复  引用  悄悄话 评价  收藏  编辑 看楼主  [更多功能] 发表于 2025-11-01 00:23 第1楼  
|帮助|
       车轮平稳地滑过崭新的柏油路面,导航里传来“您已进入贺州市”的提示音。窗外,是岭南十月依旧温润的田野,远山如黛,稻田金黄。又是一年国庆长假,我像候鸟般归巢,而每一次归来,故乡总以一丝不易察觉的新貌,迎接我的审视。我们这一代,成长于中国的八九十年代的县城,像是站在一个历史的观察哨上——向前,能望见父辈泥土里的艰辛;向后,能目睹一个时代如何轰鸣着驶入现代化。这种“变迁”,于我们而言,不是报告里的宏大数据,而是刻在身体记忆里的、从泥泞到坦途的触感,是混合着泥土腥气与汽车尾气的复杂味道。

    (一) 旧路:那些与泥泞纠缠的岁月

      记忆的闸门,总在驶上这条通往老家的村道时轰然打开。彼时,这里是一条真正的“水泥路”——有水有泥。春雨缠绵的时节,它便显露出黏人的本性,那深一脚浅一脚的泥泞,能死死“咬”住你的雨鞋,拔出来时带着“啵”的一声脆响。有一年春节,我和表弟少年意气,偏要骑着那辆老旧的“二八大杠”去水岩坝街上买鞭炮。归来时,车变成了泥塑,我们俩也成了泥猴,额头的汗珠混着溅起的泥点,在家门口换来母亲又气又笑的一声长叹。那时的交通工具,谱写了一曲慢时代的交响。跨镇出行,依赖于那班“万能”的城乡班车。它摇摇晃晃,不疾不徐,车厢里是复杂而鲜活的生活图景:竹笼里的鸡鸭偶尔发出几声啼叫,脚下是乡亲们进城贩卖的山笋、果蔬,空气中混合着烟草、汗水与泥土的气息。它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个流动的乡村社交场。而一辆嘉陵或五羊本田的摩托车,便是那个年代小镇青年的梦幻座驾。若能配上一件周润发式的风衣和一副茶色蛤蟆镜,风驰电掣在尘土飞扬的街道上,那便是整座县城最靓的仔。说来恍如隔世,那时县城里一块不错的宅基地,其价值竟与这样一辆拉风的摩托车相去不远。

     (二) 新途:基建狂魔写下的大地诗篇

       仿佛只是打了个盹,再睁眼,故乡已悄然改换了天地。最先改变格局的,是那条穿山而过的高速公路,它像一条银灰色的动脉,将故乡与外部世界的时空距离骤然压缩。紧随其后的高铁,则彻底重塑了游子的归乡体验。而最让我这种“乡下有亲戚”的人感到熨帖的,莫过于“村村通”工程。它实现的,不仅仅是地图上“通路”的冰冷线条,更是能让私家车安然驶入每一户农家院落的、坚实平整的硬化路面。当年,烟厂厂长那辆偶尔公车私用的黑色本田雅阁,是我们一帮孩子围观和羡慕的对象,它的光洁漆面映照着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想象。而今,汽车已如当年的自行车般普及,静静地停放在家家户户的门前。每到春节五一国庆,从珠三角、从外地涌回各种牌照的小车,将县城的街道塞得满满当当,“停车难”成了节日里甜蜜的负担。

     (三) 归心:此心安处是吾乡

       路好了,车有了,下乡便从一项需要决心的任务,变成了一种触手可及的惬意。这个假期,我载着家人,轻车熟路地探访散布在各处的亲戚。秋阳杲杲,车窗外的乡村像被打翻的调色盘:整齐的稻田是金色的,连绵的果园里,晚熟的柑橘点缀着深绿,白墙黛瓦的农家小楼错落其间。乡村经济早已不是旧时模样,各种“农家乐”与“家庭农场”藏龙卧虎。我们在一处靠山的农庄晚餐,老板兼主厨曾是广州某大酒楼里的师傅,一手紫苏炒螺、酸笋炒粉镬气十足,地道的老家风味让舌尖上的乡愁瞬间得到慰藉。

      夜幕降临,院子里灯火通明,炭炉上炖着土鸡,香气四溢。各路老友亲朋围坐一桌,猜码划拳,谈论的不再是外出打工的艰辛,而是谁家的百香果今年搭上了电商的快车,卖出了好价钱。这片曾经养育了我,却又让我一心想要离开的土地,正焕发出一种踏实而蓬勃的生机。

      车轮驶过干净整洁的村道,车载音响里流淌着熟悉的乡音。我忽然清晰地意识到,我们这一代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我们亲身经历了从泥泞中跋涉的艰辛,因此更能体会今日坦途的每一分可贵;我们曾为了梦想与生活义无反顾地奔向大城市,如今,故乡却以其愈发便捷的交通、闲适的节奏与温暖的人情,成了我们心中最坚实的后盾与最向往的归处。

       这个国庆,在故乡的怀抱里,一个答案愈发清晰:从前,是故乡推着我们走向世界;如今,是世界陪着我们回归故乡。

本版内容仅代表网民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