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种子”遇“春天”:环境与人才双向奔赴 (您是本帖第23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1)
|
头衔:注册会员
:39 | :0 |
经验:22 |
主帖:11 | 回帖:11 |
注册时间:2025-07-29 |
来自: |
|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橘与枳的隐喻,在今天常被用来强调环境对人才的塑造作用。环境是人才成长的土壤,决定着人才能否扎根;人才是环境改写的内核,赋予环境持续发展的动能与活力。人才如种子般,只有扎根在合适的土壤,才能绽放在春天里。
“水土”是人才成长的基础。制度是否畅通,决定着人才的价值能否被公正衡量;文化是否包容,影响着创新思维能否自由生长。良好的环境在于为人才搭建“能干事、愿干事、干成事”的空间,既能让人才充分施展抱负,也能敢于试错,实现自身价值。而人才对环境的作用,从不是顺从,而在于其对环境的“重塑力”。真正的人才不会被动适应环境,而是以自身的创造力和执行力,打破环境的固有边界,推动环境的重新改写。这种力量让环境摆脱静止的停滞,始终保持动态的发展,形成“人才越集聚,环境越优质”的正向循环。
然而,构建适配人才成长的“水土”,还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水土失衡”,部分环境里的资源配置和人才需求不契合,就像给橘树浇了不合适的水、施了不对的肥,使得“有人才却难发展”。二是“更新滞后”,环境发展跟不上人才成长的步伐,好比土壤肥力跟不上橘树生长所需营养的速度,制约了人才潜能的进一步发挥。三是“认识偏差”,认为“环境决定成败”而忽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或者轻视优化环境的必要性,从而走进“重引进、轻培育”的误区。
构建合适的“水土”,关键在于打造环境与人才相互融合的生态。其一,要“量体裁衣”,精准认识人才与环境的适配程度,避免盲目引进与环境不适应的人才,通过科学设置合理分配让人岗匹配发挥最大效用;其二,要“优化生态”,要通过优化制度设计让评价标准更合理,要通过完善资源配置让配套服务更周到,要培育包容文化让创新活力更蓬勃,通过生态优化打造让人才放心舒心开心的外部环境;其三,要“共同进步”,既认可环境对人才的塑造作用,也尊重人才对环境的改造能力,鼓励人才用智慧、才气、魄力进行创造性实践,激励人才在环境中跳出舒适区进行环境优化。
橘与枳的辩证关系,看似是环境对事物的单向影响,实则蕴藏“水土”与“草木”相互依存的道理。人才与环境的关系也是如此,从来不是环境对人才的决定性作用,也不是人才对环境的强大的改变性力量,而是人才与环境相互融通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二者的互动,才能让人才如同种子那样,在适宜的“水土”中自由生长,最终实现环境与人才的相互成就、共同发展。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