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基层干部要学习“蹭饭式”干部内涵 (您是本帖第6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0)
|
头衔:注册会员
:577 | :0 |
经验:378 |
主帖:185 | 回帖:183 |
注册时间:2022-01-17 |
来自: |
|
在河南周口鹿邑县生铁冢镇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用"蹭饭"这一接地气的方式,搭建起与乡亲们沟通的桥梁,成为基层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注脚。这种"蹭饭式"工作法,以融入日常的生活化方式深入群众、掌握需求、解决难题、推动发展,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展现了基层干部应有的责任担当。
学习他放下架子、融入群众的真诚态度。以往部分基层干部下村调研,常沿着"规定路线"走、看"示范样板"转,与群众之间总隔着层"窗户纸"。而董桂林书记则主动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像走亲戚般走进村民家中,拎着米面鸡蛋坐上农家炕头,和大家围坐一桌吃饭拉家常。这种"零距离"接触打破了干群间的隔阂,让乡亲们真切感受到干部是把自家当自家人,自然愿意掏心窝子说真话。一顿饭看似平常,却成了打开群众心门的"钥匙",让干部真正成了乡亲们身边的"熟人""自己人"。
学习他在烟火气中察民情、听民声的工作方法。饭桌上没有刻意的会议流程,也不照本宣科读材料,话题从家长里短说到村里发展,从生活难题聊到未来期盼,群众的真实想法和诉求就在这一蔬一饭间自然流露。董桂林在"蹭饭"过程中,了解到留守老人吃饭不便、手工烧饼销路受限等具体问题——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恰恰是群众生活的"急难愁盼"。正是通过这种轻松自然的交流,干部们掌握了最鲜活、最真实的民情民意,为精准施策、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习他把民生小事办成暖心实事的担当作为。"蹭饭"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关键。针对乡亲们反映的留守老人就餐难题,董桂林积极协调资源,在村里建起老年食堂,让老人们每天都能吃上热乎饭;得知手工烧饼销路不畅,他主动联系商超、拓展渠道,让传统手艺变成了带动增收的"香饽饽"。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举措,让乡亲们切实感受到了干部的用心用情,也让大家更真切体会到党的关怀就在身边。值得一提的是,董桂林的"蹭饭"视频在网络传播后,他每次吃饭还会带上芝麻盐、辣椒酱、烤鸭蛋等家乡调味品——看似是为饭菜添味,实则是用这种自然的方式,让更多人关注到当地的特色风味,助力农产品从"田间"走向"餐桌",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还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创业,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从"蹭饭"到"解难",从"串门"到"兴业",董桂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展现了新时代基层干部扎根一线、服务群众的为民情怀。他是基层干部的榜样,更是乡村振兴路上的"贴心人"。期待更多基层工作者以他为标杆,把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把心扎在群众中间,在为民服务中践行初心,在基层实践中书写担当,让乡村振兴的画卷更美更暖。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