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以“青春之巢”引“归雁之鸣”——乡镇人才振兴需破解“留不住”的困局 (您是本帖第35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1)
|
头衔:注册会员
:183 | :0 |
经验:102 |
主帖:51 | 回帖:51 |
注册时间:2023-07-10 |
来自: |
|
近年来,从“三支一扶”到“乡村振兴专员”,从“大学生村官”到“科技特派员”,一批批青年人才奔赴乡镇基层。然而,人才“引得进”却“留不住”的矛盾依然突出:某省调研显示,乡镇新入职青年人才三年内流失率超60%,“孔雀东南飞”的戏码仍在基层上演。如何让乡镇真正成为青年人才的“栖息地”,而非“中转站”,成为乡村振兴必须攻克的课题。
一、留才困局:乡镇何以成为“青春驿站”?
乡镇留才难,本质是“发展引力”与“现实推力”的博弈。一方面,基层岗位晋升通道狭窄、职业发展空间受限,青年人才常陷入“干得再好也难出头”的迷茫;另一方面,教育医疗资源匮乏、文化娱乐设施短缺,让习惯了城市生活的青年难以扎根。更关键的是,部分乡镇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短视思维,将青年人才视为“应急工具”而非“发展资源”,导致人才价值感缺失。这种“用而不育”的恶性循环,让乡镇成为青年职业规划中的“临时跳板”。
二、筑巢之道:让乡镇成为青年成长的“沃土”
破解留才困局,需以“筑巢思维”替代“引才冲动”。
其一,构建“事业留人”的生态圈。 打破乡镇岗位“天花板”,建立“基层职称直评”“跨部门轮岗”等机制,让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一线也能实现职业理想。某县推行“乡村振兴项目合伙人”制度,允许青年人才以技术入股参与集体经济,既激发了创新活力,又让人才共享发展红利。
其二,打造“生活留人”的舒适圈。 完善乡镇教育、医疗、住房等配套设施,建设青年人才公寓、共享图书馆、乡村健身房等“青年友好型”空间,让青年在基层也能享有品质生活。
其三,营造“情感留人”的归属圈。 通过“导师帮带制”“青年人才联谊会”等活动,帮助青年融入乡土社会,让“他乡”变“故乡”。
三、双向奔赴:奏响青年与乡村的“共进曲”
人才与乡镇的双向奔赴,需要打破“单向付出”的思维定式。乡镇要主动为青年人才“松绑减负”,减少形式主义考核,赋予其更多自主决策权;青年人才则需摒弃“镀金心态”,以“主人翁”姿态参与乡村治理。例如,某地“90后”村支书带领村民发展电商直播,既让农产品走出大山,也实现了个人价值,这种“双向赋能”才是乡村振兴的可持续路径。
让乡镇成为青年与时代的“共鸣场”
乡村振兴不是青年人才的“独角戏”,而是青年与乡土的“协奏曲”。当乡镇能提供“海阔凭鱼跃”的事业舞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生活保障、“吾辈当自强”的价值认同,青年人才自会以“青春之我”筑牢“乡村之巢”。唯有让乡镇成为青年与时代共振的舞台,乡村振兴的乐章才能更加激昂嘹亮。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