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黔东南州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您是本帖第17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0)
|
头衔:注册会员
:98 | :0 |
经验:52 |
主帖:26 | 回帖:26 |
注册时间:2024-06-25 |
来自: |
|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多重保护机制
完善法规制度:制定黔东南非遗保护地方性法规,如出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保障制度,为非遗传承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
实施整体保护:按照《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2016-2030)》要求,围绕 “三山三江” 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实施跨县域非遗项目整体性保护工程。
开展数字化保护:在全省率先安装贵州省非遗数字化著录与存储应用系统,建立黔东南非遗数据库,启动国家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数字化记录和省级、州级濒危项目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
加强传承人培养
认定传承人:开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认定工作,截至 2024 年 7 月,黔东南州现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 48 人、省级 170 人、州级 394 人、县级 4013 人。
建设传承基地:申报认定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为传承人提供展示和传承技艺的平台,全州申报认定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级 2 处、省级 23 处、州级 26 处。
开展培训活动:设立专门的技艺培训中心,如苗族银饰工艺培训中心,为有志于学习传统技艺的年轻人提供免费培训,传授技艺及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拓展传承途径
学校教育传承: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 “三进” 工作,创建非遗示范学校和校园非遗社团,开设民族文化课程,编撰地方民族文化乡土教材,推动非遗学科体系建设,聘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授课。
社区传承: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会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银饰工艺展览、刺绣比赛等,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增强社区居民对非遗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线上 + 线下” 宣传传承:利用苗年、侗年、苗族姊妹节等各类民俗节庆活动,开展丰富多元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办好中国丹寨非遗周等非遗特色品牌活动;同时依托主流媒体、自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黔东南民族文化影响力。
推动融合发展
“非遗 + 旅游”:规划建设西江千户苗寨等一批主题突出的非遗旅游景区,培育石桥古法造纸文化旅游景区等一批互动性强、体验感好的非遗旅游体验基地。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联合推出中国乡村旅游 1 号公路,将沿线传统村落、非遗项目串珠成链,合理镶嵌非遗驿站,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民族文化。
“非遗 + 产业”:探索 “非遗 + 产业” 新路径,推动非遗元素与民族手工艺、精品农业、文化体验等产业深度融合。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研发非遗衍生产品,推动非遗成果转化,通过 “非遗 + 线上直播”“非遗 + 旅游” 等多种方式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非遗 + 研学”:开发非遗研学旅行产品和线路,吸引广大学生和游客参与非遗体验和学习,让非遗在研学实践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撰稿:贵州省黎平县总工会吴慧云)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