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清风扬正气 廉洁守初心 (您是本帖第52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1)
|
头衔:注册会员
:18515 | :0 |
经验:10398 |
主帖:4841 | 回帖:5129 |
注册时间:2015-07-29 |
来自: |
|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清风"二字,自古便是正直高洁的象征,是天地间最为纯净的气息。当此清风拂过心田,便扬起一股凛然正气,涤荡尘埃,使人心明如镜。而"廉洁"二字,则如一方明矾,投入混沌之中,沉淀杂质,澄清本源。清风与廉洁,一外一内,共同守护着为政者的初心,使其不致迷失于权力与欲望的迷雾之中。
翻开中华文明的厚重典籍,廉洁始终是衡量人格高下的重要尺度。东汉杨震"暮夜却金",面对深夜送来的贿赂,一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道出了廉洁者的精神境界——不是畏惧人言可畏,而是内心自有不可逾越的底线。明代海瑞备棺上疏,将生死置之度外,只为直谏君王之过,其刚正不阿令权贵胆寒。这些清官廉吏之所以能穿越时空被后人铭记,正是因为他们守护了为政者最珍贵的初心——以民为本,公正无私。廉洁不是外在的装饰,而是内在的修为,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品格,是面对诱惑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定力。
而今日之世,物质极大丰富,诱惑亦随之增多。权力与金钱交织的网络中,稍有不慎便会陷入泥沼。那些落马的官员,大多并非一开始就心怀不轨,而是在一次次"小意思"中逐渐迷失,在"人情往来"中步步沉沦。犹如温水煮蛙,不知不觉间已无法自拔。究其根源,是忘记了初心,丧失了理想信念这一"精神之钙"。廉洁从政,表面上是行为的约束,实质上是信仰的坚守。只有心中常存敬畏——敬畏人民、敬畏法纪、敬畏历史,才能在关键时刻把持住自己,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廉洁文化的培育,需要制度与文化的双重护航。制度如堤坝,划定清晰的边界;文化如活水,滋养内在的自觉。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考核机制,今日的党内监督、法律约束,都是不可或缺的外部保障。但仅有制度远远不够,更需要营造崇廉尚洁的社会氛围。宋代包拯之所以能成为"青天",离不开当时社会对清官的推崇;清代于成龙"天下第一廉吏"的美誉,也反映了百姓对廉洁的渴望。当廉洁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当"腐败可耻、廉洁光荣"成为普遍认知,清风正气自然充盈天地之间。
守初心,方能致远;扬正气,才可长久。为政者的初心,说到底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朴素理想。这种初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每一个具体选择中——是优先考虑群众利益还是个人得失?是坚持原则还是妥协变通?是甘于清贫还是追求享乐?廉洁从政的过程,就是不断回归初心、拷问初心的过程。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有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廉洁的最大敌人往往不是外在的诱惑,而是内心的动摇。唯有常拂心灵之镜,勤扫思想之尘,才能保持政治本色的纯粹。
清风起于青萍之末,正气源自方寸之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位公职人员都应当成为这股清风正气的践行者和传播者。不必人人成为海瑞、包拯那样的道德完人,但至少可以守住底线、把好分寸;不必事事追求完美无缺,但必须坚持原则、不越雷池。当千千万万的涓涓细流汇聚,终将形成涤荡腐败、滋养人心的浩荡长河。廉洁不仅是个人的操守,更是对民族的担当、对历史的负责。唯有清风常拂,正气长存,我们的事业才能根基稳固,行稳致远。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