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红豆社区 城市论坛 来宾论坛 → 清除“白色幽灵” ,守护耕地安全...
本版版主:潇潇黔江雨 | 苹果苹果苹果 | 看晨曦 | 伤心离开
社区广播站:
  推荐:
  标题: [原创] 清除“白色幽灵” ,守护耕地安全 (您是本帖第170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3)
羊角锤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992 黄豆:3
经验:353
主帖:167回帖:173
注册时间:2015-09-15
来自:
  回复  引用  悄悄话 评价  收藏  编辑 看楼主  [更多功能] 发表于 2025-05-09 10:53 第1楼  
|帮助|
        据《南风窗》报道,今年 4 月,河北省滦州市糯米庄村的农户老李,其 70 亩农田因 “白色幽灵”—— 塑料薄膜碎片和微粒,迟迟无法开展春耕,播种期一再延误。这些细小的碎片来自农场北面的饲料加工厂,加工厂收购的带有未清理地膜的花生秧在加工过程中,将地膜打碎,随风飘散进老李的农田。老李多方求助、甚至自掏腰包尝试解决问题,却都无济于事。

        老李的遭遇,是我国农田地膜污染问题的一个缩影。地膜曾是农业生产的 “功臣”,自上世纪 70 年代引入我国后,因其能提升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湿度、抑制杂草生长等作用,助力农作物增产增收,使我国农作物覆膜面积近 3 亿亩,使用了全球 75% 的地膜。但地膜难以降解的特性,使其从 “功臣” 逐渐沦为 “污染元凶”。长期残留的地膜破坏土壤团粒结构,降低土壤通透性,影响作物根系生长,还可能助长有害生物活动,污染土壤和水源。尽管 2012 年以来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治理,但在实际生产中,地膜污染问题依旧顽固。
        地膜污染难治理,难在回收利用与推广替代。一方面,地膜回收投入大、收益小,农户缺乏回收动力,回收后的地膜材质性能变差,价值降低,企业再生产积极性不高;并各地区对于地膜回收工作没有统一标准和要求,部分地区回收工作流于形式。在推广替代方面,全生物降解地膜虽被视为解决地膜污染的重要途径,但存在技术难题和成本问题。降解速度的可控性以及性能与普通地膜的差距仍需攻克,且其成本比普通地膜高出 1.5 - 2 倍,尽管有国家补贴,但因不同作物地膜用量不同,种植户对价格敏感,导致降解地膜推广缓慢。
         解决地膜污染问题,需要多方协同发力。政府应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明确地膜生产、使用、回收各环节的责任,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科研投入,支持降解地膜技术研发,降低成本,提高性能;建立健全地膜回收体系,给予回收企业和农户更多补贴与激励。农户需增强环保意识,正确使用和回收地膜,主动参与到污染治理中来。

豆伊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8327 黄豆:4
经验:1677
主帖:95回帖:1762
注册时间:2002-07-22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5-05-09 17:25 第2楼  
老鼠药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173557 黄豆:46
经验:39128
主帖:275回帖:37185
注册时间:2006-07-12
来自:广西梧州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5-05-10 09:09 第3楼  
科目三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1929 黄豆:0
经验:87
主帖:31回帖:47
注册时间:2024-05-24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5-05-10 21:12 第4楼  
本版内容仅代表网民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