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原创] 清明时节的水调歌头 (您是本帖第142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8)
|
头衔:注册会员
:5005 | :51 |
经验:1824 |
主帖:115 | 回帖:1413 |
注册时间:2008-03-11 |
来自:广西桂林 |
|
清明时节的水调歌头
蒋 能
江声入清明,山河共此心。清明时节,烟雨濛濛,南国三江——灵渠、湘江、漓江,如三条碧色绸带,在岭南大地上蜿蜒流淌。她们承载着千年的历史烟云,亦浸润着红色的革命记忆。灵渠的清波倒映着秦月汉星,湘江的怒涛回荡着红军号角,漓江的柔波轻抚着新时代的春风。此刻,我们以清明为墨,以江水为笺,书写一部流淌在血脉中的家国史诗。
凿山导流,秦风浩荡。兴安灵渠,两千余载寒暑未改其志。秦始皇一统中原后,为贯通岭南,命史禄凿渠引湘入漓。十万工匠以骨为凿、以血为汗,在崇山峻岭间劈开天堑。铧嘴分水,陡门控流,这项“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不仅滋养了万亩粮田,更让中原文明如春潮般涌入百越之地。
今日灵渠畔,秦风犹存。史禄雕像静立渠首,目光穿透千年迷雾,凝视着这条贯通南北的“文化动脉”。渠水潺潺,似在诉说:山河的统一,需以智慧破阻隔,以坚韧铸永恒。清明祭扫,我们抚摸斑驳的秦堤,触摸的不仅是先民的智慧结晶,更是一个民族开疆拓土的豪情与初心。
血染赤帜,星火燎原。湘江北去,浪卷千堆雪。1934年冬,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的炮火,将这条温婉的江水染成猩红。光华铺阻击战的硝烟中,红十团两任团长沈述清、杜中美相继殉国;觉山和新圩阻击战等阵地上,红五团政委易荡平饮弹自尽,三十四师长陈树湘断肠明志。湘江战役,五万英魂化作江畔杜鹃,用生命叩问信仰,以牺牲照亮前路。
江水滔滔,不舍昼夜。今日漫步橘子洲头,毛泽东青年雕像的目光依然炽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呐喊穿透时空,与湘江的波涛共鸣。清明时节,我们献上素菊,不仅悼念血沃湘江的英烈,更铭记:一个民族的觉醒,需以理想为炬,以信念为舟,在历史的激流中破浪前行。
青山作证,绿水新篇。漓江如带,蜿蜒于桂林群峰之间。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漓江时叮嘱:“全中国、全世界就这么个宝贝,千万不要破坏。”殷殷嘱托,如春风化雨,润泽两岸青山。昔日的渔舟唱晚,如今添了生态巡护员的步履;竹筏上的筏工,亦化身绿水青山的讲述者。
江水澄明,映照初心。从“治水兴邦”的灵渠,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湘江,再到“生态优先”的漓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护着中华大地的血脉。清明雨落,我们聆听漓江的潺潺,读懂的不仅是自然馈赠的珍贵,更是一个执政党对子孙后代的庄严承诺。
三江合流处,精神永赓续。灵渠、湘江、漓江,三江同源,连接长江珠江,奔涌入海。她们是地理的脉络,更是精神的图腾:灵渠之智,在于以人力驯服自然;湘江之勇,在于以热血涤荡黑暗;漓江之韧,在于以敬畏延续生机。
清明,是追思,亦是启程。当我们在三江之畔献上心香一瓣,祭奠的不仅是逝去的英灵,更是传承那份“敢教山河换新装”的豪迈、“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诚、“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山河永续,血脉长青,这或许是对清明最好的诠释,亦是对未来最美的期许。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