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别让非遗传承在时代浪潮中流失 (您是本帖第25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0)
(* 此帖子由于三个月内未有回复已被系统自动锁定,不允许回复)
|
头衔:注册会员
:98 | :0 |
经验:52 |
主帖:26 | 回帖:26 |
注册时间:2024-06-25 |
来自: |
|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时代浪潮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困境,甚至有流失的风险,这绝非危言耸听。非遗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情感与智慧,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一旦流失,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种技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更是失去了 与先辈对话、了解民族发展脉络的重要桥梁。
以传统手工艺为例:像苗绣、侗绣、手工银饰、蜡染、榫卯建筑等,这些凝聚着无数匠人心血与智慧的技艺,在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下,市场份额被大量挤压。工业化产品以其低廉的价格、规模化的生产迅速占领市场,而传统手工艺由于制作周期长、成本高,逐渐被边缘化。许多年轻一代不愿意投身于这些看似“低效”的传统技艺学习中,导致传承人才断档。数据显示,部分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群体平均年龄超过50岁,而愿意从事传承工作的年轻人占比不足 10%,长此以往,这些珍贵的技艺恐将后继无人,在岁月中悄然消逝。
传统戏曲同样处境艰难:京剧、越剧、黄梅戏等众多剧种,曾经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是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今,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电影、电视剧、网络综艺等新兴娱乐形式吸引了大量观众,传统戏曲的观众群体日益萎缩,尤其是年轻观众寥寥无几。许多剧团面临演出场次减少、资金短缺的困境,一些稀有剧种甚至多年没有新剧目推出,逐渐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几十年间,已有数十种地方小剧种因缺乏传承和市场而消亡。
非遗传承的流失,本质上是文化传承的断裂,会对社会造成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从文化层面看:它将导致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受损,我们的文化宝库将变得残缺不全,失去其丰富性与独特性。从社会层面而言:非遗往往与特定地区的社区紧密相连,是社区凝聚力与认同感的重要来源。非遗传承的流失,会使社区失去文化根基,削弱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从经济角度考量:非遗具有巨大的文化经济潜力,像一些非遗旅游项目、文创产品等,若能得到良好发展,可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但传承的流失,会让这些潜在的经济价值无法实现。
为避免非遗传承的流失,我们必须多方协同发力。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非遗传承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设立专项保护基金,用于支持非遗项目的抢救、传承人才培养、传承基地建设等。通过税收优惠、场地提供等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例如对投资非遗产业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为非遗工作室提供免费或低价的经营场地。
教育部门要将非遗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开设非遗相关课程或兴趣班,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了解非遗,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高校则应加强非遗专业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的非遗研究与传承人才,为非遗传承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媒体要发挥宣传引导作用,通过制作非遗专题纪录片、举办非遗文化节、开展线上非遗展览等形式,加大对非遗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与保护意识。企业可将非遗元素融入产品设计与生产中,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遗文创产品,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广大民众要增强文化自觉,主动了解、学习身边的非遗项目,积极参与非遗传承活动,为非遗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非遗传承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我们不能让先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在我们手中流失。每个人都是非遗传承的参与者,唯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非遗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继续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光芒,传承千百年而不绝。
(撰稿:贵州省黎平县总工会宋有琴)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