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红豆社区 民生服务 桂声评论 → 扎根大地写论文,以科技创新守护...
社区广播站:
  推荐:
  标题: [原创] 扎根大地写论文,以科技创新守护 “中国粮仓” ——从刘小京事迹看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您是本帖第22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0) (* 此帖子由于三个月内未有回复已被系统自动锁定,不允许回复)
filiya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9 黄豆:0
经验:2
主帖:1回帖:1
注册时间:2025-02-21
来自:
  回复  引用  悄悄话 评价  收藏  编辑 看楼主  [更多功能] 发表于 2025-02-21 17:36 第1楼  
|帮助|
盐碱地里的中国答案:科技赋能粮食安全新格局  

    刘小京团队通过30年盐碱地改良实践,创新提出盐碱土—咸水—耐盐植物三位一体治理模式,培育出耐盐小麦等作物。在环渤海地区实施的渤海粮仓工程,累计增粮超200亿斤,节水43亿立方米,为全球5亿亩盐碱地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这种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田间生产力的实践,正是藏粮于  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写照。刘小京团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研导向,重新定义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价值坐标。

乡村振兴中的双向奔赴:科学家精神与基层实践融合  

    在农业农村工作领域,刘小京的案例揭示了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  

    1. 需求导向的科研转型:从单纯追求论文指标转向解决耕地红线下如何保障18亿亩耕地质量的现实命题,其团队研发的微咸水灌溉技术使盐碱地小麦亩产突破400公斤。  

    2. 人才下沉机制创新:通过建立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形成科研机构+地方政府+新型经营主体协同网络,带动2.6万农户实现盐碱地增产增收。  

    3. 生态与经济价值统一:培育绿化柽柳等生态作物,构建盐碱地改良—耐盐作物种植—畜牧养殖循环产业链,实现亩均收益提升300%的生态经济模式。

新农人培育:乡村振兴的人才密码  

     刘小京团队培养的47名硕士、博士,已成为扎根县域的科技特派员主力。这种师徒制+项目制培养模式,破解了农业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的困境。正如农业农村局基层党员感悟,刘小京事迹启示我们:乡村振兴需要培育既懂分子育种又懂土壤墒情的复合型新农人,建立实验室创新—中试基地验证—专业合作社推广的三级人才成长通道。

制度创新的破局思考: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1. 建立弹性土地政策:建议对连续三年实现盐碱地产能提升的主体给予土地使用权延展,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热情。  

     2. 完善风险共担机制:借鉴范振喜推行的公益共有模式,建立盐碱地改良专项保险,政府、科研机构、新型经营主体按4:3:3比例分担风险。  

     3. 数字化赋能体系: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盐碱地监测网络,通过卫星遥感+物联网传感器实现土壤改良动态管理。

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新时代答卷  

    刘小京用三十载春秋证明:保障粮食安全不是实验室里的理论推演,而是田间地头的躬身实践;乡村振兴不是运动式改造,而是科技、人才、制度协同驱动的系统工程。当更多科研工作者能像他那样把脚扎进泥土,让数据带着露珠,当政策设计能更好衔接实验室创新与市场需求,中国农业必将走出一条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新路径。  


本版内容仅代表网民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