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彩调剧《刘三姐》诞生65周年回顾|从民间传说到文化经典 (您是本帖第319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9)
|
头衔:注册会员
:12126 | :16 |
经验:2663 |
主帖:900 | 回帖:909 |
注册时间:2021-01-21 |
来自: |
|
1959年3月28日晩,柳州市河南剧场。
在万众瞩目之中,舞台的帷幕缓缓拉开,伴随着“柳州有个鱼峰山,歌仙美名天下传”的歌声,“刘三姐”亮丽登场。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部彩调剧开启了一个时代的传奇,一个代表广西的经典文化形象就此诞生。
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剧照。
彩调剧《刘三姐》一炮打响
距彩调剧《刘三姐》诞生,屈指已65个春秋。
1958年11月5日至14日,自治区文化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提出要“大放文艺卫星”,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
为落实会议精神,柳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邓凡平会同柳州市文化局副局长牛秀及艺术科副科长黄友琴,一起研究具体措施。根据邓凡平的意见,柳州市于1959年1月10日召开长者座谈会,征集民间故事,研究确定献礼剧目。座谈会由副市长黎达愚主持,邓凡平做动员,与会者有地方老者及各剧团的领导和创编人员。会上确定了献礼剧目并分配给有关剧团:粤剧团写“李文茂柳州称王”,桂剧团写“兰生翠抗税斗争”,彩调剧团写“歌仙刘三姐”。由于彩调剧团没有编剧人才,决定由市第二文化馆的曾昭文负责编剧。
座谈会后,曾昭文立即动笔。他是专业创作人员,又是柳州当地人,对刘三姐的传说也比较熟悉,加上由长者们提供的素材以及有关参考资料,编写《刘三姐》剧本得心应手。经过日夜奋战,于1959年2月写成了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
第一方案的音乐设计主要由黄友琴负责。《刘三姐》虽然是彩调剧,但并不是以彩调唱腔音乐为全剧的主题音乐,而是采取以山歌曲调为主与彩调戏曲音乐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演出。黄友琴以在柳州地区民间流传悠久的柳州山歌《石榴青》的曲调为基础,创编了第一方案的主题曲《序歌》,从而确定了彩调剧《刘三姐》的主题音乐。
1959年3月28日晚,在柳州专区戏剧代表团参加自治区会演剧目第一次公演中,曾昭文编剧、黄友琴主要负责音乐设计的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在柳州河南剧场成功首演。
1959年5月15日,柳州市委成立《刘三姐》创作组,邓凡平为组长,成员有曾昭文、龚邦榕、牛秀、黄勇刹、包玉堂(稍后加入),任务是对第一方案进行加工提高。
彩调剧《刘三姐》创作组执笔者曾昭文(右二)、邓凡平(左二)、黄勇刹(左一)、包玉堂(右一)在研究有关刘三姐的传说与民歌资料,讨论修改剧本。
民间传说中的刘三姐有多种身份:书香门第才女,12岁通经史,善歌;歌师,与白鹤少年张伟望对歌7日皆化为石;唱山歌替穷人说话遭财主迫害的贫家女;能用手掌煎软石头的女巫;唱歌玩耍不务正业的风流女子……彩调剧《刘三姐》创作组对纷繁复杂的民间传说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挖掘有意义的思想内容,并结合现实,确立了“反压迫”的主题,这是自古以来所有刘三姐作品所没有的。在此基础上,创作组对刘三姐的艺术形象进行精心塑造。于是,在浩瀚的民间传说中脱颖而出的刘三姐,被成功塑造成能歌善唱,热爱劳动,用山歌歌唱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既是智慧的化身也富有斗争精神的艺术形象。
何佩云首演刘三姐。
8月14日起,经过精雕细刻的第三方案在柳州等地上演并迅速轰动全广西,各地专业和业余文艺团体争相演出,广西处处唱响刘三姐,八桂无处不飞歌!
“刘三姐”热潮席卷全国
树起广西文艺旗帜
从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在柳州一炮打响,到第三方案一鸣惊人轰动广西,再到歌舞剧《刘三姐》风靡全国,将一曲《山歌好比春江水》唱响大江南北,这一艺术形象迸发的巨大轰动效应,在全国各地受到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认可,使《刘三姐》最终成为广西著名的文化品牌。在舞台剧《刘三姐》继续在国内外大展风采的同时,根据彩调剧《刘三姐》改编的电影《刘三姐》面世且影响巨大。
而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1959年3月28日彩调剧《刘三姐》首演这个源头。
彩调剧《刘三姐》是刘三姐艺术形象真正树立的标志。这一崭新、光辉的艺术形象深受人们热爱,彻底征服千百万海内外观众,“刘三姐”已成为广西的代表和名片。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刘三姐艺术形象从登上新中国文艺舞台的那一刻起,几十年屹立不倒,成为一座至今无法超越的灿烂夺目的艺术高峰。
彩调剧《刘三姐》是著名文化品牌“刘三姐”的奠基之作,为品牌的创立打下坚实基础。“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创立,极大提高广西的文化品位,使广西有了一部在国内外有巨大影响的艺术经典。1980年4月,文化部授予彩调剧《刘三姐》剧本创作一等奖,这是广西最早获得的文艺最高奖。
改革开放之后,刘三姐文化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高潮。音乐电视连续剧《刘三姐》、民族歌剧《刘三姐》、舞剧《刘三姐》、彩调剧《新刘三姐》相继推出,群众文艺活动也由于融进刘三姐元素更显得丰富多彩。发源自山野田间的刘三姐歌谣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三姐歌圩从零星状态发展成以柳州鱼峰山歌圩为代表的大规模的民间歌圩,以及国际性歌圩——南宁国际民歌节,更有“广西三月三”这样全民性歌圩。刘三姐文化对民俗、旅游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如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就把刘三姐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诠释得淋漓尽致。
彩调剧《刘三姐》的横空出世,是广西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产生重大影响,更是广西文艺的一面旗帜。这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丰碑将永远彪炳史册。
彩调剧《刘三姐》的轰动效应令人鼓舞,自治区党委决定于1960年4月11日至27日举行全区“刘三姐”会演。据统计,全区共有1209个专业、业余文艺团体5.8万多人参与演出《刘三姐》,观众约达1200万人次,约占广西人口60%。集中会演共有1769人参加,28个演出单位共演出45场彩调剧、歌舞剧等11个剧种的《刘三姐》。
会演结束不久,根据彩调剧《刘三姐》改编的歌舞剧《刘三姐》于1960年7月11日在南宁成功首演。歌舞剧《刘三姐》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更高、更精彩的“又新又美”的艺术精品。根据自治区党委决定,歌舞剧《刘三姐》于1960年7月18日赴京向中央领导和首都人民作汇报演出。
歌舞剧《刘三姐》精妙的歌词、跌宕起伏的剧情、优美又富有广西地方特色的音乐曲调,以及演员的精彩表演,使其产生巨大的魅力,迷倒了首都观众,京城为之轰动。
歌舞剧《刘三姐》进驻北京82天,高频演出76场,一票难求。该剧8月1日开始对外公演,7月29日预售公演门票,结果三天的票两小时即抢购一空。工作人员惊叹,这种情况从来没有过。
歌舞剧《刘三姐》于8月16日、9月20日、10月4日、10月7日四进中南海怀仁堂,毛主席、朱德委员长等领导同志都观看了演出。毛主席后来在谈到《刘三姐》时给予充分肯定,说“刘三姐反压迫,是革命的”。在众多赞誉中,中国剧协主席田汉的话最具代表性,他说:“这个戏不是一般的成就,而是很高的成就。广西花了许多力量写这个戏……集中了千万人的智慧,不能没有结果,所以来北京,轰动了。我们看了许多好戏,但是要使人激动是不容易的,《刘三姐》就让我们激动了。”
10月1日,刘三姐彩车还荣幸地参加了国庆11周年的大游行。
1960年10月10日,歌舞剧《刘三姐》离京进行全国巡演,把在北京形成的“刘三姐旋风”刮向祖国大江南北。
歌舞剧《刘三姐》的巡演轰动全国,火爆情景不亚于北京,在上海就出现观众买票长队把上海大剧院整整围了三圈的震撼场面。全国有80多个剧团对该剧进行了改编、移植,演出了评剧、豫剧、黄梅戏等20多个剧种的《刘三姐》。
歌舞剧《刘三姐》从1960年7月18日离开南宁,至1961年8月18日结束在郑州的演出返回,历时13个月,一共在北京、上海、呼和浩特、井冈山等25个大中城市和地区巡演,共演出362场,观众达58.2万多人。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