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河池:大石山区的“美丽转身” (您是本帖第3538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4)
|
头衔:注册会员
:4607 | :103 |
经验:1313 |
主帖:136 | 回帖:1137 |
注册时间:2016-01-01 |
来自: |
|
金秋十月,南丹县六寨镇蛮卷村生态月柿产业示范园近千亩黄澄澄的柿子,在秋日的艳阳下,像盏盏小灯笼挂满枝头。示范园负责人邹维建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预计今年产量达150万公斤,收入300多万元,直接带动30户脱贫户实现产业致富。”

蛮卷产业园柿子丰收。南丹县委宣传部供图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蛮卷村的发展是河池市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合力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不断探索创新脱贫地区加快发展的缩影。
中秋国庆长假,近万名游客慕名登上位于南丹县芒场镇海拔1200米的云观天观景台,目之所及,是漫山遍野的油茶树。

海拔1200米的云观天观景台。南丹县委宣传部供图
山脚下的油茶精深加工产业园,把从山上摘下来的油茶果“吃干榨尽”,制作成茶籽油、护肤品、洗涤用品等销往全国。沿着产业园向北行进,湿地、景区、工厂,构成了世界白裤瑶(南丹)大健康旅游帮扶产业园。该产业园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让1600多户脱贫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每户年均增收1.2万元。
目前,河池市油茶面积发展到185万亩,排全区第二;桑蚕生产规模连续19年稳居全国第一,肉牛肉羊饲养量及出栏量排全区第一,淡水养殖面积也位居全区第一。截至今年9月底,该市累计发放产业“以奖代补”资金4.48亿元,惠及脱贫户15.08万户;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266家,带动脱贫户8.47万户。
借助贵南高铁开通的东风,河池市积极谋划乡村旅游产业,让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南丹县“瑶望天下”景区是朵努社区易地扶贫搬迁配套项目,辐射带动白裤瑶聚集区的20多个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让当地2000多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今年中秋国庆假期,该景区接待游客2.8万人次,营收291.2万元。


“瑶望天下”景区。南丹县委宣传部供图
位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城西安置区的柳浪咧小镇,居住着8300名从深山搬迁出来的群众。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小镇再次火爆“出圈”,每天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
小镇美食店店主覃安杰早年因为无房,长年在广东务工。5年前,他从川山镇搬迁到此,并从广东携妻归来,在小镇开起小炒店,现月均有3万元营业额。
目前,小镇有自主创业搬迁户105家,新增就业人数1000人次以上,带动周边12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年均达3万元。


柳浪咧小镇热闹非凡。环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据了解,今年“双节”期间,河池市累计接待游客347.65万人次,同比增长82.8%;实现旅游消费25.88亿元,同比增长116.39%。
都安瑶族自治县作为曾经的全国深度贫困县和广西极度贫困县,脱贫摘帽后一直探索新时代发展新路径。编织品、黑木耳、鸡鸭……在地苏镇、拉仁镇等地,1.3万户村民在房前屋后竖起栅栏,施肥沃土,积极发展“庭院经济”,户均年增收1.5万元。板岭乡永仁村村民莫恒学说:“以前我家院子三分地都荒废着。今年初,我学着种木耳,卖得2000多元,增加了一份收入。”
今年,河池市推进建设28个庭院经济项目,投资概算3007万元。

地苏镇群众利用自家院子开展藤编产业。都安县委宣传部供图

板岭乡永仁村群众在家门前发展木耳产业。都安县委宣传部供图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塑魂”。河池市在全市推广农村信用体系,积分制、清单制和数字化等工作稳步开展,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逐步构建,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蔚然成风。
如今的河池,红水河畔、瑶山深处,处处阡陌交通、屋舍俨然,乡村振兴的阳光正照耀在每个角落,映照在430万各族人民幸福的笑脸上。
作者:广西日报记者 廖庆凌 河池日报社融媒体首席记者 杨天宇
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