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弟近日用微信照片方式发了一副对联给我:万里长城留伟绩,一支毛笔绘宏图。
堂弟照片拍于粤北千年古村--恩村。
恩村,居仁化县城口镇,位于仁化县北部106国道旁。思村始建于宋朝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是个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村落。
恩村蒙姓居多,九百多年来人才辈出,这个只有两百多户人家的小山村相继飞出26位进士,还有一批人考进武举、岁贡、拔贡、监生、库生、太学生,可以说,荣华成为蒙姓恩村江南第一仕家的标志,也是恩村鼎盛时期的见证。
根据史料记载祖谱记录,蒙姓人大都认为:中国蒙氏“得姓于山东,族发于安定”。具体说就是现在的山东蒙阴县,蒙姓代表人物秦朝名将蒙恬就是出自蒙阴,千百年来蒙氏人陆续迁移各地,都是源于此地。
虽然没看到粤北恩村蒙姓人从山东迁来的记录,但从古祠堂的这副对联即可看出,他们也是从山东迁来的。因为对联所指的正是我们的先人--蒙恬。前些年,我那八十多岁的亲八叔曾给了我一本《广西蒙氏族谱》增订本复印件,内中有这样记述:桂东南藤县平南的蒙姓人,与粤北的蒙氏同属一个始祖,是从江西迁入广东,辗转迁入广西西江沿江各县,从江西迁粤北的蒙氏再往上追溯,亦能找到山东发源的证据。
回归正题:看对联--
“万里长城留伟绩”。恩村古祠堂的对联点睛般指出了蒙恬的丰功伟绩。据史料,秦国横扫六国,一统天下,而此时天下的兵祸并没有就此终结,蒙恬被任命为最高的军政长官,统率三十万秦军和数以百万的平民百姓北上抵御匈奴。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抗击匈奴为什么要派那么多的百姓,其实百姓并不是去打仗的,而是作为劳役去修建长城的,而建造万里长城也是蒙恬向秦始皇建议的。世界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是他建成的,这一伟大成就令世界人民惊叹,长城的存在对华夏民族发展的意义也非常大。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原本只是位于中原地区西部边塞荒蛮之地的一个小国,历经几代秦国君臣呕心沥血的打拼和积蓄之下,终于于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完成了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当然,这一成就也得益于嬴政和他的臣子们的努力。而蒙恬就是大臣中功勋卓著的典型代表。
蒙恬功勋卓著,但有些史学家却并不这么认为,以司马迁为首的史学家就痛斥秦始皇嬴政和蒙恬迫害、奴役秦朝百姓的暴行。 蒙恬修建长城过程中,死在他手上的劳工不计其数,从民间传说例如孟姜女哭长城,就可见一斑了。
嘴吧长在别人脸上,爱怎么说就怎么说。我以为,站在民众的角度,修建长城劳民伤财,导致百姓赋税徭役过重,这是事实。但站在秦国的角度,蒙恬不仅维护了秦国安全,还阻止了北方匈奴入侵,如果没有长城,匈奴长驱直入甚至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若站在后世的角度,长城的修建更是在各朝代为维护华夏安全立下大功。虽说蒙恬的确因为修建长城,对百姓造成了难以想象的负担,但不应该完全否定蒙恬修建长城所获得的功绩。如果没有长城,或许中国会因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付出更惨痛的代价。没有嬴政和蒙恬当年的“暴政”,就没有今天的大一统中华。
“一支毛笔绘宏图”。蒙恬作为一个武将,很难想象他跟毛笔能有什么联系,但是历史事实是毛笔的发展得益于蒙恬。毛笔虽然不是蒙恬发明的,但是得益于他的改进。相传当时蒙恬常年在外征战,他需要时常书写一些战报送给皇帝御览,当时人们都用竹签写字,没写几个字就要重新蘸墨,非常不方便。有一次蒙恬突发奇想,他把打猎得来的兔子尾毛拔了下来,然后绑在竹管上,但是这样的毛笔不吸墨,并不好用。于是他把毛笔扔到了旁边的一个石坑里,隔日他发现那支毛笔的毛都变白了,好奇心促使他又一次拿起这支笔尝试写字。非常意外的是,这时候的毛笔非常好用,这就是兔毫的由来,而兔毫是后来毛笔中的精品。
作为蒙姓人,我为我的祖辈感到骄傲。工作时曾有机会到山东出差,非常想寻找祖辈的踪迹,当我找有关人了解后,得到的答案非常惊讶:蒙阴县如今没有蒙姓人聚居点。这原因是蒙恬死后,蒙姓人怕被株连九族纷纷外流,留下的也隐名埋姓,或改他姓。
蒙恬人生的收尾方式令人唏嘘。
蒙恬执法严格,内臣赵高犯了法,他也将赵高收监判刑。秦始皇亲自为赵高求情,得到蒙恬的许可后才恩赦了赵高。赵高对此耿耿于怀,一直找机会除掉蒙恬。秦始皇出外巡游,突然暴毙。赵高伙同胡亥篡改诏书,扶持胡亥继位,并将扶苏处死。胡亥上台后。赵高又提出将秦始皇时期的有功之臣统统灭口永决后患,这其中就包括让他恨得咬牙切齿的蒙恬。胡亥听信赵高谗言,赐死了蒙恬。可惜蒙大将军一代风流人物,最终却命丧小人之手。
史料记述,蒙恬是最忠君爱国者的典范,他当时手握30万重兵,为了国家免于动荡和分裂,情愿喝下胡亥皇帝派人送来的毒酒自杀而亡,也不愿带兵造反,推翻秦朝的统治,其实以他当时军中地位,手握重兵完全可以做得到,但他选择了自杀,保全了秦朝的统一和完整,因为大秦的统一正是他一生的心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