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居虎栖地,贼烟四海起】
日出辛苦起风帆,干戈海贼四海淹。
网眼吹风破碎心,雨打浮锚身世轻。
渔舟滩头煮鱼粥,烧火墩里叹火星。
自古祖地边陲虎,从来铿锵积怒颜。
太阳如初升起,照耀中间屋四百年,承传十五代。人口八百,村内务农四百,另四百漂泊四海。
相传开山祖明末清初,始从钦州龙门对海的犀牛脚迁来。先到者先命名,故而称这海湾口大岭,为小龙门大岭。
防城之事由钦州县志记载,
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夏,始建防城堡(今水营城头村)费金三千两,次年建成。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朝廷为抗击郑成功,命大臣科尔坤、介山,东起大虎门,西迄 防城,设栅防守,沿海居民内迁50里(一作40里),以杜绝百姓接济台湾。
是年,交趾入侵,攻毁防城堡。防城圩由江之西南岸,迁往江之东北岸——今防城镇。
防城建县之始,是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十二月十四日,建置防城县诸事告毕,钦州知州李受彤奉命兼 摄防城县知县职。
防城开始有县志,所记载的都是交趾作乱、土司造反、海贼抢掠史
听叔公说,是两兄弟放艇,遇台风从湴港小龙门村边大榕树上岸,从此定居下来,这一带之前,遍布红树林,并无无人烟。村子靠海,海贼半夜船登岸,抢掠完堙没于大海,来去飘忽。
听叔公说,有两个祖公给老虎噬,一个剩半个头盖骨,一个有全尸,就在村边发生。
防城县志有记载的是,“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农历五至七月,澌凛峝(那良镇)出现虎患,专咬人,不咬禽畜,百姓称 奇。”没上县志应该更多。
清初《广东新语虎》第一句话就是“高、雷、廉三郡多虎”。
雷州虎除捕食体型较大的兽类外,还以蛙、鼠、蝗虫等为食,有时还深入海边红树林内捕食鱼蟹。
这里的老虎跟雷州虎同类,吃海鲜,也吃蛙、鼠、蝗虫,说明老虎生计困难了。
听姑父说,最后一次打山猪是1972年,打得山猪从周尾游过海湾逃到小龙门大岭。
防城县志记载,“1970年11月, 附城公社湴港小龙门围垦工程建成,堤长1000米,造田300多亩,现建为对 虾养殖场。 ”从此叔辈船无法出海改务农。
钦廉民族小景,驳杂陆离而极堪寻味!廉郡“俗有四民:
一曰‘客户’,居城郭,解汉 音,业商贾。一曰‘东人’,杂居乡村,解闽语,业耕种。
一曰‘俚人’,深居野村, 不解汉语,惟耕垦为活。一曰‘疍户’,舟居穴处,亦能汉音,以采海为生。”
一。所谓“客户”, 实即广布于两粤广大州县之“客家人”,中古自中原来侨岭表,籍钦廉者亦同;城居者 多操官话,与中土无大异。
所谓“东人”,解闽语,即孙北海所言:“廉州人作闽语, 福宁人作四明语”;甚至僻处廉北内陆之灵山县,居民却有操福、潮音者;盖其先东自 潮、闽迁来,以“海上相距不远,风气相关”故也 。
祖辈据说也是,源出福建莆田,村里去过族谱对不上。实际上电白、吴川、高雷、钦廉、琼崖
福建后裔居多,说闽南‘黎话’,明清广州十三行兴起,才改说粤语的。
说回防城地理。据载:
钦廉地尽极边,王光、十万、洪崖等大山,峰峦重叠,高峻插天,起伏蜿蜓,绵亘千 里;
十万大山最为峻拔险阻,其山横亘西南,脊自广西来,尾奔安南去 ,共有四百余峰,包裹“三不要地”,总体当为西陲屏障。明知府 饶秉鉴有《十万大山诗》:
十万山连十万重,重重叠叠望无穷。
根盘千里封疆外,势插九天云汉中,
宿雾收残呈秀爽,白云飞尽见茏苁。
交南城郭原相近,疑有夷人此避戎 。
厥为“三不要地”之记叙。其地在钦州西南古森洞地方,包裹于十万大山之中,广 袤将近百里,“春夏瘴疠最甚,人患黄肿大肚,乃水土极恶之区。”按《通志》载:其 地为钦边尽界,与广西上思州、安南古森河接壤,而各不相属。
志云:“俗称广东不要 、广西不要,安南不要。以荒僻险阻,难以统辖。”但事关疆界主权,岂可疏略无载?! 钦志记曰:“雍正六年(戊申,1728)春二月,督抚会疏,请归钦州,就近抚绥。”
不过这里也曾经,海商、私货盛行,天朝三分之一南洋贸易,从这里过。也没见哪个祖宗发财,
只听说老祖酿酒,祖父在防城街做裁缝。祖宗在这种地方生存的确不易,命大不怕老虎噬,骨硬不怕海贼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