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带砺:从衡阳到安铺 —— 一位中国军官在抗战末期的真实作战轨迹
(纪录片式军事史·全稿)》**
序:战略态势与战区结构
1944 年,中国战场进入整个抗日战争中最危险的阶段之一。随着太平洋岛屿战局不断恶化,日本迫切需要打通中国中南部交通线,以保障南方补给路线,确保华南—华中战场的战略稳定。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发动了侵华期间最大规模的陆军作战计划:“一号作战”(Operation Ichi-Go)。其战略核心是:占领河南、湖南、广西要点;打通平汉线、粤汉线与湘桂线;摧毁美国在中国南方的航空基地群;迫使国民政府政治动摇,甚至提前崩溃。
在“一号作战”第二阶段中,湖南衡阳成为战役的中心枢纽。这座城市位于湘桂铁路枢纽,水网河道与丘陵交错,是南中国交通体系的战略关节。一旦衡阳迅速沦陷,湘桂线贯通,日军南线部队即可迅速打开战略通道,对中国远征军、滇黔后方构成直接威胁。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部署守军,第十军负责守城;第二方面军(张发奎)辖属的第四十六军、六十二军、七十九军等粤系部队负责外围机动作战,以迟滞、牵制、反击敌军外线推进,减轻衡阳城内防御压力。
六十二军,即本文主角苏松汉其所在部队,在战役中承担了最危险的任务之一:
外线迟滞与攻坚、反包围与突围、通信联络与短兵接触侦察。而作为六十二军司令部直属搜索营连长,上尉苏松汉所参与的战斗,代表着抗战末期粤军在正面战场的典型战斗方式,其经历具有明确的军事史价值。
第一章 六十二军北上湖南:部队性质与搜索营定位
六十二军源自粤军系统,在抗战爆发后整编入国民革命军正规序列。其人员结构以广东籍士兵为主,行军持久性较强,执行纪律严明,是第二方面军中的主力部队之一。
1944 年 6 月中旬,六十二军自广东曲江出发北上湖南。部队行程紧迫,按战区命令,需在最短时间内抵达衡阳外围,与第四十六军汇合展开反击。
在该军序列中,父亲所在的
司令部直属搜索营 属于多用途轻机动部队。其性质独特,具备:
- 战场侦察任务:探索敌情、确定敌军部署点、判断火力位置。
- 特定方向突击任务:作为先遣小股部队执行近距离突击或巷战进入点任务。
- 指挥部护卫任务:保障军部通信、确保师团级命令传递不断线。
- 阵地危急时的机动堵口任务。
搜索营兵力不多,但战斗消耗极大,因为其作战距离往往比一线步兵更靠近敌军。查证邓文和(时任搜索营中尉副官)口述,可明确得知:该营“几乎每天都有战斗”,战斗性质以近距离交火、小规模遭遇战、小型包围战为主,危险程度高于普通步兵营。
上尉苏松汉担任搜索营第一连连长,负责营右翼方向,是搜索营最关键的火力配备区域。
第二章 白鹤铺与谭子山:衡阳外围战的第一次激烈交火
7 月上旬,六十二军奉命自洪桥南下,主动攻击白鹤铺与谭子山日军据点,以削弱敌军对衡阳城的包围力量。
白鹤铺为丘陵缓坡地形,151 师在此遭遇日军先头部队,战斗随即展开。虽为师团级作战,但搜索营在该区域担任任务包括:
- 判断敌军火力点;
- 监控敌军可能迂回路径;
- 保证军部指挥的通信线路稳定。
该阶段虽未记载父亲具体细节,但邓文和明确叙述:“我们在步兵团以外最前线作战。”说明搜索营在此区域作战频度极高。
谭子山是该阶段战斗的焦点。157 师在此全线进攻,469 团团长黄忠汉率先登高指挥,官兵在山坡密林中与敌人展开反复夺取战斗。双方在午后才结束接触战,伤亡惨烈。
六十二军虽未能在该区域完成突破,但成功迫使敌军重新调整部署,延缓了日军东侧压力,为衡阳城守军争取了数十小时的部署时间。
第三章 头塘—二塘推进:六十二军试图西侧突入衡阳
7 月 19 日,六十二军奉命从洪桥直接向衡阳城西郊推进。父亲所在的搜索营随军部一起进入头塘、二塘一带。
此地距衡阳城极近,是敌军构筑的外围警戒阵地。六十二军遭遇敌军猛烈阻击,同时北侧友军推进缓慢,侧翼暴露。
邓文和口述指出:
“我军腹背受敌,伤亡甚大,加以补给不继,乃于七月二十二日转移。”
此阶段搜索营承担的任务包括:
- 值守右翼要点;
- 保护军部指挥所转移;
- 将伤员向后方输送;
- 通过近距离火力拖延敌人追击时间。
由于敌军炮火与机枪阵地密集且地形开阔,中国军队难以快速推进,最终不得不撤往铁关铺以南展开再组织。该阶段六十二军损失较重,为后续战斗埋下了战力紧缩的基础。
第四章 罗金桥被围战:搜索营最典型的近距离战斗
七月下旬,六十二军奉命攻击衡阳南侧罗金桥,以切断日军南线交通,迫使敌军从三面围攻变为两面受压。
搜索营在该作战中行动过深,被数倍日军合围,形成近距离包围圈。通信线路被切断,补给中断,队形分散。
邓文和明确记述当时情势:
“我营被围困在方圆不到一华里的小村落里,形势极其危急。”
营长张嫩炎向全营发布突破指令,强调“除突围外别无生路”。搜索营依托狭窄房屋与沟渠反复抵抗,敌军虽具火力优势,却未能立即压倒搜索营近距离火力。
然而战斗持续至黄昏仍未突破,敌军围困态势未解。当地民众冒险接触搜索营,提出利用夜色与乡间小路突围。搜索营在天黑后组织突击,连带伤员与民众一起突破包围,于次日拂晓前抵达一五一师前沿阵地。
该战斗展示了搜索营典型特征:
- 小兵力、高强度作战;
- 多方向近距离交火;
- 利用夜色机动突围;
- 极度依赖地方民众支持;
- 极高的战损比;
- 典型非正规地形(村落包围战)。
此战对六十二军整体行动影响深远,也为父亲的军经验积累奠定基础。
第五章 山田寺拂晓战斗:苏松汉上尉的直接史料佐证
在衡阳外围作战持续阶段,搜索营曾驻防衡阳南郊山田寺区域。此处为敌我对峙的真空带,地形为丘陵与村落交错区域。
拂晓前,约三百名日军小部队趁天色未明袭击搜索营阵地,突破至第二连前沿。搜索营副营长柯克杰率部进行白刃反击,夺回阵地。但敌军随后增兵,试图集中突破右翼。
此时,关于苏松汉的作战行动,史料中出现最为明确的记载:
邓文和记录:
“第 1 连在右侧协力战斗,连长苏松汉沉着机智,集中全连 9 挺轻机枪,以最密集火力向进攻的敌军不停地扫射,使敌人死伤枕藉,不得不狼狈退去。”
这是对父亲在战术组织、火力部署、敌情判断最清晰的史证。
其行动具备以下军事意义:
- 采取连级火力集中而非分散射击,压制敌人密集队形。
- 在右翼阵地形成强力封锁,防止敌军由此突破导致全营崩溃。
- 反映了搜索营善于在低配武器条件下最大化火力效应。
- 体现粤军军官的临场指挥能力。
然而该战斗也付出代价:副营长柯克杰、军械员黄汉平阵亡,第二连连长李克重伤入院,搜索营指挥系统受到严重打击。
这是衡阳外围战中少数保存下来的连续近距交火记录之一,为研究粤军末期战斗提供了珍贵样本。
第六章 衡阳陷落后的转移:六十二军向广西收缩
衡阳城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坚守 47 天后,于 1944 年 8 月下旬失守。六十二军因战线被切割,被迫向西南方向撤离至桂境。搜索营在该阶段承担任务包括:
- 掩护主力纵队撤退;
- 探查敌军追击方向;
- 警戒地方治安;
- 搜索散兵与伤员。
该阶段虽战斗强度下降,但连续作战与粮食短缺使部队极为疲惫。六十二军抵达广西百色一带后,开始接受整补。
正是在此时期,父亲军旅经历迎来关键转折点。
第七章 中美合编“突击营”的建立:苏松汉的升任
1945 年初,第二方面军司令张发奎奉命成立直属突击营,在美军顾问团协助下实施训练。突击营分为:
童周(童忠强)口述明确记载:
“第二营营长陈名瑞,副营长苏松汉,连长文挺彬。”
这是苏松汉正式进入“中美合编特训部队”的历史依据。
突击营训练地点位于广西田东,由美军教官负责,包括迫击炮、轻重机枪、冲锋枪、掷弹筒等武器使用。其训练标准接近美军步兵连级战斗队,与当时中国军队普遍装备对比差距极大。
训练期间:
这与中国军队普遍“缺粮、缺肉、缺装备”不同,显示突击营被视为核心突击力量。
作为副营长,苏松汉承担:
- 营部勤务管理
- 战术训练辅助
- 战斗部署计划
- 火力组织
- 协助营长指挥作战
这是父亲军旅生涯的最高军职。
第八章 广西反攻:苏圩夜袭与西场歼敌
训练结束后,突击二营投入战斗。童周回忆:
“第一仗打苏圩,是夜袭,炸毁了敌人撤退大桥。”
夜袭战术为美军训练中强调的重点(黑暗渗透与爆破作业),说明突击营战术体系已与常规中国军队不同。
第二仗打西场,突击营利用火力优势重创日军。
童周:“打死他们很多人。”
这印证突击营作为“利刃部队”的运用方向——专门执行小范围高强度攻击行动,造成局部击破效果。
第九章 广东安铺巷战:苏松汉在战区史上的最后一次明确记录
在进入广东作战阶段,突击营随六十四军一五五师追击日军进入廉江安铺镇。
安铺为水网密集、街道狭窄的典型粤西大镇。
突击营与日军展开两日两夜巷战。
童周口述指出:
“营长陈名瑞、副营长苏松汉指挥第一、第二连进攻,攻入镇内与日军巷战。”
这段记录具有高度史料价值:
- 证明苏松汉已从连级指挥官升为营级指挥官;
- 证明其参与巷战部署与人员调度;
- 说明突击营在广东作战序列中处于突击前锋地位。
巷战中排长曾九宁阵亡,机枪手童周受伤,反映战斗激烈程度。
最终,突击营攻克安铺。
第十章 战争终局:遂溪鸣枪与日军投降
在遂溪方向推进途中,接到日本投降消息,战区前线停止攻势。遂溪民众燃放鞭炮庆祝,突击营向空中鸣枪宣示胜利。
随后第二营移驻江门,第一营赴湛江(原广州湾)受降。
突击营作为第二方面军直属部队,担任后续治安与接收物资任务。
至此,苏松汉的前线作战记录结束。
结语:从搜索营到突击营——中国特种作战雏形的见证
纵观其军旅轨迹,苏松汉所经历的作战具有明确的军事史研究意义:
- 衡阳外围战:参与最典型的小规模近距战斗与反包围战。
- 搜索营经验:是战区中少数具“轻装高速反应”能力的部队。
- 突击营副营长:进入中美合编体系,是中国最早接受美式特战训练的部队之一。
- 广西—广东反攻作战:参与夜袭、桥梁爆破、巷战,是“特种作战”的真实实践。
- 史证来源可信:邓文和中尉及童周中士均为一线作战人员,其口述具高史料价值。
父亲的作战并非传奇化叙事,而是:
中国抗战末期军队中最真实的一类:
被不断推向最危险的位置,
执行最艰难的任务,
以最大牺牲完成最关键的迟滞与打击。
他既是六十二军搜索营连长,又是中美合编突击二营副营长——
其作战轨迹,正是中国抗战后期“地方军—中央军—美训部队”三重结构交汇的缩影。
这段历史,值得被呈现,也值得被记住。

以上图片与原照片使用AI修复并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