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原创] 小区矛盾协调治理:“小物管”撬动“大民生” (您是本帖第6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0)
|
|
头衔:注册会员
:197 | :0 |
| 经验:134 |
| 主帖:65 | 回帖:65 |
| 注册时间:2022-03-22 |
来自: |
|
楼道里的一盏灯、邻居间的一句问候、物业人员的一次上门,共同照见了我们居住空间的温度。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小区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单元。然而,物业服务不到位、公共收益不透明、停车位紧张、设备老化失修等问题,成为不少小区矛盾的导火索。
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是影响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大事”。小区治理不仅关乎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微观基础。
一、矛盾聚焦:那些藏在“家门口”的治理难题
提及小区生活,不少居民都有过类似困扰:承诺的物业服务打折扣,卫生清扫不及时、公共设施维修拖延;小区电梯广告、停车费等公共收益“糊涂账”,业主知情权被架空;老旧小区停车位“一位难求”,新小区“飞线充电”隐患丛生;设备老化无人管,雨季漏水等,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实则是关乎居民日常的“大事”。
从某地小区因物业撤离导致垃圾堆积、电梯停运,到部分小区因停车纠纷引发邻里冲突,再到业主与物业因物业费收缴陷入“僵局”,这些矛盾的背后,本质是治理主体权责不清、沟通机制缺失、监督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据统计,近年来全国12345政务服务热线中,涉及小区物业的投诉占比持续居高不下,“家门口的烦恼”已成为基层治理亟待破解的课题。
二、破局之道: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治”新格局
破解小区治理难题,不能仅靠物业“单打独斗”,更需要构建“党建引领、多方联动、居民参与”的共治体系。多地实践证明,将党组织的“红色引擎”嵌入小区治理,能有效打通服务群众的“毛细血管”。
“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社区党组织牵头成立“多元共治委员会”,定期组织业委会、物业公司、居民代表召开联席会议,将停车管理、环境整治、设施维修等问题摆到桌面协商。
这种“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模式,不仅明确了各方权责,更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当业主的意见被尊重、诉求有回应,曾经的“对抗关系”便转化为“合作关系”,小区治理的凝聚力也随之增强。
从“无人管”到“多元治”,从“硬对抗”到“软协商”,小区治理的每一步进步,都关乎民生福祉的提升。未来,随着党建引领更有力、法治保障更坚实、科技赋能更深入,相信“小物业”撬动“大民生”的效应会更加显著,每个小区都能成为充满温度的“幸福港湾”,让居民的获得感在家门口升级。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