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原创] 非遗润童心 乐声传乡韵——环江下南乡“音”为梦想乡村少年音乐会唱响民族团结歌 (您是本帖第4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0)
|
头衔:注册会员
:1697 | :0 |
经验:482 |
主帖:236 | 回帖:246 |
注册时间:2023-07-31 |
来自: |
|
非遗润童心 乐声传乡韵
环江下南乡“音”为梦想乡村少年音乐会唱响民族团结歌
金秋的毛南山乡,稻浪翻涌着清甜,远处动车“呜呜”驶过田埂,把金色稻穗晃得更欢;村口老铜鼓的纹样映着暖阳,连风里都裹着乡土的香。10月16日傍晚,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中心小学的操场上,20顶花竹帽悬在舞台上空,6顶傩面纹样投影在背景板上,广西电视台《我是接班人》“音”为梦想摄制组携手师生,把4天非遗研学、音乐课堂的收获,酿成一场满是“毛南味儿”的乡村少年音乐会。近千名村民搬着小板凳围坐,童声、笑声、掌声混着稻花香,在山谷间绕了一圈又一圈。
四天筹备:从“点对点保障”到“手把手传艺”
为了让这场“文化相遇”落地,环江教育工委办早早就“忙开了锅”——10月13日清晨8点50分,专车准时停在环江高铁站,接编导摄像4人组直奔下南乡中心小学,司机师傅笑着说:“放心,这路我跑熟了,保证不耽误拍孩子们上课!”傍晚5点10分,又稳稳送摄制组和3位嘉宾去南昌屯踩点,夕阳下,大家踩着田埂商量:“明天就在这拍孩子们听老人讲‘蒲’的传说,背景就是这片稻田,好看!”
14日下午的毛南民族文化园和博物馆,成了孩子们的“文化乐园”。教育工委办特意协调博物馆开了“专场”,讲解员许阿姨指着展柜里的毛南族农耕工具,给孩子们讲:“这是以前阿公阿婆种稻子用的犁,现在咱们有收割机,但这工具里藏着毛南人勤劳的根。”小韦同学凑到玻璃前,指着一面老铜鼓问:“阿姨,这上面的花纹是画的‘蒲’(毛南语‘老虎’)吗?”逗得周围人都笑了。摄制组的镜头追着孩子们跑,记录下他们摸织锦时“哇,好软”的惊叹,听傩面传说时“原来它是用来祈福的”的点头,把这场“沉浸式对话”拍得满是温情。
15日的南昌屯更热闹:非遗传承人谭建新师傅的傩面雕刻工作室里,木屑簌簌往下掉,孩子们踮着脚围在桌边,看谭师傅用刻刀勾花纹,小覃突然说:“师傅,我能摸一下吗?”谭师傅笑着把傩面递过去,“小心点,这是‘开山莽将’,能保护咱们”。工作人员早早就借来6顶傩面、20顶花竹帽,有村民路过打趣:“这傩面我小时候见老人戴过,现在要上舞台啦?”
最暖的是16日午后,花竹帽非遗传承人谭汝老师背着竹篾进了校园。“先把竹丝泡软,编的时候要‘紧三松二’,像咱们毛南人过日子,张弛有度。”她握着小娃的手,手把手教编织,细薄的竹篾在一大一小指间翻飞,不一会儿就冒出花竹帽的尖儿。摄制组的镜头拉近,拍下竹篾上的光影,也拍下孩子们眼里的光——这是教育工委办特意协调的“非遗体验课”,要让孩子们亲手“织”出文化的根。
课堂里的“魔法”:从“听不懂”到“唱着跑”
“阿公讲的‘蒲’不可怕,我们唱歌把它赶跑!”15日的稻田边,毛南乐队的蒙娃努索蹲在田埂上,把《不怕大老虎》的歌词编成小故事。这位从下南乡走出去的毛南族姑娘,带着乐队伙伴李大为,扛着传统乐器来上课。一开始,孩子们觉得毛南语歌词“拗口”,蒙娃努索就把“阿妹”“阿公”换成同学的小名,“小谭你唱‘阿妹莫怕’,小覃你接‘我们唱歌’”,没一会儿,田埂上就响起此起彼伏的童声,连远处动车驶过的“呜呜”声,都被孩子们笑着录进手机,“这是家乡的新声音,要加到歌里!”
另一边的教室里,美籍教师林子阳正带着孩子们玩“吹气球”游戏。“吸气像把气球吹满,呼气要慢,像放气球的气!”这位广西民族大学的老师,特意拉来毛南族歌手蔡宇涛搭档,教孩子们唱原创的《欢歌飞过环江河》。刚开始分声部练习,小韦还害羞得躲在后面,林子阳把他拉到跟前,“你声音亮,试试领唱这一句”;坐不住的小覃,跟着蔡宇涛打节拍,脚晃得比节拍器还准。摄制组的镜头里,孩子们从“你看我、我看你”的混乱,到后来“整齐得像一个人唱”的响亮,连窗外路过的村民都停下听,“这歌真好听,是唱咱们环江河的吧?”
音乐会高光:毛南娃把家乡唱给大家听
10月16日傍晚6点,随着《风吹毛南稻花香》的旋律响起,音乐会正式拉开帷幕。下南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穿着蓝靛染的民族服饰,裙摆一摆,真像田里晃悠的稻穗,台下村民们的掌声“哗”地就响了,有阿婆指着台上的小孙女,跟旁边人说:“那是我家娃,今天穿得真俊!”
“不怕大老虎,我们唱歌把它赶!”蒙娃努索和李大为带着孩子们唱起改编版童谣,毛南语的歌词一出口,台下几位老奶奶跟着哼起来,“这歌我小时候也唱,没想到现在娃们还会”。孩子们表演的《放牛娃》更热闹,清亮的童声里满是对家乡的爱:“环江河水流呀流,放牛娃骑在牛背上走……”摄制组的镜头扫过台下,有家长举着手机录像,嘴里念叨:“我家娃今天敢大声唱了,比在家练的时候好听!”
最让人眼眶发热的是大合唱《欢歌飞过环江河》。林子阳老师站在舞台中央,手里的指挥棒一扬,孩子们就举起自己编的小花竹帽。歌声里混着稻花香、竹篾香,还有远处动车隐约的“呜呜”声——那是他们白天在稻田里录下的“家乡新声”。“欢歌飞过环江河,毛南娃娃爱祖国……”最后一句唱完,台下欢呼声盖过了音乐,小韦的爸爸大声喊:“韦韦,你最棒!”
音乐会收尾时,蒙娃努索、林子阳和孩子们一起唱《小美满》。舞台背景板上,博物馆里那面老铜鼓的纹样在流转,6顶傩面的影子和20顶花竹帽相映成趣。镜头里,孩子们满是汗水的脸上挂着笑,小覃还偷偷跟蒙娃努索说:“姐姐,下次我还想唱毛南歌,还想编花竹帽!”
歌声里的成长:让非遗在童心发芽
“以前只觉得花竹帽好看,现在知道要编72道工序,谭老师说‘每一道都不能急’。”刚走下舞台的小谭,手里还攥着没编完的竹篾,眼里闪着光。下南乡中心小学校长蒙宜超看着孩子们,满是感慨:“这不是简单的唱歌跳舞,是让娃们真正摸到了自己的文化根,以前问他们‘毛南族有啥宝贝’,好多娃答不上来,现在能讲傩面的故事,还会唱毛南童谣,这就是成长!”
环江教育工委办主任说,这次和摄制组的合作,是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求的实在事:“从协调博物馆开专场,到找非遗传承人来上课,再到保障摄制组的每一趟行程,我们就想让娃们知道,家乡的文化有多美;更想让他们明白,毛南族的歌、壮族的调、侗族的大歌、苗族的芦笙,都是中华民族的好声音,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才能唱得更响!”
夕阳把孩子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他们围着摄制组的叔叔阿姨,追着问“下次还来吗”。手里的花竹帽映着晚霞,像一颗颗刚种下的“文化种子”——在这片毛南山乡,这场“音”为梦想的相遇,早已不止是一场音乐会,更是一次让非遗活在童心、让民族团结扎根心底的成长之旅。 (韦树重 许婉茶)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