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北妹/文
前言
每天清晨与黄昏,在人流拥挤的校门,就是一道美丽的大风景,而这里正是家长们的守望及对孩子们的每一句叮咛,都是国家未来栋梁的奠基礼。
校门虽小,在辛勤园丁的汗雨下,里面种植的却是满园硕果累累的桃李,它看似不显眼,但却在城市最美丽的风景里,读懂了一个国家民族的盼望
清晨的七点半和下午四点半或课后六点,学校门口、交通要道,它是这座城市最生动、最拥挤也最温柔的影子,交警们的有序指挥,红绿灯的有序变换,体现了整座城市的价值观,让拥堵的人流渐渐远去,道路渐渐疏通。
学校内外那个时候,最耀眼的风景不是像名胜古迹那般恒久静默,却如脉搏般律动着城市的生机与未来。这里,是希望的集散地,是爱与成长的第一现场。
第一章
拥挤里的温度,是“小家”的万千期盼
“奶奶,您就送我到这吧,我要进学校了,您回去吧,下午见”!
妈妈温柔的声音:“水杯拿好,天气热,多饮水哈!”“下午见,宝贝!”……彼此起伏的叮咛声中,有奶奶的声音,也有爷爷、父亲、母亲的声音,他们对孩子们的心声几乎是相同的,而更有好多家长,还为子女们整理了一下红领巾,目送着那个小小的背影蹦跳着融入人群走进校园,直到完全看不见,才收回目光。
对于家长们来说,无论工作有多忙,每天这一送一接,心里才踏实。而那牵着孩子柔软的手,帮孩子背着沉重书包的肩膀及温和的叮嘱都道出了他们对后一代成长的心声,而在他们眼里,看着孩子们平平安安走进校门,就觉得心里踏实,也觉得这一天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心说 这校门口人多,挤是挤了点,但你看每个人的眼神,校园里面装的全都是盼头呀。
而这拥挤,是一种甜蜜的负担。它由无数具体的关切构成:爷爷奶奶手中的雨伞、雨衣、帽子,每一样都装着老人的关爱;父母、长辈们风雨无阻的电动车,承载着全家的托举;那一声声“好好听老师讲课”、“多喝水”,是最朴素的临行嘱托。这扇门,隔开了家庭的庇护与社会的历练,也连接着“小家”的温暖与“大家”的期许。
第二章:
有序的洪流,是“大家”的成长交响曲
如果说送学是温情脉脉的散文,那么放学则是一首充满活力的交响乐。
放学时,是按照每班排号而行的,所有班级在老师们的引导下,看似孩子们如潮水般涌出,其实并不乱,因为大家很整齐的一个跟着一个以第一位(举牌)为目标的慢行着,例如左排是一1班、右排就是一2班,待家长们接完孩子后,又接着每两班的分左右出来,每一班都如第一第二班一样的顺序走着出来,看似人多,低年级的队伍手牵手,稚嫩的口号声此起彼伏;高年级的孩子们则三五成群,热烈地讨论着课堂上的趣事或晚上的动画片。一张张红扑扑的小脸上,写着一天的知识收获与同伴交往的快乐。
“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安全,更是一种秩序和习惯的养成。”一位在校门口执勤的资深班主任老师说,“你看他们从一年级需要老师一个个亲手交到家长手里,到现在能自己找到班级队伍,看到来接送的长辈,并礼貌地和老师同学说再见,我就知道,他们渐渐习惯了校园内外生活。这校门口的方寸之地,正是他们学习规则、建立集体意识的第一个社会广场。”
第三章:
从校门到国门,每一棵幼苗都是未来的栋梁
这日复一日的迎来送往,其意义远不止于交通的抵达。教育学者对此深有感触:“千万不要小看这扇普通的校门。它象征着起点。门内,是知识的殿堂,是品德塑造的熔炉;门外,是家庭的港湾,是社会实践的广阔天地。孩子们的成长,正是在这‘出’与‘入’之间完成的。”
家长的盼望,具体而微,是孩子今日是否快乐、健康、进步;而国家的盼望,宏大而深远,是这一代孩子能否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栋梁之材。这两者,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同频共振。
今天,家长在校门口守望的,是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明天,国家在世界舞台上收获的,是一代青年的卓越贡献。那一个个背着小书包的身影,终将成长为科学家、工程师、教师、工匠,成为驱动社会前进的力量。这校门前每一天的拥挤与有序,正是强国一代拔节成长的、最动听的序曲。
每天初升的大阳, 及夕阳的余晖为校门镀上一层金边,来了一群人,又渐渐散去一群人,街道热闹了又很快恢复了宁静。就这天天同一时刻,这道最美的风景将再次如期而至。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道门,更是一个民族关于传承与未来的无声誓言:我们如此拥挤地守候今天,是为了让你们在未来,从容地走向宽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