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国历代书家鉴赏002—【石鼓文(一)】先秦 (您是本帖第41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4)
|
头衔:注册会员
:28 | :0 |
经验:8 |
主帖:4 | 回帖:4 |
注册时间:2025-10-12 |
来自: |
|

一、什么是石鼓文?
【石鼓文】是指刻在十座鼓形花岗岩石碣上的文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组石刻文字。因其内容记载君王游猎之事,故又称 “猎碣” 。
这十面石鼓每面刻有一首四言诗,类似于《诗经》的体例。它们是中国文字记载史上承前启后的瑰宝,是大篆向小篆过渡的关键实物证据。

二、核心特征与价值
1. 年代久远,身世传奇
年代:关于其具体年代,学术界曾有“秦襄公说”、“秦文公说”、“秦景公说”等,主流观点认为其刻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约公元前8世纪至前5世纪)。
发现:石鼓于唐朝初年在陕西凤翔(今宝鸡市陈仓区)的田野中被发现,立刻震惊了文坛。韩愈、韦应物等大诗人都曾为其作诗。

2. 文字瑰宝,书法典范
字体:石鼓文属于籀文(大篆的一种),是大家公认的“篆书之祖”。
书法价值:其字体方正匀称,舒展大方,笔法圆润挺拔,结构严谨,充满了古朴雄浑之美。它上承西周金文(钟鼎文)之遗韵,下启秦代小篆之先河。历代书法家,如清代的吴昌硕、现代的沙孟海等,都深受其影响。
“书家第一法则”:这是后世对石鼓文在书法史上地位的崇高评价。

3. 文学与历史价值
内容:石鼓诗文辞古雅,描绘了国君率队出游、狩猎、祭祀等场景,是研究先秦社会、政治、军事、文学的宝贵一手资料。
“石刻之祖”: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刻石,开创了碑刻文化的先河。

三、坎坷的命运(流传经过)
石鼓文的命运极其坎坷,堪称一部“流浪记”:
唐代:被发现后,被移至凤翔府孔庙。
五代战乱:石鼓散失于民间。
宋代:司马池(司马光之父)寻得九鼓,后向传师终将第十鼓“作原鼓”找到,但已被凿成米臼,损毁严重。宋徽宗酷爱石鼓,将其置于汴梁(今开封)皇宫,并命人用黄金填入刻字,以示珍贵。
金代:北宋灭亡后,金人将石鼓运到燕京(今北京),刮去黄金,将石鼓弃于荒野。

元、明、清:** 石鼓被移至北京国子监,得以保存。
抗日战争:为避战火,石鼓随故宫文物南迁,辗转万里,最终完好运回。
现今:十面石鼓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宁寿宫区的“石鼓馆”,为国宝级文物。

四、现状与影响
字迹磨损:由于年代久远和历经磨难,石鼓上的文字已严重风化剥蚀。唐代拓本已无存,现存最早的北宋“先锋本”、“中权本”、“后劲本”拓本被视为无价之宝,流传至日本,国内仅有明代以后的拓本。
原文数量:据推断,石鼓原文应有约700字,如今仅存327字(其中多数已模糊不清),而北宋拓本尚存501字。
文化象征:石鼓文不仅是文物和艺术品,更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象征。2010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上,壹元纸币背面的图案正是“石鼓文·弃车走马”。

五、总结
石鼓文是镌刻在石头上的史诗,是活着的文明记忆。它以其无与伦比的古老、精妙的书法和传奇的经历,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要理解中国文字和书法的演变,石鼓文是不可绕过的一座丰碑。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