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原创] 驮娘江名称来历考证引发的思考 (您是本帖第18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1)
|
头衔:注册会员
:1156 | :9 |
经验:614 |
主帖:110 | 回帖:498 |
注册时间:2009-10-18 |
来自: |
|
关于驮娘江之得名,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网上一搜,相关说法五花八门、数不胜数:除了所谓的 “民间传说”,还有不少正儿八经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正儿八经的专题研究,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发表宏论。归结起来,较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侬智高背母过河” 说,“驮姑巡河”说,“青年背母寻水说”,“红色之水”说,但很可惜,这些说法大多缘于望文生义,或附会历史掌故,或演绎民间故事,忽略了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步 —— 实地调查,因而得出的结论与事实真相相去甚远。
驮娘江,作为西林县的母亲河,流淌在滇桂交界的群山之间,滋养着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民,也承载着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西林壮族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史的民族,而驮娘江因“驮娘”二字得名,这一名称很容易勾起人们凄楚动人的联想,进而被赋予诸多带有悲情色彩的文化意象。围绕“驮娘”还衍生出了许多充满奇幻色彩的神话故事。然而,这些十分富有感染力的联想与故事,却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驮娘江名称的真实本源。
探究某地地名,尤其是河流这类与地域文化紧密相连的地理实体的命名来历,首先要考虑的应是当地的语言因素,毕竟地名往往是地域语言文化的直接体现。驮娘江流域自古以来便是壮民族的聚居地,其名称的形成必然与壮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从壮语角度追溯其名称由来,才是探寻真相的正确路径。
为验证这一猜想,笔者多次骑“宝马”溯流而上直至源头,沿江逐村走访当地村民,探寻驮娘江名称的由来。
其实,该江名称的由来十分简单、清楚且直接。 驮娘江发源于云南省广南县底圩乡,该乡是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在底圩的河段,这条江不过是一条很小的河流,当地壮语称之为“达娘”。在壮语体系里,“达” 的含义为“河”,“娘”则表示“小”,“达娘”直译过来就是“小河”。此外,由于部分当地汉族居民的发音习惯,“娘”字被念成了“良”,所以从底圩到小八达的这一段又被记录为“达良河”,经过汉语的音译演变,“达娘”“达良” 最终被记为“驮娘”。由此可见,“达娘”“达良”“驮娘” 虽然用字不同,但它们的本意都是 “小河”。在驮娘江流域壮民族聚居区,用 “达”“驮” 作河流的通名很普遍,例如 “普驮” 表示居住在河边的人,“驮闷” 表示流经红薯地旁边的河流,“八达” 表示河流交汇口等等。“驮娘” 二字仅仅是壮语发音的音译结果,与人们所联想的 “儿驮着娘” 等悲情含义毫无关联。
驮娘江名称来历的考证,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深刻的思考。首先,在研究地域文化,尤其是解读地名、河流名等具有标识性的文化符号时,必须保持严谨的态度,充分尊重当地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不能仅从字面望文生义,更不能脱离其本源随意解读。毕竟,书本或地图上的名称大多是音译而来的,同一个地名可能会用不同的汉字来表示,并且因时代不同、译者各异,与原来的地方语名称难免存在差异。正是在这种差异与演变中,地名背后蕴含着当地民族长期以来的语言习惯和生活智慧。因此,只有深入挖掘其语言根源,才能真正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次,这一现象也提醒我们,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警惕信息的失真与误读。围绕驮娘江“驮娘”之名产生的神话故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地的文化传播内容,但却掩盖了名称的真实来历。人们在“驮姑巡河”“侬智高背娘过河”等等动人的故事中迷失了驮娘江得名的本源。我们在传播地域文化时,宜以真实的历史文化信息为基础,在还原文化本真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文化创作与传播,避免因片面解读而误导大众对地域文化的认知。
最后,对于地方文化研究者而言,更应肩负起探寻文化真相、传播正确文化知识的责任。只有通过实地调查、深入研究,挖掘出文化现象背后的真实脉络,才能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让地域文化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上不断传承下去,展现出其真正的魅力与价值,也让后人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本土文化的历史渊源。
当然,民间故事一旦在情感层面生根,本身就是‘层累的历史’的体现。“达姑巡河”及其它美丽动人的传说虽非地名本源,却已成为地方伦理记忆的一部分;我们不妨让它作为一种“文化真实”继续流传,只是须加一句提示:“这是后人附会的美丽想象,而驮娘的本义,不过是一条小河。”让“小河”与“驮娘”并行不悖,既守住语言真相,也保留情感温度,或许才是更宽厚的文化态度。
2025.9.21于右江畔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