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原创] 乡村振兴建设路上的困境 (您是本帖第46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3)
|
头衔:注册会员
:2629 | :1 |
经验:1709 |
主帖:796 | 回帖:839 |
注册时间:2017-09-27 |
来自: |
|
产业基础薄弱,缺乏支柱产业,人才外流严重。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差,目前仍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规模小、分散化、科技含量低,易受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影响,未能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稳定收益的支柱产业。也导致人才外流严重,青年劳动力多选择进城务工,全村2091人仅有900多人在村,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53岁,村内留守老人和儿童居多,懂技术、会经营的专业人才匮乏,本土人才培育滞后,制约乡村振兴推进历史性人才流失与后继无人。优秀人才通过升学、务工等方式持续外流,导致乡村发展面临“人才空心化”困境。缺乏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年轻人才,使得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难以引入和扎根,产业发展缺乏核心驱动力和可持续性。
土地资源碎片化,规模化经营难以实现。耕地分散细碎,受地形限制,耕地分布零散,户均面积小,难以进行集中连片的机械化作业和现代化管理,生产效率低下。土地流转困难,部分村民固守土地权益,担心流转后失去保障,加之土地流转信息和邕江两岸土地收益不对称,导致土地资源整合利用难度大,难以向种养大户、合作社或企业集中,制约了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
村民思想观念保守,创新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村民风险规避意识强,长期处于小农经济模式,部分村民安于现状,思想相对保守,对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持观望和怀疑态度,害怕承担风险,参与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市场意识薄弱,习惯于“等、靠、要”,缺乏主动开拓市场、创建品牌、对接需求的意识和能力,“生产什么卖什么”而非“市场需要什么生产什么”的思维定式仍然存在。合作精神欠缺,单打独斗观念较重,农户之间联合协作、共建共享的意识不强,难以形成抱团发展的合力,限制了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资金与技术支撑不足,发展后劲乏力。融资渠道狭窄, 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弱,农户自身积累有限,缺乏有效的抵押物,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足够信贷支持用于产业发展。企业资金、技术引进与应用难,缺乏与农业科研院所、高校、技术推广部门的稳定合作渠道,先进适用技术引进慢、落地难,农业生产和产品开发中的技术瓶颈无法及时有效突破。由于交通、技术及固化思维和市场环境的制约,导致引入企业发展林下经济、特色蔬菜种植、拓展闲置资源、大规模养殖开发等产业规划发展后劲乏力。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