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副业“红线”:划清的是公与私的边界 (您是本帖第25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1)
|
头衔:注册会员
:348 | :0 |
经验:236 |
主帖:108 | 回帖:108 |
注册时间:2021-09-13 |
来自: |
|
“既想当官,又想发财”——中纪委近日对公职人员副业边界的一纸明确,如利剑划破长久以来的模糊地带。六类副业被严令禁止,六类副业在特定条件下允许,这一“负面清单+正面引导”的组合,不只是对公职人员行为的约束,更是对“公权姓公”这一核心原则的再确认。
被禁止的六类副业,每一类背后都潜伏着公权私用的魅影:“挂证”取酬:职称证书挂靠企业坐收渔利,实则是权力背书的隐形变现,一旦企业发生工程事故或财务造假,持证人难逃连带责任。有偿中介活动:表面是牵线搭桥,实则将公共资源转化为“中介费”,滋生“办事找关系”的腐败土壤。内幕型“理财”:利用重组改制、土地出让等内幕信息炒股购基,把职务优势化为个人提款机。
这些禁令精准刺穿了某些副业“合法外衣”下的权力寻租本质,封堵了“当官发财两不误”的幻想空间。而政策的人性化温度,体现在对六类合规副业的包容中:滴滴司机、外卖骑手等体力劳动,用汗水换取收入,与权力无涉;自媒体创作、技术私活等智力输出,将知识转化为社会价值,如《明朝那些事儿》作者以公务员身份获千万版税的正向范例;家庭农场农产品产销,回归土地与劳动的朴素关系。这类副业被允许的关键在于:严守“三不”原则——不占公务时间、不耗公共资源、不触职权关联。它们为基层公职人员改善生活留出通道,也体现了制度对现实需求的尊重。
更深层看,此次划界远不止于行为规范,更直指公职伦理的核心命题:权力必须被关进制度的笼子。“挂证”看似小事,却可能让消防工程师证书成为问题工程的“护身符”;有偿中介看似灵活就业,实则扭曲市场公平。公私界限的失守往往始于微小漏洞,最终蛀空公众信任基石。中纪委的清单正是以“治未病”的智慧,在思想滑坡前筑起堤坝。
政策也启示我们:监督的本质是保护。一名公务员若因挂证卷入企业造假案,不仅面临撤职风险,更可能承担法律连带责任;而通过合规副业增收者,既能保有职业尊严,也守护了家庭福祉。严管,恰恰是对守法者最好的保障。
当“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当官”成为共识,这份副业清单的价值才真正彰显。它划出的不仅是纪律红线,更是公职人员职业信仰的起跑线——唯有公私分明、权为民用,方能在清朗的政治生态中,书写无愧于人民信任的答卷。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