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原创] 从 “0 分考生” 到四战高考的启示 (您是本帖第145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4)
|
头衔:注册会员
:977 | :3 |
经验:343 |
主帖:162 | 回帖:168 |
注册时间:2015-09-15 |
来自: |
|
2008 年,19 岁的安徽考生徐孟南做出惊人之举,在高考答题卡上故意暴露姓名和考号,阐述自己的 “教育宣言”,一心求 0 分,试图借此引起社会对其教育理念的关注。结果他的高考成绩仅有 143 分,白白错失了上大学的机会。
此后,他的人生历经波折,进过厂、种过地,还经历了结婚生子与离婚。但在 2025 年,36 岁的他第四次走进高考考场,目标是冲击 “安徽优师计划”,成为一名公费师范生。
徐孟南当年的行为,源于他对传统教育体制的不满。他认为高考太过死板,束缚了学生个性与兴趣的发展,还提出 “三人行” 教育想法,即初中让学生探索兴趣,高中按兴趣分科,大学择优录取。为宣传这一理念,他尝试过多种办法,最终选择在高考考卷上 “发声”。如今,他也承认当年行为不理智,但并不后悔,因为他的一些教育理念在当下 “新高考” 中得到了验证。
徐孟南这次再战高考,期望通过 “安徽优师计划”,获得教师编制,安稳地投身教育工作。他这一转变,是在经历社会的种种磨砺后,对教育重要性有了更深刻认识的结果。过去,他在工厂打工,深切体会到学历对个人发展的限制;而今,他希望凭借高考改变职业轨迹,实现自己在教育领域的价值。
网友们对于他是否会变成下一个“高考钉子户”,看法不一。有人认为他目标明确,就是为了稳定的工作和饭碗,不会像“高考钉子户”那样为了证明什么而反复参加高考。也有人觉得他这是在制造话题吸引眼球,为后续的直播带货做准备。但徐孟南自己表示,他不喜欢考试,如果今年考不上,遇到合适的方式能稳定从事教育工作,就不会再考了。
每个人年轻时都有过一些不切实际的理想,对个人而言,年轻时的冲动和叛逆可能会让自己付出沉重代价。高考作为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不应轻易放弃。即便对教育制度有想法,也应先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在更高平台上寻求改变。同时,人要有知错能改、重新出发的勇气,徐孟南虽历经波折,但依然努力通过高考去追求理想,这种精神值得肯定。
当我们经历生活的磨砺后,会逐渐明白,现实往往比理想更加复杂,就像徐孟南,他最终选择回到高考赛道,努力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