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故乡那些事(四) (您是本帖第120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4)
|
头衔:注册会员
:141 | :2 |
经验:25 |
主帖:11 | 回帖:14 |
注册时间:2023-04-29 |
来自: |
|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是每天必须做的,如一日三餐之伙食,此是人生的必须。而在小时候,在居家生活中,有一件事几乎每天都要做,并且多为年轻人做的,那就是:担水。
说“担水”,现在的年轻人没见过,也不会理解,因为现在已根本不存在了。那个时候,“担水”是每个家庭必须要做的工作。居民中孩子小的,一般是年轻的夫妻做,小孩如有十二三岁以上,小孩要替父母承担此工作,“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得一点不假。
每个家庭都有一瓦缸作为储水用,一般可储3-5担水,用完再补充。“担水”用的桶,大多数为木制、又笨又重,冬天如不浸水就会开裂流水,能用上铁桶或锑桶那就不是一般穷人家庭了。
小时候学“担水”是个痛苦的过程,那个时候由于营养跟不上,大多数人个子都长得很小,挑起一担水是相当吃力的,开始挑水都摇摇晃晃,走蛇步,经常摔倒,不知打烂多少次桶,但责任在身,没有退路,摔倒重来。这样经过日复一日的劳作,都掌握要领,熟练完成每天的担水任务。每天都要“担水”确实是麻烦又辛苦,好在那时家庭兄弟姐妹多,人多力量大,分工合作,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居民居住环境及条件不同,担水有远有近,近的一步之遥,远的数百米,最远的超过一公里,现在举手之劳就获取的,当时是多辛苦,从这一点看出当时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好在“吃苦耐劳”我们民族特点,在诸多生活困难挑战面前,我们根本不把此作为负担困难。
防城镇居民用水有两个来源:一是挑江水;防城江水从十万大山流出,水源好,水质优,江底为卵石和细砂,两岸绿树成荫,非汛期江水清澈见底,间或可以瞅见鱼虾在闲游,江岸两傍没有排污,没有任何污染,我们经常手捧江水就直接喝,甘甜清冽。担江水的一般是住在江边或靠近江边街道的居民,较多人担水的码头有咸关菜市码头、江城码头、沙岗坡码头、矿产站码头等等。那时每天天刚亮,你都会看到一幅幅居民担水的镜头,那是那个时代的产物,生活气息很浓郁,很亲切、很美丽。第二个用水来源是井水;一般是远离江边的用井水,如住中山街、中兴街、振兴路等街区的居民一般都担井水。水质好、水量大,用人多的井有:防中水井、镇一小水井、大较场边建筑队水井、中心校(现镇二小)水井、法院水井。其中:防中、镇一小水井为民国年代的老井,水质最好,无论打多少水都没干渴过,有一半居民靠这两口井生活。大家都言井水比江水更清洌清甘甜。
担江水使用的居民每年都遇到这样的问题,因每年都有汛期。汛期时大雨降临、河水暴涨,带着泥沙垃圾冲刺而下,河水污染,不宜直接饮用。为此,江边用水的居民就就近担井水用,这个时候的水井用水是最繁忙紧张的。每年七月七,居民都喜欢担七水留用,江水、井水均可,但大家还是愿意打井水储用,因为觉得井水比河水更干净甘甜。
担水是我们孩提时最深刻的记忆,同时又是我们人性的飞跃,它虽然是我们成长中的一个小环节,但它给我以后的人生提供坚实的基础:一是树立了家庭责任;二是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三是锻炼了身体,炼造了体魄。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我们从中学会了技能,我们的成长就靠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慢慢长大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感恩生活,感谢父母就造。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