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推进基层作风建设 (您是本帖第15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1)
|
头衔:注册会员
:268 | :0 |
经验:168 |
主帖:84 | 回帖:84 |
注册时间:2022-11-23 |
来自: |
|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乡镇组织工作作为党的执政根基,干部队伍作风直接关系着政策落地效果与群众切身感受。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对加强执政党建设特别是作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将八项规定精神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锻造一支扎根泥土、服务群众的基层铁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乡镇干部的价值观念决定着作风建设的成色。要将理论学习课堂搬到基层一线,用乡村振兴的真实案例诠释中央精神,使抽象的政策文件转化为具象的实践指南。以沉浸式教育打破了会议室里的“空对空”,让干部在躬身实践中感悟初心使命。作风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让“人民至上”的理念化作走访入户时沾满露珠的球鞋,化作调解纠纷时磨破嘴皮的耐心,化作深夜加班时照亮案头的那盏台灯。
作风建设需要刚性约束与柔性引导相结合,建立干部履职“双清单”,明确8小时内外行为规范;推行“民生实事票决制”,让群众评价成为干部考核的“度量衡”。当考勤打卡数据与驻村天数自动关联,当民生项目进度实时显示在村务公开栏,制度的力量便转化为看得见的治理效能。
以作风建设为尺,丈量干部管理“严实度”。干部管理需“严管”与“厚爱”并重。八项规定精神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乡镇需建立“全周期”监督体系,将作风建设融入日常管理。同时,可以通过设立“作风建设意见箱”、开展“百名群众评干部”活动,让群众成为作风监督的“千里眼”“顺风耳”,形成“干部干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的监督闭环。
乡镇干部长期处于矛盾一线,压力大、任务重。某镇建立“心理疏导室”,定期邀请专家开展压力管理培训;设立“容错纠错案例库”,对因创新探索出现失误的干部,经核实后免除相关责任,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这种“严管有尺度、厚爱有温度”的管理模式,让干部既守底线、又敢担当,真正成为群众信赖的“主心骨”。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基层作风建设既要传承“四下基层”“马上就办”的优良传统,更要主动适应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当干部走出办公室的“舒适区”,走进田间地头的“主战场”,以“板凳议事”取代“文件传达”,用“脚板丈量”代替“鼠标点击”,八项规定精神就能在基层落地生根,党的执政基础必将坚如磐石。这场永不停歇的作风革命,终将在广袤乡村绘就鱼水情深的生动画卷。(白石乡)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