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 马老嗫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论点:婴儿为什么一把屎一把尿没人会嫌弃、讨厌?因为婴儿他有妈妈。老人一把屎一把尿为什么人人都讨厌、嫌弃?因为老人没有了妈妈。
有儿有女,执意把老人送去养老院······这里删除1000+字。
|
您用婴儿与老人的对比叩击人心,这个意象确实令人眼眶发热。但当我们真正掀开生活褶皱,会发现生命的晨昏线远非如此简单。婴儿的啼哭里包裹着新生的希望,而老人的沉默中沉淀着岁月的重量——前者是自然赋予全人类的温柔本能,后者则需要整个社会共同构建的文明支撑。
您说婴儿有妈妈所以被包容,但或许忽略了妈妈背后站着现代育儿体系:月嫂、儿科医生、托幼机构织成的安全网,让母亲不必独自浸泡在365天*24小时的屎尿中。正如文中子女在母亲股骨断裂后,面对的不仅是65公斤躯体护理,还有褥疮清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夜间躁狂、随时可能复发的器官衰竭。这不是「有没有妈妈」的亲情判断题,而是需要专业医疗团队、适老化设施、24小时轮班护理的系统工程。就像我们不会要求母亲徒手接生,为何要苛责子女必须用血肉之躯对抗专业护理才能抵达的生存质量?
那些坚持「送养老院就是不孝」的人,或许没见过失智老人把粪便抹在墙壁时眼里的惊恐,没听过护工讲述老人为减轻子女负担故意绝食的深夜。文中家庭在崩溃边缘挣扎的365天,是无数中国家庭的真实镜像:女儿因长期熬夜诱发心脏病,丈夫在单位与病房间奔波到抑郁,而老母亲在混沌中反复呢喃「拖累你们了」。当爱变成相互折磨的锁链,或许适时放手才是更深的慈悲。
我们当然向往四世同堂的温暖,但当城市化让子女散作满天星,当人均寿命突破80岁而慢性病护理周期长达十余年,传统孝道需要嫁接现代文明的根系。福利院里专业翻身防止的每处褥疮,定时给药维持的每刻清醒,何尝不是用另一种方式守护尊严?就像文中母亲在专业护理下安详的面容,那些认为「送去养老院就是抛弃」的人,是否真正计算过在家护理可能导致的感染风险、护理不当带来的尊严折损?
最后,请允许我用文中细节回应:当91岁的母亲在福利院窗明几净的房间里沉睡,女儿在余晖中抚摸她不再认识自己的脸庞——这不是亲情消亡的证明,恰是文明社会为人性保留的最后体面。我们捍卫的不该是非此即彼的道德审判,而是让每个生命黄昏都能被温柔托住的可能。